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过得怎样?看完才知道书上为何不提起
在孩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品质,常常会给他们将一些古人苦学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其中,最为孩子们熟悉的就是凿壁偷光了。
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匡衡小时候家里特别穷,连蜡烛都点不起。那时候,穷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能是刻苦读书,走上仕途,以此进入社会的上层。匡衡很爱学习,希望考取功名,奈何家里太穷。恰好隔壁住了一户有钱人家,家中的蜡烛从来不灭。匡衡晚上为了读书,就想了一个办法,将墙壁凿了一个洞,靠着隔壁透进来的一点光线读书。
家长常用这个故事,教导孩子要认真学习。古人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尚且想办法克服,一心读书。何况是现在的孩子,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空调暖气充足供应,这样好的条件,孩子们更应该好好读书。
可是,这个故事我们往往是只听说了匡衡小时候的事情,对于他长大之后怎样,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位偷光少年,长大之后的人生又如何。
且说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后来被邻居发现了。这邻居看到孩子如此爱读书,干脆就给了他足够的银子,来支持他学习,以考取功名。之后,匡衡确实没有辜负邻居的期望,他不仅成功步入仕途,还权倾朝野。但是,一旦得势之后,他却没有造福百姓,反而是做了许多无德的事情。
由于匡衡的日夜苦读,他对于传统的儒学作品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因此受到了汉宣帝的重视。那时候,他被很多人推荐给汉宣帝,通过考察,汉宣帝也认可了他的才能,让他当了官。宣帝时期,匡衡的表现还很普通。倒是那时候,他与太子交往十分密切。太子赏识匡衡的才能,私下里两人也有很多来往。
太子继位后,就是汉元帝。这时候,匡衡被提拔为郎中、博士、给事中,官运亨通,一时间成为朝廷上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皇帝注意到自己,匡衡时常上疏。他擅长诗经内容,也正是因为对诗经的独到见解而得到皇帝赏识,于是,匡衡常常使用诗经中的典故来劝勉皇帝。至于内容呢,无外乎就是开言路、肃纲纪等内容。这样的动作当然是没有任何风险的,还为他自己赢得了掌声一片。因此汉元帝更加信任他,将他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然而,匡衡之所以能够一再升迁,除了上疏之外,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本事。他上疏的频次很多,但是也并没有什么创造性或者是有建设性的意见,无外乎是那些传统的套路。但是就是如此,汉元帝还是很信任他,毕竟是从太子时期的老臣,公元前36年,匡衡官至宰相,并被封为安乡侯。
但是,被封侯之后的匡衡,却做了一件让人痛骂的事情。那时候由于边界划分的错误,匡衡中饱私囊,将四百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民田化为己有。通过巧取豪夺,匡衡成为富甲一方的奸官。这个错误直到十余年后才被发现,直接导致他被贬为庶人。
所以,即便是官至宰相,匡衡却连个谥号都没有。因为他最终是庶人,因此没有谥号。
而且,匡衡还纵容自己的儿子醉酒伤人。当儿子被关押起来时,他还隐瞒自己的小儿子贿赂官员,帮助获罪的儿子越狱的事情。当时是汉成帝时期。不过,虽然最后真相水落石出,汉成帝还是念及他是老臣,于是没有治他教子不严之罪。
面对自己的儿子,匡衡表现得是一再宽容。而面对别人,他往往要严格要求。在元帝时期,匡衡与太监石显和御史大夫张潭是一丘之貉。然而元帝去世之后,太监石显便失去了靠山,此前做过的很多坏事便逐渐被人们挖了出来。
作为原先的死党,匡衡和张潭也有不少把柄掌握在石显手中。为了防止被石显拖下水,这两个人干脆与石显反目,致石显于死地。如此见风使舵的本领,想必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昔日的好友因利益相聚,等到一方倒台时,好友也能反目成仇,跳出来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对方。
我们都知道“虽远必诛”这句话,其实,最先说这句话的人,名字叫做陈汤。这是一位灭匈奴的有名将领。可是,他却在灭了匈奴、扬名天下之后,做了一件错事。那就是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将消灭匈奴获得的战利品,在路上全部分给了将士们。如此一点儿也没有给朝廷,或者说是那些当权者们剩下,必然是要遭来祸事的。
果然,陈汤返回京城之后,没多久就被匡衡上疏骂了一顿。蔑视朝廷、私自赏罚,这种罪名一旦加到一个封疆大吏身上,那必是致命的打击。果然,陈汤在盛名中立即跌入谷底,被贬官为民,一切荣誉不复存在。
虽然匡衡为官时做了很多恶事,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的。他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对于古文的研究也颇具论点,独出心裁,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总的来说,我们在看待古人时,还是应该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的。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
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
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
