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刘禅,结局如何?
因为出了一个刘禅,"阿斗"这个名字有了"扶持不起来的人"的含义。因而有了刘禅,"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才会出现。作为一位有名的亡国之君,刘禅一生,有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色彩。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而刘禅被立为王太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蜀汉章武元年(221),封刘禅为太子的诏书就写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
为了让自己这个儿子能够担负起蜀汉这个重担,刘备为刘禅做了不少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仅如此,刘备还在留给刘禅的遗诏中说:"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以督促刘禅以史为鉴,学习如何从政。
可见,刘备希望自己的继任者是个擅长经营政治,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平衡各方关系,最终将政治带到有利于蜀汉和皇室的路上的人。然而当年刘备所期望的,并没有实现。
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在永安宫辞世,五月刘禅即继位,然而此时刘禅不过十七岁。当时诸葛亮尚且在世,因而刘禅即使毫无作为,蜀汉也还在正轨上。
然而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和姜维,却远不及诸葛亮,没能在皇帝缺席,甚至捣乱的情况下,让蜀汉继续大踏步向前。诸葛亮一死,蜀汉朝中就出现了激烈的夺权斗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
这场斗争,刘禅最终给出的处置方式就是先斩杀魏延,后贬斥杨仪,然后再无其他调和朝中矛盾,稳固自身统治的举措。之后,面对蒋琬这个国相,刘禅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撒手不管。蒋琬掌权的几年间,我们现在能得知的刘禅参与过的蒋琬的重要政策,仅有蒋琬想造船走水路北伐时,刘禅联合费祎、姜维等阻止了蒋琬。
而在蒋琬死后,刘禅对姜维这位继任者,更是难以把控。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掌权期间发动了十多次北伐战争。而刘禅此时不但没能注意到国家式微,还任由姜维组织北伐。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宠信宦官,让黄皓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蜀汉从帝王到朝臣的轮番折腾之下,刘禅于景耀七年(即魏景元四年,263年)向魏国投降,蜀汉就此被灭。而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被魏军带到了曹魏都城洛阳。相比于崇祯皇帝那样以自戕结尾的亡国之君,刘禅算是非常幸运的。
刘禅到达洛阳之后,就立刻收到了这样的诏令:"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覆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
曹魏这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大体就是先"表扬"一下刘禅的识时务,主动投降,再给刘禅许诺一下他可以从曹魏得到的好处。曹魏不仅许诺可让刘禅永远都享受俸禄,还给他封地,允许他去建藩国。曹魏朝廷甚至还赐给刘禅祭祀祖先用的黑公牛,其他金银财宝更是无计其数。
不仅刘禅本人在曹魏受到了优待,跟随他北上的家人和蜀汉旧臣,不少人都在曹魏有不错的发展。刘禅的后代中,先后有三人担任都尉,五十多人被封侯。就连原蜀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都被封为曹魏列侯。
在很多人眼中,刘禅沉醉于北方的荣华富贵而不思复国,实在是太过不思进取。因而"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一出现,就饱含人们对刘禅的痛心疾首。不过后来有学者认为,刘禅主动投降为掳,其实是在为原蜀汉军民争取生机。毕竟再打下去,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
其实,对于刘禅到底是乐不思蜀,还是为民牺牲,我们都缺少足够的证据。相比于国相诸葛亮的政绩,刘禅这个君主反倒是亡了国,这确实是他为政不善。但长久以来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影响,刘禅也不至于是一个真正的傻瓜。他当初去洛阳,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他之后有怎样的生活,便是曹魏说了算,他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乐不思蜀:历史上的阿斗在位41年,并非是个窝囊废
说起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他的印象,通常都离不开昏庸无能、大兴土木、听信谗言、不战投降、乐不思蜀这些负面的评价,历史上关于刘禅,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那些继承了父辈很好的家底但自身素质太低最后葬送一手好牌的人们。
阿斗扶不起来的典故,经历了自三国到清代无数文人墨客的演绎,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性的认识,还衍生出了许多与阿斗有关的歇后语,用来形容没有出息的人,比如说: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那么,刘禅真的像文艺作品中演绎的那样无能吗?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蜀汉后主刘禅,是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长达41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刘禅在位的时间,也仅次于梁武帝萧衍。一个昏庸无能,智商不足的人,怎么能在乱世里执掌一个国家如此长的时间呢?
