成语鉴赏【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更常被视为神话故事而非成语,但它确实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并且与一些成语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这个神话故事及其现代含义。
-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 造:制造、创造。
- 人:人类。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大地之母,她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在天崩地裂时补天救世。传说中,女娲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人类,赋予他们生命,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象征着生育和保护。
据传,在天地初开之时,世间只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孤独,于是决定用河边的黄土捏制小泥人。她精心制作了许多泥人,并吹入生气,这些泥人便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类。后来,女娲为了加快造人的速度,用绳子蘸取泥浆甩出,每一滴泥浆落地后都变成了一个人。因此,人类就有了高贵和平凡之分。
“女娲造人”的故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以及对于创造力和母性的赞美。在现代社会,“女娲造人”也常常用来比喻创造性的工作或伟大的发明创造,它鼓励人们发挥创造力,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
[来看我]我是架构师鹏哥,关注我,学AI技术,学职场经验
典故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点击标题下「蓝色信名」可快速关注
典故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内 乡 县 衙 宣 传 营 销 部
neixiangxianyaxuanchuanyingxiaobu
策划/指导:王晓杰
图文/编辑:岳 立 王 勇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二、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三、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
——《山海经·北山经》
四、比翼鸟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译文:比翼鸟栖息的地方在南山的东边,这种鸟是一青一红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
——《山海经·海外南经》
五、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着太阳跑,离太阳越来越近。这时,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他还是觉得渴,便想去喝北边的大泽中的水。但是还没赶到大泽,他便在路上渴死了。夸父临死前扔掉了手中的手杖,这根手杖变成了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六、扶桑树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译文: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上有一颗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浴的地方,位于黑齿国的北边。在水中有一棵大树,下面的树枝上住着九个太阳,上面的树枝上住着一个太阳。
——《山海经·海外东经》
七、开明兽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译文:昆仑山南边的深渊深达三百仞。开明兽的大小与虎相似,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人一样的脸,面向东站立在昆仑山上。
——《山海经·海内西经》
八、常羲浴月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有一位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他们洗澡。
——《山海经·大荒西经》
九、黄帝战蚩尤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译文:有一座系昆山,有一个共工台,射箭的人不敢向共工台所处的北方而射。有一个人,穿着青色的衣服,名叫黄帝女魃。蚩尤制作出金属兵器后去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与蚩尤作战。应龙把水蓄起来,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黄帝于是把一名叫魃的天女从天上请了下来,魃从天上下来后,雨就停止了,于是杀了蚩尤。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了,凡是她所居住的地方就不会下雨。叔均把这件事告诉了黄帝,黄帝让她居住在赤水的北边。叔均被任命为主管田地的官。魃常常跑到别的地方去,人们想要把她赶走,就要说“请魃往北走吧!”并要清理水道,疏浚沟渠。
——《山海经·大荒北经》
十、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译文:大地上洪水滔天,鲧未经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之郊。鲧死以后,从腹中诞生了禹。天帝于是命令禹治理洪水,禹最终区分规划了疆土,并划定了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纵观古今,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山海经》般全面的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理博物乃至风俗民情,既客观真实又充满瑰丽想象,没有一本书让历代学者穷其一生难以窥得真境,没有任何一本书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张力,历经千年,仍令读者神往不已。
想要读懂这本“奇书”,就必须返璞归真,回到起点,认真阅读文本本身,系统把握文本内在的结构和体例,倾听文本自身的讯息,唯有如此,《山海经》的秘密才会在不经意间栩栩然地呈现出来。
以上转自商务印书馆
寻找成语的起源——有关神话传说的成语你知道多少,请给孩子收藏
寻找成语的起源-神话传说,有关神话传说的成语你知道多少,请给孩子收藏
炼石补天、百鸟朝凤、鹏城万里、含沙射影
十日并出、吉光片羽、兴风作浪、玉宇琼楼
云锦天章、松乔之寿、愚公移山、羿射九日
擎天之柱、鱼跃龙门、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八仙过海
天衣无缝、天女散花、补天浴日、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水漫金山、沧海桑田、嫦娥奔月
炼石补天: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百鸟朝凤:出自《太平御览》,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鹏城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方大海里有种很大的鱼叫“鲲”,时间长了就变成很大的鸟叫“鹏”,它的翅膀像天上的云彩那么大,一飞起来就是九万里高,后来飞到南海里去了。后遂以”万里鹏程“ 比喻前程远大 。
含沙射影:出自《搜神记》卷十二,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也可指说话暗中讽刺别人。
十日并出: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意思是指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比喻并起。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图片。
【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中国成语故事中的四个成语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