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评判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学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精于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要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皮或许都有困难,哪里还有钱财去买书学儒呢?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最初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但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故尔匡衡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时。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的灯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只有早早睡觉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匡衡却不可能睡着,他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的读书欲求一点点地释放出来,但这种艰辛的学习很快便中断,因为他那仅有的几卷书读完了。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个藏书家为乡亲,名为文不识。
文不识,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的人物,乃是当地一位富翁,其家中藏书甚多。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自儒学世家,听闻这个穷小子的故事,作何反应?史书记载是“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而以匡衡后来能以才学闻名天下观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许多其他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传为佳话?地方官又何以因此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自强不息,才得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遗憾的是,这位好学之士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受到波及,后又被查出侵占国家土地,在皇帝给了很大面子的情况下,匡衡逃过一死,被免职罢官,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称这位匡氏子孙“明经,历位九卿”——也就是学问高深,并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可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况还要坐很久。匡咸的学问,不会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奸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本周热文 ▼
老师不会告诉你,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书上其实只讲了一半
关于“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
大概讲的就是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孩子,他出身寒门,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然而匡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为了晚上能有光看书,他将墙壁凿出一个小孔,借着小孔透过的烛光读书。而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匡衡感动了邻居,邻居不仅没有责怪他凿穿自家墙壁,还把书借给他读。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常被老师们用来教导学生,告诉他们要像匡衡那样,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也要坚持学习。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匡衡的勤学刻苦,应该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
然而,但这个故事老师只讲了一半……
故事中的匡衡,历史上确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匡衡是穷苦出身,家里没钱,小时候没有好的条件读书。但匡衡并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所影响,他非常刻苦的读书,最终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大儒,经学大师。
然而,西汉不是隋唐,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更没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学问高,并不代表着你就能实现理想。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这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标准很多,主要有四条: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学问只是其中一条,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这个人的德行,也就是你这个人的名声。所以我们看到西汉的那些官员,小时候都有一些值得称赞的故事,比如匡衡的凿壁偷光、孔融让梨等等。
当然,由于这种制度的本质上是“选举”,所以往往大家族子弟更有优势,毕竟其曝光度和名声的可操作性都要更便利。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底层出身的匡衡,并没有很好的上升路径。他当了九次的候选人,最终才堪堪上榜,被分配了一个卒史的官职,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管理员。