当然,按照我们很多人的印象,蜀汉之所以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缝中,生存了这么久,主要是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蒋琬、费祎等人的功劳,与刘禅无关,刘禅只要像他投降西晋之后那样,每天做安乐公,甩手掌柜就可以了。
但按照正史的记载,刘禅是一个从小就比较好学,而且受到严格教育的人,
无论是刘禅的父亲刘备,还是刘禅的相父诸葛亮,都一致认为,刘禅是一个可塑之才,都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认真的教育。
刘备去世的时候,嘱咐诸葛亮,别忘了对刘禅进行教育,让他涉猎诸子百家的书籍。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诸葛亮后来也确实依照刘备的遗嘱,对刘禅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并亲自为刘禅同学写了一些教材,比如申、韩、管子、六韬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在刘备和诸葛亮心目中,刘禅肯定是一个智商正常,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能读的进去很多种不同学说的书的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似乎特别希望刘禅多接受一些法家学说的教育,像商君书、申、韩、管子、六韬等等文献,都是清一色的法家经典。
诸葛亮本人,就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忠实信徒,他治理蜀国的时候,十分重视法令的建设和执行,以重法治理蜀地,诸葛亮是希望刘禅能继承自己的执政方略的,这也侧面说明,刘禅是有相当的政治能力的。
此外,根据正史的记载,刘禅不仅有相当的政治能力,而且也相当懂权术,懂得一些制衡之道。
对于诸葛亮,刘禅并不是像很多文学、文艺作品里所演绎的那样,言听计从,离不开他,相反,他对诸葛亮是有一些忌惮甚至防范的。而诸葛亮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他北伐外出作战,不能长期留守成都的情况下,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控制朝廷。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董允就相当于诸葛亮留在成都和皇宫里的一个"替身",他的职责就是"监督"刘禅的言行,一旦一些诸葛亮的反对派,比如李严、苟安等人在刘禅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刘禅有什么防范诸葛亮或者对诸葛亮不利的动作,诸葛亮就会知道,采取反制措施,甚至,连刘禅想充实后宫,纳妃这样的事情,董允都会代表诸葛亮去管。而对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刘禅本人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对于董允的存在,"后主益严惮之"
当然,刘禅在团结自己人,巩固蜀汉政权的基础方面,是有自己的智慧的,比如说,自己的父亲刘备最信任的人就是关羽和张飞,这俩铁兄弟某种程度上,就是刘备用以平衡权力,制约诸葛亮的,因此,刘禅做了皇帝以后,第一时间就巩固了刘、关、张三家的同盟。
刘禅的两个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刘禅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儿子关统。刘关张三个家族从兄弟进一步晋升为了儿女亲家,亲上加亲了。
用亲情感化的方式强化利益同盟的关系,让刘禅获益良多,蜀汉亡国之后,刘禅到了洛阳,还有不少的大臣愿意跟着他,替他说好话,就说明他的人缘是不错的。
刘禅在治国理政上也是主张采取怀柔方针的,虽然他的父亲和相父从小就给他灌输了不少的法家思想。
但刘禅在诸葛亮去世,自己执掌权力之后,反倒采取了儒家式的怀柔政策,比如说暂停北伐,善待一些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过得憋屈的豪门亲贵,开放言论等等。
某种程度上,蜀国之所以灭亡,的确与刘禅这种颠覆性的施政措施有关。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刘禅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当的施政能力,懂得一些权术的君主,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执掌一国皇位四十多年的最重要的一项素质。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靠着乐不思蜀伪装自己,最后得以善终
历史上的皇帝,要是根据其守护国家的方式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这么三类,进可攻退可守者为最佳,比如汉高祖刘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可进攻却不能守者为其次,比如朱元璋以及成吉思汗等人,能守住江山却不能进攻者为最次,比如三国时期的刘禅或者清朝末年的那些皇帝。
为何这样分类呢?我想当我们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之后,就会有一些明白,比如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禅,了解一下他是怎么守江山的。有人说在刘禅失去蜀汉之后,被司马昭关在洛阳,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让人想起就潸然泪下,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有刘禅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刘禅17岁的时候,自己父亲刘备就已经撒手人寰,把刘禅交给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成为刘禅的相父,在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十几年期间,刘禅一直都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两人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争执,刘禅自己说诸葛亮主管军事和政治,自己只负责祭祀即可。
换言之,就是说刘禅是负责做名义上的皇帝,把面子工程做好,而诸葛亮则是实权的掌握者,刘禅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外一方面是只有这样安排,才能减少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当然,诸葛亮对刘禅也比较愚忠,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处理,大事小事,全部自己去处理,很少留给刘禅去处理,刘禅只需要做好皇帝就行,其余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一直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忽然十几年后诸葛亮一命呜呼,刘禅一下子有些慌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发现,自己想要带兵打仗,没有任何水平,治理国家,似乎还是有些难度,他为了能够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战争,少让天下生灵涂炭,这一点是刘禅最伟大的地方。
