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大钊的七个小故事
一、改名的故事
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当时正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求学之路。他从小聪明好学,六岁起入读乡村私塾,九岁时手抄《重译富国策》,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1905年科举停办后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了两年新学。
这时候,李大钊的学名叫李耆年,字寿昌。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二、择校的故事
离开永平府中学堂后,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当时是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几经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李大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
三、在日本购买茶盘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政理,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的经历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一次,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看到馆内许多从中国掠夺去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四、改写对联的故事
1916年5月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在上海参加反袁斗争,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先后参与创办《晨钟报》《宪法公言》,担任《甲寅》日刊编辑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这时期,27岁的李大钊满怀斗志。他曾亲笔书写这样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联是明朝谏臣杨继盛在狱中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敬仰杨继盛的忠贞气节,选取“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第6号上的警语,并取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将“辣手著文章”改为“妙手著文章”。一字之改十分精当,集中体现出李大钊担人间道义、做道德文章的崇高情操与担当精神。
五、李大钊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当时的中国,如同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所说,“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虽必经一番苦痛,但孕育着新的希望。终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得一批中国青年最先觉醒,李大钊正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那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成为引导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毛泽东后来回忆:“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后,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以及一些共产主义书籍,并很快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因此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六、李大钊为中国定名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日程。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酝酿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同商讨筹建党组织的有关事宜,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关于党的名称,起初有着不同的主张。1920年8月下旬,陈独秀给李大钊、张申府写信,与他们商量党的名称是叫“社会党”还是“”。李大钊认为,俄国社会已经改称,其他一些国家原叫社会党的也已经或者正准备改称,因此还是叫好,也符合共产国际的意思。陈独秀同意李大钊的意见,这也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意见不谋而合。从1920年11月7日后,党的早期组织开始使用“中国”这一名称。
七、李大钊为孙中山敬献挽联的故事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其后接连三次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决定北上,发表《北上宣言》,倡导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段祺瑞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与之对抗。李大钊直接领导了北京的国民会议运动,抵制段祺瑞召开的善后会议,声援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12日,正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孙中山因病逝世。国共两党联合在北京举行追悼活动,李大钊亲自为孙中山移灵中央公园抬棺,并敬献214字长挽联。这副挽联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还多34个字。
上联是: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下联是: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来源:学习强国—李大钊烈士陵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震惊世界的刺杀案——列宁遇刺案件
我想这场刺杀影响的不仅仅是俄国的历史,他还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史的发展,这场刺杀一直到现在,依旧是个谜。
描述列宁被刺杀的油画
我是血染的风帆,那么我们现在,开始吧。
达瓦里氏 Пошли.
1918年的8月30日,由于全城停电,当天几乎没有任何照明,此时一场激烈的演讲正在彼得格勒的米赫尔松工厂进行。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演讲?很简单,尽管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胜利,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尚不巩固,为了保卫十月革命胜利的果实,列宁本人在百忙之中经常到基层去发表演讲,鼓舞革命士气。不过我并不关心那场演讲到底说得怎样,因为在漆黑的夜晚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出现,而这晚出现的,是一把,一把。
一把射向列宁的。
持枪者为一位女性,全名是芬妮·耶菲莫芙娜·卡普兰,1890年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一个犹太人家庭,1905年革命以后开始接近无政府主义者,1906年第一次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对基辅行政长官的暗杀,,但是事情未能成功,最终被捕,1917二月革命因大赦被放出,她,仅仅是这场案件的主谋。
芬妮·耶菲莫芙娜·卡普兰
为什么?
在一份值得考证的资料中显示,他还有一个同党名字叫做В·诺维科夫,其当天换上了一件水兵的海魂衫,负责在列宁讲演的车间门口阻挡人群,掩护卡普兰向列宁开枪,有学者认为这位是在《列宁在1918》电影中高喊:“大家不要拥挤,让列宁同志先走!”的男人。但并没有任何切实证据证明,不过其还公认出起码有三名以上的人参与了这次活动。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而被刺杀者,却一概不知。
演讲结束,列宁开始离开工厂,但由于一群人急着离开,加上有人群极为混乱,列宁的贴身护卫被挤开了人群,导致列宁孤身一人出来,准备登上车返回克林姆林宫,在上车前列宁还与另一位女同志进行交流,列宁此时站在了车前,而就在这时,卡普兰靠了上去,在所有人都没注意的情况下,拿起了,共计四发,其中两发打中了列宁。据当时首先赶到的主治医生的备忘录回忆:一颗穿过了列宁肩膀的转折骨处,,另一颗穿过了列宁的脖颈,导致了内部流血。人群立即四散而开,场面极端混乱,护卫赶到时已经为时已晚。
列宁当场倒地,脸朝地面,剧烈地疼痛使他昏迷了过去。
刺杀现场
护卫当时喊出话来:“抓住刺杀列宁同志的凶手!”,工人和水手顿时行动了起来,卡普兰在隔壁的大街被抓住,当时她从随身携带的皮包中取出点燃,一个红军战士认出了她就是刺杀列宁的杀手,跑上前来抓住了她。接下来又冲上来一些红军战士,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挡住冲上来的工人,不然凶手卡普兰就会当场被人弄死。
列宁迅速被送医,根据资料显示,强大的意志使其在去往医院的途中苏醒,据当时的护士回忆,当时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三楼,还能和他身边的人开玩笑,说他的手被咬了。
根据主治医生的检查,列宁并没有被击中要害的器官,医生用一个奇迹形容当时的情况:
“列宁同志有一颗强壮的为无产阶级和最贫苦的农民阶级战斗的战士般的心脏,使他能够在与死亡的危险战斗中自我保全下来。”但同时情况不容乐观,在颈部的由于周围有大量的神经和血管,医生不敢进行任何手术取出,直到1922年4月22日才被取出,但这直接导致了列宁的中风和之后的死亡,这一次的袭击严重伤害了列宁的健康。
不过此时,列宁活了下来。
而在另一边,对于卡普兰的审讯,在红军契卡的主持立即展开,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同时声明其为社会革命党成员,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但根据逮到的同伙的证实,这是一起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一起袭击,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契卡审讯的潦草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仅在被捕后的第三天,卡普兰就被执行了枪决,期间未经过任何的正当审判。
尸体被放入汽油桶烧毁,事情的幕后真凶,也随之被化入灰烬中
到底是谁指使了列宁?
