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特别策划:爱的名义——家庭琐事凝聚家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重要性:“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民风、社风、国风的基础展现,是社会风 貌和国家风度的核心映射。诚信为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好的家风,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泽被后世;好的家教,能在岁月的年轮中 ,千年不衰,历久弥香。好的家风家教,是祖辈先贤留给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为了在我省掀起崇尚好家风、践行家庭美德的热潮,江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与省直机关妇工委联手,在江西日报“夜读”栏目推出“传承优风 培育家国情怀”系列节目。说家史、晒家风、传家训……让我们走近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聆听他们的家风故事,感受春风化雨的力量。今天推出第八篇——《爱的名义——家庭琐事凝聚家风》。
爱的名义
——家庭琐事凝聚家风
文 / 夏倩
百度上说:家是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有文章写道:“家是一个可以为我们遮风避雨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希望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停靠的港湾;家是我们精神上的寄托。是家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享受无尽的欢乐。家是人生旅途歇息的驿站,如果说人生是漂泊在大海里的一只航船,那么家就是最安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印记
童年是每个人记忆的留存。童年趣事、童年记忆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80年代初,家中已搬入农场为数不多的楼房,二楼的高度也让我这个小朋友有了更宽阔的“视野”。
楼下的石榴花开了,红艳艳的,煞是好看。其实,比花儿更美的是等待中的“石榴”。结果了、熟了,让人垂涎三尺。悄悄地探出身子,小胳膊小手,够不着,怎么办?拿上晒衣钩,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一个充满青涩滋味的石榴终于到手了。晚上,桌上多了两个红红的石榴,那是楼下的阿姨特意送来的。
有时候我们的行为,傻傻地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只是不说。父亲说:“诱惑于人似乎是种本能,但要分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妈妈,楼下的哥哥欺负我,别人都有哥哥姐姐帮,为什么我没有?”独身子女的我最常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被邻居小哥哥多次欺负后,我别扭地以为,吃了亏就得报复回来。
楼下阿姨家“炖猪头肉”了,香飘四逸,甚是诱人。
别以为我是想吃!其实,我想的是:“让你们家欺负人,还想吃猪头肉!我让你们吃不成!”
于是,炉边的一双布鞋赫然出现在锅内。
晚上,母亲带着我到邻居家赔礼道歉,乞求获得原谅。
报复,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快感,可是最后也得付出代价,也许是自己也许是亲人。
家是心灵的归途
家是人生的驿站,是生活的乐园,也是避风的港湾。
“女孩子,不会读书,肯定是早恋了!”
“天天就知道玩,看我女儿多乖巧!我听说,有个男生写情书给她,经常跟在她后面”
“肯定考不到学校!心思不在读书上。”
这样的对话,令我异常气愤,与她们争执起来,其中还有一位是同学的母亲。
憋着气,回到家,关上门,盖上被,放声大哭。晚餐时,知道情况的父母什么也没问也没说。
不知道为什么,岁月中总是充斥着各种流言蜚语。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练就金钢不坏之身。有时听了觉得好笑、有时伤心、有时气愤、有时哭着哭着便自愈了。多数时只想着清者自清,流言终将随风而逝。
其实,会传流言的往往是不明真相者或与当事人不熟悉者,人云亦云。流言伤人,受伤后,家是归途。不需要太多言语、不需要太多安慰……
1997年,那时的我还在警校读书。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刚结束,满身的疲惫,迫切地想要回家。由于交通不便,从新建县到珠湖农场的行程如果顺利也要四、五个小时。
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毫无防范,回家心切的我,穿着学员服,一路拦车,一路转车。辗转七、八个小时,终于在下午回到了家。
现在,珠湖农场的交通日益便利起来,大多数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到南昌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周末或小长假,许多人都选择短程的旅游,放松一下心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每次出门归来,同样的路程、一样的距离,总觉得回家时要快许多,这其实是一种心情。
家是归途。无论你回或不回、你念或不念,家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家是善意的隐瞒
小学课文有篇《谁打碎了花瓶》的文章,说的是列宁打碎姑妈家的花瓶 ,从骗人到勇于承认的故事。诚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有时谎言也是美丽的。
大约是2009年的冬天,想着该给丈夫添件棉袄了。那时工资大约还是二千多元,花了大半个月工资买了件棉袄,拿回家立即把标签剪了。穿上身,还不错,问起价格,我直接给打了个对折。丈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勤俭惯了,常常舍不得花钱。这么多年来,我给出的报价多多少少打了些折扣。
家庭是个共同体,但也存在个体差异。生活理念、消费观念或多或少略有不同,无伤大雅的报价,只为生活的宁静。
自送孩子到外地读书后,二十四小时开着手机已成为一种习惯。牵挂年事已高的父母、惦记尚未长大的孩子。
今年4月的一天凌晨,为家人专设的手机铃声猛地惊醒了我。电话中传来女儿的哭声:“妈妈,我腿疼得厉害。”“怎么了?”女儿哭喊着叫腿疼似乎是前两年长个时候的事。孩子说:“今天上体育课,跑步累到了,脚酸痛不已。”安慰了几句,我便挂了电话,也没当回事,还觉得现在的孩子“真娇气”!