得益于这个信念,刘禅在位四十多年,几乎没有杀过什么大臣,也没有严重处理过谁,并且对待蜀国的百姓,也比较仁慈,没有严厉的税收和剥削,也不忍心轻易发动战争,这是很不错的。
可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导致刘禅的蜀国都变得软弱起来,在刘禅后期,蜀国的武将得不到重用,反而使太监黄皓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姜维被黄皓威胁,十分无奈,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不太平的三国,总有很多人对蜀国虎视眈眈,最为明显的就是司马昭。
司马昭家族窃取了曹操家族的胜利果实,接过魏国的大旗,在实力上,一直以来都比蜀国要强一些,所以司马昭打算把蜀国占为己有,从而叫邓艾发起进攻,直逼蜀汉要地成都。当时姜维在其他地方作战,邓艾突袭成都,一时间刘禅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选择交上玉玺投降。
其实这个时候刘禅身边尚且有十万多的军队可以和邓艾作战,支持到姜维过来支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刘禅觉得这样一来,战争会对蜀国百姓造成严重影响,自己反正也打不过司马昭,还不如投降,避免蜀国百姓遭遇危险。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地区的形势,没有把刘禅弄走,还是让刘禅留在成都,当时姜维得知刘禅投降之后,一直对刘禅说,只要暂且委屈一段时间,自己一定可以重新复兴蜀汉的。
姜维当时正在下一盘大棋,他打算先去投靠钟会,与钟会两人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等到邓艾被除掉之后,钟会就在蜀汉地区一家独大,到时候司马昭肯定会怀疑钟会,从而姜维又借助司马昭对钟会的怀疑,从中挑拨离间,促使钟会造反对抗司马昭,到时候自己隔岸观火,趁机偷袭司马昭,复兴蜀汉。
原本这个计划十分完美,只是中间一些环节出了问题,计划泄密,被司马昭所知,最后钟会和姜维都被司马昭处决了。两人被处决后,司马昭觉得刘禅继续留在成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就把刘禅带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先对刘禅一顿痛骂,还说要杀了刘禅,把刘禅吓得够呛,幸亏当时在场的大臣好言相劝,司马昭才放过刘禅,封其为安乐公,给他好酒好肉生活,还有几百佣人服侍刘禅,虽然活动范围小了一些,但是刘禅的生活尚且还是不错的。
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彻底成为亡国之君,要是自己表现不好,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所以刘禅心中很清楚,想要活命,自己就要聪明一些方可。刘禅在洛阳的行动十分小心翼翼,对司马昭也是唯唯诺诺,但凡有人劝诫刘禅复国之事,刘禅都会严词拒绝,这一点司马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刘禅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不想杀掉刘禅了。
不过司马昭还是打算最后试探刘禅一次,于是就在自己准备的宴会上,叫人专门演奏蜀汉的音乐和舞蹈,在场的蜀汉大臣,看到自己国家的舞蹈,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十分疑惑,就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来源,有了刘禅这句话,司马昭已经放松了警惕,觉得刘禅确实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必要跟他一般见识了,此时刘禅的大臣听到刘禅这样回答,就告诉刘禅,要是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回答:“吾亲人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听到刘禅和大臣窃窃私语,继续问道:“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根据大臣教自己的话回答司马昭,司马昭听后觉得这明显不是刘禅所言,就问刘禅是不是别人教他说的,刘禅如实回答:“就是别人教我说的”。
至此,司马昭彻底放下对刘禅的警惕心,这样一个可爱的皇帝,司马昭完全没有必要再担心什么了,后来也就没有找刘禅麻烦,刘禅得以在洛阳一直活到64岁去世,也算是得以善终。
之所以刘禅能够在洛阳活着,就是得益于他乐不思蜀的伪装,要是没有这种大智若愚的精神,想必刘禅早就一命呜呼了,可是后人为何要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禅是一个皇帝,要是普通人像他这样大智若愚,绝对是好事情,可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肩上的责任就要重很多,并非他一个人活下去就可以,而是要背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命运才行,比起一个国家的希望与命运,自己的生命,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为何刘禅会变成这样呢?我想这与刘禅一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最开始17岁登基时,正处于刘禅最需要学习锻炼的时间段,可惜这个时间段,诸葛亮帮助刘禅处理了所有事情,以至于刘禅没有机会锻炼,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只能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皇帝。
又因为与诸葛亮相处时自己的隐忍,练就了刘禅装疯卖傻的伪装能力,所以后来刘禅就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他对于尊严和荣誉感没有多少感觉,反而对活着更加感兴趣,要是换成普通人,这样挺好,可是对于皇帝而言,则很容易导致国破家亡,因为政权都是在枪杆子下夺来的,你如果软弱,别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欺负你,比如宋朝和清朝末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通过刘禅的事迹,我们不难理解,作为皇帝而言,要是进可攻退可守,这个国家将会治理得越来越好,成为强大国家,从而别的国家更加不敢欺负自己,因此这样的皇帝当然是最佳的,而对于那些只会到处打仗,却不懂得治理的皇帝,虽然给外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不敢欺负你,但是你的国家内部却是一片狼藉,这样的皇帝算是其次,最差的就是只知道委曲求全的皇帝,自己实力不行,还想委曲求全,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丧权辱国,留下屈辱让后人诟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刘婵乐不思蜀的故事 刘禅读shan还是chan】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