笔者在这里,提出几个假说,假说一,二是来自于历史学家的讨论,假说三,是来自笔者自己的看法。
假说一 斯维尔德洛夫指使论
斯维尔德洛夫,原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其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在苏共内部仅次于列,当时的斯大林还没有与之相比的能力,一旦列宁遇害身亡,斯维尔德洛夫是最有可能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当然这只是推测,主要的证据在于其管辖的一份公报,该公报当时发表的时间发生了刺杀列宁的事件——时值晚上7点30分,可据当时的列宁的司机回忆,列宁遇刺的时间应当是晚上11点左右,而那份公报发表的时间是晚上10点40分。而且凶手卡普兰的审讯如此潦草,很难让人相信这未有人指使,这不禁让人疑问,难道斯维尔德洛夫早就知道会有针对列宁的刺杀案,并同时埋葬了真相吗?
雅可夫·米哈伊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假说二 英国论
暗杀的幕后指使者是英国人,当时的苏维埃政权被时任英国的外交大臣温斯顿 丘吉尔视为眼中钉,并就在1918年,就有一位英国人洛克哈特对列宁进行了刺杀,不过由于杀手过于蠢材,直接进入大厅大声问到列宁在哪引起了列宁助手的警觉,并交由契卡调查,这才导致了刺杀的失败。而由于这场事件发生,在针对卡普兰的审讯的负责审问卡普兰的红军契卡人员
事前拟订了审讯的宗旨,变成了要让卡普兰最终供认出她是英国间谍派来的杀手,并且让她招认出幕后的指使人或者刺杀列宁的策划人是谁,不过,并无任何证据表明,列宁被刺杀的痕迹。
英国间谍——罗伯特·洛克哈特。
或许,这真的只是一次卡普兰伙同同党自行策划的一场袭击,卡普兰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恐怖袭击,拥有丰富的经验,且刺杀工具在当时的战争情况下极易获得,有证据表明卡普兰同时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这对于其的刺杀动机相当明朗,且其在审讯中明确表明:“列宁早在十几年前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因此必须除掉这个叛徒”,并从枪法来看,其并没有经过相关的训练(三步距离尽管极度近视,五枪也只打中两枪,还有一枪打中了旁边的女同志),而且其在红军契卡人员著名的刑讯手段下,卡普兰依然坚称是自己所为,无任何的外来手段参与,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有可能其说的就是实话。
但是随着火的点燃,也许这场的真相,会被永远埋藏吧。
我是血染的风帆,欢迎关注我的视频,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列宁鲜为人知的童年
公元1870年4月,正值春天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斯维亚加河开始解冻,融化的冰块不时发出“噼啪”的撞击声,河面逐渐开阔起来。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城市——辛比尔斯克,现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个姓“辛比尔”的保加利亚公爵曾住在这儿,因此人们便习惯用他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17世纪中叶,沙皇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内城,并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使它成了一座军事要塞,用来抵御来自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辛比尔斯克已成为商港,是粮食、鱼、羊毛、硝石等的贸易集散地。全城大约有3万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住在城市边缘特列尔茨街的一座木板结构的房子里。
4月22日(俄历4月10日),阵阵婴儿的啼哭声从乌里扬诺夫家的小木屋中传出,家中又添丁进口了。小孩大脑袋,高颧骨、蒙古型眼角、略为向上的眼睛和宽阔的前额,极像父亲。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沃洛佳,这就是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列宁。
童年的列宁(左)与妹妹
4月28日,在一片钟声中,尼科尔教堂的执事为列宁做了神圣的洗礼,并登记造册。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1831年7月26日,是一位出色的国民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阿斯特拉罕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祖父早年是农奴,祖母是属于蒙古族的加尔梅克人。在其7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列宁的伯父过早地担起养活全家的重任,虽然他自己也很想求学,但为了使弟弟受到教育,他只好放弃自己求学的念头,先后赶过大车和当过商店伙计,终生未娶,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贫穷的家庭。伊·尼·乌里扬诺夫长大成人后,一直十分感激哥哥为他作出的牺牲。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杰出天赋,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情况下,伊·尼·乌里扬诺夫于1843年进入阿斯特拉罕中学,先后两次获奖学金,1850年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同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毕业时获得物理数学候补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奔萨贵族学院担任数学、物理教师,并担任了喀山气象站的气象观察工作。
为人师表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力求做到行为世范、诲人不倦。他讲课细致又耐心,对学生的淘气行为从不疾言厉色,还免费帮助贫苦学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爱戴。50年代末,当时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认为,他教学热心、教学成绩好、知识渊博,故此给他以奖励。
