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求学,成语“凿壁偷光”的历史
读史启迪智慧,学史丰富人生。今天重温成语“凿壁偷光”里的历史。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晋 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是“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在墙上凿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西汉时期,有个贫苦农夫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钱去学堂学习。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阅读书本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短暂的时间看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然而,匡衡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到底该如何是好呢?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噌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建昭三年,原来的丞相因病去世后,匡衡凭其声望当上了丞相。在看重私德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保持贫苦勤学的良好道德形象,对个人是大有益处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得以家喻户晓,流传至今,说不定就是匡衡当了大官后,借助国家媒体大肆宣扬的结果呢。即使果真如此,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匡衡宣扬的苦读精神仍值得学习。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成语都说明了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刻苦努力,现在我们学习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用在那么艰苦,但他们学习求学的精神仍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重读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你知道成语“凿壁偷光”的故事吗?“凿壁偷光”就是在墙壁上凿个洞,以便使邻室的光透进来。表示刻苦读书。
这个故事出自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原文是:“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之。”这是西汉末年,东海郡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刻苦学习的故事。他家祖祖辈辈务农,生活贫苦。但是,这个农家的儿子偏偏十分爱读书,由于没有钱读书,他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家里藏有许多书。他便上这户人家去要求干活,并对主人说:“我干活是为了能读到书。只要主人家愿意把收藏的书借给我读,就算是给我工钱了。”
主人答应了他的要求。匡衡高兴极了。干活之余,就扑在读书上。但只有晚上才有充裕的时间,可是晚上看书要点灯,而他没有钱买油,因此他很是焦虑。幸而他隔壁的人家很富,每天夜里灯火通明。匡衡看见墙缝里透过一线亮光来,于是他把墙壁凿开一个小洞,让更多的亮光射进自己的屋子。从此,他每天夜里就蹲在这小洞边,借用射过来的烛光读书,直到人家熄灭了烛光,他才去睡觉。经过苦读,匡衡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学习、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追求梦想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谢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
【凿壁偷光的故事原文(凿壁偷光的故事原文文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