周末,回到家,无意中发现孩子的两条腿上到处都是青紫的痕迹。细问之后才知道,那晚孩子骑电动车摔倒了,满身泥水,到家后赶紧换掉了衣服,愣是没让外公、外婆发现。
此时,作为一名母亲我非常自责,没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孩子的隐瞒是不想让我们担心。其实家庭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在不断发生,但愿岁月静好。
家是人生的课堂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而行、从咿呀学语到侃侃而谈,学习似乎是个与身俱来的本领。家,就是个大课堂。
1999年,我在外打工,合同中规定工作时间是“09:00—21:00”,不得迟到、早退。后来发现有的同事,比我到得晚,部门经理也没处理。某天8:30,我刚到工作地点,就看到经理一个人在忙碌,走近才发现她在帮我们做准备工作。她说:“看到你们几个,我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在外做事,和你们一样,年轻人都爱睡个懒觉。”听到经理的话,我脸红了……
孩子小学一年级时,我给她买了第一块手表,告诉她时间的重要性。
守时是一种美德,也是守信用的最直观表现。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时时注意不能够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上进的人,是我的人生理想。
“妈妈,你又去献血了!这次献了多少?”
“400ml。”
“等我满了18岁,也要去献血。”孩子说。
我第一次献血,发生在1998年,献了200 ml。再次献血是在2015年,至今已累计献血2400 ml。2016年,我加入了“中华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诗,从高中时代一直深深铭记在心,虽然做到不够,但“不忘初心”。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吾以为家风更多地体现在各类琐事及品行的养成。
作者简介
夏倩,工作单位:江西省饶州监狱
传承优风,
培育家国情怀,
让我们身体力行,
将好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
作者:夏倩
诵读者:听雨歌上楼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钟珊珊
编辑:赵庆,实习生陈晖、李玖红
美编:胡嘉慧
躺在草地上数星星 听老师讲故事学做人
■爷爷、爸爸和小育豪都是一幼“校友”。
周末,一幼“三代家庭”的郭育豪小朋友家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谈谈我的幼儿园”。郭育豪是一幼大二班的孩子,他坐在爷爷和爸爸的中间,听他们讲关于一幼的故事。郭育豪的爷爷和爸爸分别是一幼1957届、1988届毕业生,时光飞逝,但他们对一幼的感情不变。
记者 林珊
【开心】
“秘密基地”埋放弹珠 夏天躺在绿地上看星星
“我这学期当了升旗手。”育豪津津有味地讲起幼儿园的生活。他说,在这学期开学初升旗仪式上,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把五星红旗甩向空中的那一刻,很激动,很自豪。育豪爸爸郭韦宏也去观看了幼儿园的升旗仪式,还用手机拍了很多视频和照片。爷爷郭振家看着孙子当旗手的照片,大赞有模有样。
“幼儿园可好玩了,我现在最喜欢跳绳,本来只能跳50下,现在可以跳100多下,还会单脚跳呢,升级了!”育豪越说越兴奋。 爸爸郭韦宏说,儿子唤起了他对一幼的记忆。他还记得当时的一幼有绿色的墙,小班是在一楼进门左手边,后面还有个大操场。他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丢沙包、玩弹珠,操场边上还有个属于他们的“秘密基地”。郭韦宏说,当时弹珠不能带进教室,他们就在门外挖了个坑,存放弹珠。
爷爷郭振家也想起了自己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他说,那时幼儿园在中山公园里,他白天在公园里上课,夏天的夜晚会躺在公园的绿地上看星星,等到有露珠了才会起身回家。
【幸运】
讲故事让孩子知错能改 保护孩子的创新型思维
爷爷郭振家一家很重视家庭教育,他说,这与当初一幼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做错事,老师不会直接批评,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错能改,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讲的《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老师的教育很朴实,对我却是一辈子的影响。”郭振家说。
爸爸郭韦宏说,幼儿园时孩子都喜欢五颜六色,但他当时喜欢灰白色,当时老师让他自由发挥。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喜欢绘画,后来考上了美院。育豪也喜欢画画,而且对颜色的运用很大胆,比如他画过黑色的太阳、红色的海浪。郭韦宏很庆幸,一幼的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会强制孩子一定要怎么画。比如,不会强制孩子草地一定要画成绿色的、太阳一定要画成红色的等。
“学龄前孩子的创新思维很重要。”郭韦宏说,除了尊重孩子的创新型思维外,老师们还经常用“很棒”、“有进步”这样的词来鼓励孩子。幼儿园也注重发挥孩子的特长,会用孩子的绘画、手工作品来装饰墙壁、楼道,让孩子有成就感,有动力。
【感动】
留园时老师带着做手工
孩子病了还有“病号饭”
“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想生多少个就生多少个,爷爷奶奶只生了爸爸一个,爸爸妈妈现在可以生两个。”这是育豪小朋友对不同年代生育政策的理解。上大班的育豪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都很好。爸爸郭韦宏说,他们在家里没有特意教,很多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
育豪来自双职工家庭,下午放学父母无法及时去接,于是申请留园。育豪妈妈说,留园这段时间,老师会带着孩子们阅读、做手工,耐心陪伴孩子。有时下班路上堵车,到幼儿园太迟了,老师都不厌其烦地陪着育豪等小朋友。幼儿园的一位阿姨住在育豪家附近,还主动说如果来不及接孩子,她可以帮忙送回家。
育豪妈妈说,一幼对孩子的关心是细致入微的。比如,育豪不适合吃油炸的东西,只要跟老师说下,老师就会注意。孩子生病了,幼儿园还会安排“病号饭”。“我还吃过,有稀饭和肉松。”育豪还赞“病号饭”好吃。“我们知道老师很辛苦,尽量不麻烦老师,而老师总是设身处地为孩子、家长着想,真的很让人感动。”育豪妈妈说。
【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原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