60年代初,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同事奔萨贵族学院学监维列金尼柯夫的家中,认识了后来成为其妻子的玛里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维列金尼柯夫是玛丽亚的姐夫。
因工作成绩突出,1869年,伊·尼·乌里扬诺夫被任命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之后又升任省国民教育总监,获世袭贵族称号。
伊·尼·乌里扬诺夫担任国民教育视察员时,正值俄国废除农奴制并开始创办国民教育体制之际。当时俄国乡村教育十分落后,师资缺乏,资金困难,没有固定的课本和教育参考用书,伊·尼·乌里扬诺夫奔波于各乡村之间,在村公会上劝说农民支持教育,并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为青年教师举办师范进修班,以便使他们按教育学原理授课。到1886年去世时,他在全省共创办了近450所学校,在校学生2万余名,其中有几所中学和上千名中学学生。伊·尼·乌里扬诺夫的思想接近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启蒙学派。他平易近人,同情农民的疾苦和艰辛,厌恶当时那种奴颜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习气,对当时的沙皇专制不满。
1863年夏天成家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几乎把全部薪金都用在养家糊口和培育子女上,自己也不爱好各种享受和社交活动,近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家中,注意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育他们诚实正直、热爱劳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时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开开玩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量通俗易懂地予以解答,有时也和孩子们玩一下槌球、下下棋,孩子们感到无拘无束,客厅里经常传出欢快的笑声。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是医生亚·德·勃兰克的女儿,1835年3月6日生于彼得堡。亚·德·勃兰克的父亲是一位德国商人,母亲是一位瑞典人。亚·德·勃兰克出身于市民阶层,1824年毕业于彼得堡医学院,早年丧偶,夫人给他留下了6个年幼的孩子。亚·德·勃兰克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因此而不受上司青睐,工作屡被调换,晚年在喀山省科库什基诺村附近买了一个不大的庄园,种地之余,给附近的农民治病。在德国姨母的严厉教育下,玛·亚·勃兰克很小就养成了勤劳和俭朴的习惯。她的父亲按斯巴达克方式来教育女儿们,5个女孩子一年四季都穿短袖敞领的印花布连裙,就连这种衣服每人也只有两套替换穿。伙食很简单,甚至她们成年以后也不喝茶和咖啡,因为当医生的父亲认为茶和咖啡有损人体健康。这种生活方式使玛丽亚的身体长得结实,特别能吃苦耐劳,“不知道什么是神经衰弱”。玛·亚·勃兰克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在姨母的指导下,自学了英、法、德语,学过音乐,读过不少书,钢琴技巧很娴熟。虽然未正式进过学校的门,但却通过了中学的笔试,成绩优异,获得了在小学当女教师的资格。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未能上大学,成为一大憾事。婚后,玛·亚·勃兰克专注于理家和相夫教子,对当时上流社会中讲究穿着打扮和喜欢飞短流长的习气不感兴趣。她做事有条不紊,持家勤劳节俭,对孩子从不体罚打骂,总是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列宁共有5个兄弟姐妹,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尼奇娜·叶利扎罗娃(生于1864年)、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66年,乳名萨沙)、妹妹奥丽加·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1年)、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74年)、妹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8年)。另外,列宁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家中的保姆格里果列夫娜最喜欢列宁和妹妹奥丽加,经常把他们一边一个放在膝上,给他们讲故事。在兄弟姐妹中,列宁和妹妹奥丽加关系最好,小时几乎形影不离。
为了使儿女们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列宁半岁时,父母把家搬到了特列尔茨街17号房子的二楼上。1878年,父母又用全部积蓄买下了莫斯科街58号的一幢木制的带有阁楼和回廊的平房。列宁和兄弟姐妹们的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新居因面对大街,一年四季尘土飞扬、人声喧哗,但房间却宽敞明亮。下层有5个大房间,分别作为父亲的书房、母亲的卧室、餐室、厅堂和客厅,东西还各有一间前室以及厨房。阁楼上面还有4个小房间,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列宁住在朝东的一个房间里,与哥哥萨沙相邻。同时,新居的旁边是一个幽深的大院落和一座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每到夏秋季节,这里便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景象,充满了大自然旺盛原始的野趣,这里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孩提时代的列宁聪明、活泼、淘气,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天真烂漫的生活。(来源|《列宁传》 作者|季正矩 天地出版社|出版)
【列宁的故事有哪些(列宁的故事秒懂百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