但匡衡运气不错,当时的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非常推崇匡衡的经学造诣,所以与匡衡相交甚厚。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匡衡攀上了太子这个高枝,自然是官运亨通。刘奭即位之后,就给匡衡升了官儿,从太原郡调到了长安城,从小小的卒史,升为了郎中,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再后来,匡衡一路高升,从郎中到博士再到给事中,匡衡完成了三级跳,从专注于经学的学者,转变了成了一个政治人物,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属于他的仕途。
给事中在西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官职,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有着上谏议政的权利,下可以纠察百官,上可以直谏皇帝,相当于后来咱们所熟知的御史。
这个身份给了匡衡机会,使他的发言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和皇帝讨论经学,而是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
对于这样一个机会,匡衡当然不会放过。借着和汉元帝长久的接触了解,此外再结合当时自己从底层上来所看到的一些朝堂之上少有看到的顽疾。
匡衡给汉元帝直接来了一套忠言直谏:
“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其实内容也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是关键在于别人都不敢讲而匡衡他讲了。
因为在汉元帝之前,汉宣帝刘洵采取的是一个严法治国的策略。匡衡提出来的“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多少有点不满汉宣帝施政的意思,搞不好就是一个大不敬之罪啊。
但匡衡很了解汉元帝,知道他柔仁好儒,不喜严法,好施德政。而且在以前的攀谈中,匡衡也知道汉元帝在登基之后,就一直想推翻先帝的做法,采用儒家思想,推行德政。只是苦于这多少有些不孝的味道,不知从何提起。
所以,匡衡这一次的建议,算是给了汉元帝施政的一个借口。汉元帝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匡衡又被升官了,从五品的给事中变成了二品光禄大夫,专门掌控议论之责。其地位很高,仅次于三公。在监察这一系统里面,他的权力也就是比御史大夫小一点。
很显然,此时的匡衡,已经进入了西汉朝廷的权力中心。当然,这还远不是匡衡的巅峰。没多久,狂很就成功转正,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在西汉,御史大夫其实就是副丞相,可以说是文官的二把手。其存在的意义,更多时候就是为了接丞相的班。
所以在公元前36年,由于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理所当然的当上了丞相,总理全国政务,位及人臣。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凿壁偷光的穷小子,如今能够位列三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自然是非常励志。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匡衡,同时也陷入了迷失。
当上了丞相之后,匡衡不再像之前那般嫉恶如仇,正气凛然。他开始变得圆滑,爱惜羽毛,甚至于贪财弄权。
当时汉元帝手下的宦官石显,自恃皇帝宠爱,扰乱朝纲。不仅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而且巧立名目,大肆强占土地,剥削百姓,弄得底下人怨声载道。
匡衡作为丞相,统领百官,主管朝政。对于石显的所作所为,本应该劝阻打击。但匡衡畏惧石显的权势,不仅没有去弹劾石显,还处处包庇,以此来讨好于他,希望其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正是因为石显乱政以及匡衡的不作为,汉元帝执政后期,国力渐衰,朝纲不正,民不聊生。
值得一提的是,汉元帝驾崩之后,汉成帝即位,他并不喜欢石显,于是石显开始失势。而匡衡发现石显失势,立马上书弹劾石显,众大臣纷纷附议。很快,石显便被罢官。最终,被盟友背叛的石显,在回老家的半路上,忧愤绝食而死。
不得不说,匡衡这件事做得很高明。不仅将自己和石显撇清了关系,还因此收获民心,重回政治顶峰。
石显的倒台,大家都以其为首功。新皇帝器重他,百官们服从他,百姓们敬仰他。当时匡衡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儿子杀了人,百姓们纷纷请愿为其求情,甚至连皇帝都亲自发声为其庇护。
不得不说,这一手过河拆桥,用的是出神入化。
但纸永远也包不住火,匡衡这样的官场老狐狸,总有露出狐狸尾巴的那一天。
当初匡衡受封丞相的同时,还被封为安乐侯,封地三十一万亩。这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匡衡来说,无疑是一笔超大的财富。但穷怕了的匡衡并不满足现状,他凭借权势,在原有封地上,又扩地四万多亩。占走了封地周边大量百姓的土地。
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被捅到了汉成帝那里。汉成帝心目中这位先帝老臣,自己的老师,曾经满口孔孟之道的“圣人名师”形象轰然倒塌。汉成帝非常愤怒,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结果匡衡遭到重罚,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还被剥夺了所有的封地爵位。匡衡辗转一生,最终还是回到原点,成为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庶民。
当然,对于匡衡来说,同时消失的还有他那一世英名。在此之前,匡衡是那个时代的绝对偶像,他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终成大器的励志故事影响了太多太多的人。可现在大家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偶像,仅仅只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他们心中的信仰,瞬间崩塌,而信仰是无价的!
最后,孤苦无依的匡衡,病死于家中。
匡衡的结局令人唏嘘,对此,我只能感叹:或许,人品和才华,从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凿壁偷光主要内容 凿壁偷光主要内容和含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