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凿壁借光与怨天尤人,你做何选择?
之前也有跟大家聊过很多有关命运的俗语,我们发现古人其实是很相信命运的,他们觉得人生很多不幸的遭遇,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但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到的这句话,却恰恰相反,“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这句话出自《增光贤文》,原文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倾。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翻译过来就是: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世上却没有正直的人。大树恨自己枝干上没有树叶,不要怨怪是太阳偏心故意晒偏了所致。大家都是被命运所控制的人,一星半点都由不得自己。
其实我们读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这段话表达就是人要服从宿命的安排,你的一生都被命运所掌控,再怎么挣扎都是没有用的,由不得你自己。
而“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这句话在这里所表达的又是另外一层意思:树干长不出茂盛的叶子,不要觉得是太阳偏心,而是你自身营养不足。太阳永远都是公平的,树干不茂盛、不健壮,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
这句话在当时还有第二层引申的含义:那就是贫寒之士不要看到有钱人挥霍浪费,觉得不公平,心里不平衡。要怪就只能怪你自己没有生在富贵之家,埋怨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第二层含义明显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观念多少有些偏激了。历史上贫寒之士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数不胜数。
刘裕从小家境贫寒,砍柴为生;刘邦不过一个亭长;朱元璋给人放牛,他们不都是贫寒之士吗?最终却建立了帝王功业。海伦凯勒从小失去视觉和视觉,贝多芬30岁失聪,霍金21岁患上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他们的命运难道不够坎坷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辉煌,成为世界的骄傲。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了吧,从小就家境贫寒,没钱上学,后来还是跟着一位亲戚学习认字,才慢慢的认识了很多字,有了独立看书的能力。
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钱买书,就只能借别人的书来看。但那个时候的书也是十分珍贵的,一般人不会轻易将书借给别人看。
所以,匡衡就免费给有钱人打工,只希望人家可以借书给他看。
后来在长大之后,匡衡渐渐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导致一卷书要看很长时间才能看完,匡衡决定要多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看书,但家里又买不起点灯的油,这该怎么办呢?匡衡很是着急。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诗,忽然发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这是从墙壁缝隙里透过来的邻居的灯光。他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将这个墙缝再挖大一点,这样就可以通过隔壁透过来的微弱的光读书了。
这就是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而与匡衡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荆州人杨大同的故事了。
荆州人杨大同
杨大同的祖父在去世前给他留下了数不尽的财产。如果他想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的话,其实要比其他人容易很多。但他却拿着这些钱整日在外酗酒,花天酒地,最终家产全部被他挥霍的一干二净。
此时一贫如洗的他,反过来责怪老天对他不仁不义,觉得自己命运悲惨,怨恨亲戚不帮助,朋友不扶持,把身边每一个跟自己有点关联的人全部都恶狠狠的骂了一遍,甚至诅咒这些人赶快全部死掉,这样才能一解他心中的仇恨。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怨天尤人,忽然一位少年敲开门,对他说到:“如果你想发迹的话,就跟我走”,杨大同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跟着那位少年来到一个地方,只见房屋台阶宏大宽敞,来到内室发现,铺设的东西十分华丽,帘子都是用珍珠做的,雕刻的栏杆,就像来到了仙境一般。少年打开一个盒子,里边全部都是金银珠宝,对杨大同说到:“你想要大富大贵,为何不将这些东西全部拿走呢?”杨大同一股脑的将这些东西全部装在自己兜里,就在这个时候,少年忽然吹灭屋子里的蜡烛,人也不见了。
杨大同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大喊救命,只听见几个人走到他身边,用绳子将其捆绑在地。
其实,杨大同来到的是一个巨富的家里,第二天他被送到官府,打死在杖下。
小编有话说
其实从荆州人杨大同与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明白,外在因素并不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匡衡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强的毅力,最终一举成名。而杨大同只知道怨天尤人,一心只想大富大贵,整日花天酒地,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人戏弄,死于杖下。
这句话即使放在现在,也仍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还会怨怪自己的父母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使他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外在因素的不同,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内在。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学会首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寻找主观原因,多做自我反省。一个善于自我批评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智聪慧之人。
现代版“凿壁借光”——烟台市中英文学校学子三借灯光而学的故事
2021年11月27日早,太阳即将升起,昏暗的天空隐隐透出一点亮光,但是周围依旧昏暗非常。正值大休,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味道。而就在此时的前广场,一名少年映入眼帘,“三借灯光”而学:5时33分桂花树旁的他借了教学楼前路灯的光;5时38分南大门下的他借了门卫大灯的光;5时45分办公楼下的他借了老师电动车灯的光——他便是高一16班的孙兆兴同学,“三借灯光”的故事打在了很多同学的心中。
细心的高一9班班主任杨峻老师恰巧拍下了孙同学2次借光瞬间,并将其中一幅图设置成了教室电脑的背景图片。
无独有偶,2021年12月11日早,又一次的大休,5时32分的冬日清晨依旧昏暗非常。一盏小台灯再次点亮了漆黑,在微弱灯光下学习的便是来自高一9班的曲萌同学。
她说:“我的灵感来源于上次大休三借灯光的孙兆兴同学。在此之前,我没有想到可以将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回家之后心里非常浮躁,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想到了自己做过的错题还没有好好巩固,所以我就趁着这段时间仔细研究了两道数学题。
至于促使我行动起来的动力,除了孙兆兴同学的榜样示范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的一份信念。我相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不会有错;学无止境,让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乐在其中,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行动,将来的我会感激现在努力拼搏的自己。志在山顶的人不会留恋半山腰的风景,日日行常常做,学习的万里征途终将会被我踩在脚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你知道成语“凿壁偷光”的故事吗?“凿壁偷光”就是在墙壁上凿个洞,以便使邻室的光透进来。表示刻苦读书。
这个故事出自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原文是:“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之。”这是西汉末年,东海郡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刻苦学习的故事。他家祖祖辈辈务农,生活贫苦。但是,这个农家的儿子偏偏十分爱读书,由于没有钱读书,他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家里藏有许多书。他便上这户人家去要求干活,并对主人说:“我干活是为了能读到书。只要主人家愿意把收藏的书借给我读,就算是给我工钱了。”
主人答应了他的要求。匡衡高兴极了。干活之余,就扑在读书上。但只有晚上才有充裕的时间,可是晚上看书要点灯,而他没有钱买油,因此他很是焦虑。幸而他隔壁的人家很富,每天夜里灯火通明。匡衡看见墙缝里透过一线亮光来,于是他把墙壁凿开一个小洞,让更多的亮光射进自己的屋子。从此,他每天夜里就蹲在这小洞边,借用射过来的烛光读书,直到人家熄灭了烛光,他才去睡觉。经过苦读,匡衡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学习、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追求梦想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谢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
【凿壁偷光的故事图片【凿壁偷光的故事图片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