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今山东枣庄)人。
衡出生于农民家庭,祖祖辈辈务家,家中无一人读过书,尽管家人终日劳作不辍,却仍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父母无钱供匡衡上学,也无钱买油供他夜读。小匡衡素有大志,自爱读书,勤于求学。村内有几位识字的人都愿意教他,也愿意借书给他读。他白天见缝插抢时间读,夜晚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背诵白天读过的文章。无论是炎热酷暑、蚊虫虐的夏晚,还是在北风怒吼、冰封地冻的冬夜,从未间断过。可是即使这样苦学,对于勤奋学的小匡衡来说,光靠白天念、晚上背的办法来获取知识,太不够了。但家中晚上黑灯瞎火,又怎么办呢?
又是一个夜晚来到了,劳累一天的父母早已进入梦乡。镰刀状的月牙儿静静地挂在天际,夜是那么的宁静、安详。小匡衡正在背诵着白天学的文章,开始背得十分流利,渐渐地出现了拦路虎,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想看看原文,可是哪有油灯啊!他心急如焚,想迫使自己睡觉,等第二天再读,但就是难以入眠。他心烦意乱,干脆出去走走,于是披衣走出房,突然发现对面西厢房内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他循光而去,原来是从隔壁邻居家板壁里射出来的。急盼光明的小匡衡赶快回房拿来书凑到亮光处,试着看书,果然书上的字隐约可见。他高兴极了,一拍小脑袋:“我有办法了!”转身找来铁器,为了不惊动人,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凿刮板壁,不一会一个小圆孔凿成了,一束光亮直射进来,他急忙捧起书对正小圆孔,书上的字真的看得清清楚楚。小匡衡高兴得直蹦:“这下好了,我可以读好多好多的书了。”从此,他白天黑夜拼命读书,后来他把所借来的书都背得滚瓜烂熟了。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自于匡衡日夜奋读,他的知识增多了,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借不到新书这个问题终日团扰着他。他也知道村里藏书最多的是村头那位富人,但这富人高傲,老实巴交的父母亲与他素无来往,要想从他那里借出书来谈何容易!聪明的小匡衡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要亲自试一试。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小匡衡背着铺盖卷来到富人家,带着商量与乞求的口气对富人说:“大人,我很想读书,愿意给您家打工,什么活我都能干,我不求工钱,只求您借书给我读请大人应允。富人与小匡衡同村,耳闻目睹过这孩子聪明、懂事,又肯干活。心想,眼下家中正缺少一个小帮工,让他来于,只借书,不用付工钱,划得来。于是富人便答应了他的要求。自此,匡衡白天勤劳做工,夜晚住在富人家挑灯读书,深得富人的喜爱。过了一段时间,人要按月开工钱给他,匡衡却认真地说:“大人,古人说一诺千金,我曾有言在先,我做工只借您的书看,不收工钱,这钱我断不能收。”匡衡的言语和行为使富人深受感动,他慷慨地说:“孩子你就放心地读吧!我家中的藏书多着呢!都借给你读。”这一下匡衡太高兴了,他如获至宝,读完了富人家中全部藏书,获取了大量知识。匡衡终于成了一名很有才学的人,后汉元帝封为丞相。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凿壁借光与怨天尤人,你做何选择?
之前也有跟大家聊过很多有关命运的俗语,我们发现古人其实是很相信命运的,他们觉得人生很多不幸的遭遇,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但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到的这句话,却恰恰相反,“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这句话出自《增光贤文》,原文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倾。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翻译过来就是: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世上却没有正直的人。大树恨自己枝干上没有树叶,不要怨怪是太阳偏心故意晒偏了所致。大家都是被命运所控制的人,一星半点都由不得自己。
其实我们读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这段话表达就是人要服从宿命的安排,你的一生都被命运所掌控,再怎么挣扎都是没有用的,由不得你自己。
而“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这句话在这里所表达的又是另外一层意思:树干长不出茂盛的叶子,不要觉得是太阳偏心,而是你自身营养不足。太阳永远都是公平的,树干不茂盛、不健壮,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
这句话在当时还有第二层引申的含义:那就是贫寒之士不要看到有钱人挥霍浪费,觉得不公平,心里不平衡。要怪就只能怪你自己没有生在富贵之家,埋怨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第二层含义明显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观念多少有些偏激了。历史上贫寒之士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数不胜数。
刘裕从小家境贫寒,砍柴为生;刘邦不过一个亭长;朱元璋给人放牛,他们不都是贫寒之士吗?最终却建立了帝王功业。海伦凯勒从小失去视觉和视觉,贝多芬30岁失聪,霍金21岁患上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他们的命运难道不够坎坷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辉煌,成为世界的骄傲。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了吧,从小就家境贫寒,没钱上学,后来还是跟着一位亲戚学习认字,才慢慢的认识了很多字,有了独立看书的能力。
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钱买书,就只能借别人的书来看。但那个时候的书也是十分珍贵的,一般人不会轻易将书借给别人看。
所以,匡衡就免费给有钱人打工,只希望人家可以借书给他看。
后来在长大之后,匡衡渐渐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导致一卷书要看很长时间才能看完,匡衡决定要多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看书,但家里又买不起点灯的油,这该怎么办呢?匡衡很是着急。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诗,忽然发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这是从墙壁缝隙里透过来的邻居的灯光。他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将这个墙缝再挖大一点,这样就可以通过隔壁透过来的微弱的光读书了。
这就是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而与匡衡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荆州人杨大同的故事了。
荆州人杨大同
杨大同的祖父在去世前给他留下了数不尽的财产。如果他想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的话,其实要比其他人容易很多。但他却拿着这些钱整日在外酗酒,花天酒地,最终家产全部被他挥霍的一干二净。
此时一贫如洗的他,反过来责怪老天对他不仁不义,觉得自己命运悲惨,怨恨亲戚不帮助,朋友不扶持,把身边每一个跟自己有点关联的人全部都恶狠狠的骂了一遍,甚至诅咒这些人赶快全部死掉,这样才能一解他心中的仇恨。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怨天尤人,忽然一位少年敲开门,对他说到:“如果你想发迹的话,就跟我走”,杨大同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跟着那位少年来到一个地方,只见房屋台阶宏大宽敞,来到内室发现,铺设的东西十分华丽,帘子都是用珍珠做的,雕刻的栏杆,就像来到了仙境一般。少年打开一个盒子,里边全部都是金银珠宝,对杨大同说到:“你想要大富大贵,为何不将这些东西全部拿走呢?”杨大同一股脑的将这些东西全部装在自己兜里,就在这个时候,少年忽然吹灭屋子里的蜡烛,人也不见了。
杨大同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大喊救命,只听见几个人走到他身边,用绳子将其捆绑在地。
其实,杨大同来到的是一个巨富的家里,第二天他被送到官府,打死在杖下。
小编有话说
其实从荆州人杨大同与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明白,外在因素并不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匡衡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强的毅力,最终一举成名。而杨大同只知道怨天尤人,一心只想大富大贵,整日花天酒地,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人戏弄,死于杖下。
这句话即使放在现在,也仍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还会怨怪自己的父母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使他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外在因素的不同,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内在。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学会首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寻找主观原因,多做自我反省。一个善于自我批评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智聪慧之人。
【凿壁借光的故事原文 凿壁借光的故事原文带拼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