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听5位青年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故事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3日讯 今天下午,全省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报告会在济南举办。报告会上,4位青年企业家作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
从体制内高级工程师,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报告会上,唐派集团董事长张新峰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凭借不服输的闯劲儿,他用14年时间打造了一家医疗器械、医用固定支具、康复辅具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到五年时间,唐派在山东的制造板块,已经从零发展到两个自有医疗产业园,三家全资工厂。
张新峰表示,唐派贯彻“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方针,设计并实施了“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的数字化产销模式,从工厂直接链接到家庭,实现“客户当天下单、工厂当天生产、仓库当天发货”。
在分享中,华勤橡胶工业集团董事长牛腾说,“我们以全球领先的技术,匹配独一无二的工艺路线,打造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项目,建成了全球顶级的工业4.0轮胎智能制造工厂和国内第一条轮胎无人智能生产线,在高性能轮胎特别是高端原配认证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报告会上还发布了全省年轻一代企业家倡议书,并为“山东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授牌。与会的青年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山东尧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宗剑飞表示,践行理想信念,就是要结合所长,让群众用上更高品质的中药,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更应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奋力奔跑、努力追梦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前行,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受人尊重的全球卓越企业,为实现“造纸强国”百年梦想贡献智慧、奉献力量。”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娜说。
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文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年轻民营企业家,要主动承担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闪电新闻记者 张伟 刘依 报道
从艰辛到辉煌:小雨与爱人的创业故事,感动无数人
小雨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在小雨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陪伴彼此,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种深厚的感情让小雨从小心中埋下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
长大后,小雨选择了与爱人共同创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无数挑战和挫折: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团队磨合……每一次困难都像是对他们感情的考验。然而,小雨始终相信,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她和爱人相互扶持,彼此激励,在风雨同成长。
小雨明白,爱的传承不仅在于言语,更在于行动与坚持。每当遇到困难时,她都会想起父母的身影,想起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相互依靠的情景。这份力量激励着她不断前行。她学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爱人准备一顿温暖的晚餐,也会在对方疲惫时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雨和爱人的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生活也开始好转。他们的感情在这段共同奋斗的旅程中愈发坚定,彼此的信任和理解让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小雨深知,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的瞬间,更是在平凡生活中彼此的扶持与陪伴。
在一次庆祝创业成功的小聚会上,小雨举杯致敬,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感谢我们一路走来的每一个瞬间,是你让我明白了爱与坚持的意义。”她的爱人微笑着回应,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携手并肩,便能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创业,一场没有终点的奔跑
来源:【宁夏日报】
张栋(右)在工作中。
张栋经常泡在实验室钻研技术。
●核心提示
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晨雾中启程,来到黄河岸边的吴忠市;从斑驳的黄砖楼,迈向宽敞明亮的新天地;从孤身一人的创业征途,到夫妻携手同行……张栋携手妻子张露,投身创业激流,历经七载,创立宁夏鼎辉科技有限公司,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创业故事。
(一)
宁夏鼎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栋的办公室内,不时有员工敲门而入,手着待审的单据。无论是煤炭的采购价格,还是维修的费用,每一笔账目他都亲自把关。
“有人说我有‘强迫症’,但在创业道路上,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注细节,才能精准决策。”近日,张栋说。
这种被朋友戏称为“强迫症”的精神,源自张栋10余年来对创业的不懈追求。创业之路荆棘密布,但每一个坚定的足迹,都镌刻着不凡的意义。
2005年,张栋与张露满怀壮志步入职场。张栋加盟外资企业,张露则投身国企。“刚毕业就能在外企工作,对我的创业之路助益匪浅。当时积累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至今仍在发光发热。”张栋说。
北大的求学岁月,不仅赋予张栋与张露深厚的知识底蕴,更铸就了他们敢闯敢试的勇气。工作1年后,张栋作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辞去安逸高薪的工作,从繁华的北京奔赴四川雅安的深山,投身父亲的金属硅冶炼项目。
“2007年,我刚接手金属硅冶炼项目时,正值行业风口,收益颇丰。然而,好景不长,受到市场冲击,转眼间欠了‘一屁股’债。”张栋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脸上掠过一丝无奈。
正当张栋对创业产生动摇时,张露的鼓励如同明灯,照亮了他前行之路。“夫妻之间本就该相互扶持。我的工作稳定,收入足以支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他可以尽情追逐梦想。”张露自信地说。
在张露的鼓励下,张栋重拾勇气,再次出发。
(二)
几年间,张栋不断调整创业思路,积累经验,寻找新的机遇。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14年,张栋和张露发现,随着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含锌工业废料日益增多,然而这些废料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他们从中看到巨大商机。
机会与挑战往往相伴而生。当他们下定决心开启新一轮创业时,一只“拦路虎”横在面前。“创业需要大量启动资金,当时我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支撑创业。”怎么办?顶着巨大压力,张栋破釜沉舟,“2016年,我变卖家里的5套房产筹集资金,父母妻儿都没了住所”。
艰难时刻,张露一如既往支持张栋。“即使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张露说,为减轻张栋的负担和压力,她带着孩子回湖南岳阳老家,让张栋全身心投入创业。
当时,国内电锌企业采用酸法冶炼,大多使用高品位低杂质闪锌矿,对于低品位锌矿,特别是含硅、铁、氟、氯、碳酸盐等杂质含量高的含锌物料,采用传统的酸法处理消耗大量的酸,同时产生硅酸盐胶体,造成矿浆澄清抽滤困难,且锌浸出率也较低。这些企业对于含杂质高的原料开发出各种处理方法,但存在工艺流程长、过程复杂、能耗高、技术指标难以控制等缺点。
在冶炼行业浸润过的张栋发现,钢铁行业产生的含锌二次资源产量巨大且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果采用先进的技术将锌金属提炼出来,会有良好的使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要想在这个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拥有优于同类企业的解决方案。氯化铵和氨法电锌生产工艺进入他的视野,采用这项技术从含锌工业固废中提炼,不用从矿石中提炼,成本大幅压缩,且生态环保效益明显。这项技术国外企业在使用,但引进遭遇技术壁垒。后来,张栋得到一个好消息,国内一家小企业经过研发掌握了这项技术,但这家企业规模太小,无力大规模投运。经过努力,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张栋拥有了这项技术。
有了技术,需要工业固废原料。张栋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进行考察,当时要么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要么缺乏原料。正在他发愁时,朋友把方向指向了宁夏,随后张栋到宁夏各地考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青铜峡市。
(三)
“青铜峡市是一座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周边钢厂、镀锌厂、化工厂等产生的固废,是我们生产的主要原料。在洽谈中我发现当地政府服务意识很强,对招商工作十分重视。从确定地点到破土动工再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张栋说。
然而,引进这一先进工艺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技术买来了,让它发挥作用又是一个新的难题,高端人才的匮乏再次成为“拦路虎”。
“我们投产时遇到许多问题,没人知道如何解决。”张栋说。
虽然毕业于北京大学,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广阔人脉资源,但在青铜峡这个相对偏远的地方,吸引高端人才并非易事。于是张栋请来技术转让人,又到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冶金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寻求合作,引进3名博士、4名研究生。同时,投入千万元开展科研。
为掌握氯化铵和氨法电锌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张栋参与每个环节,认真钻研,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借鉴相似领域成功经验,不断进行试验。在生产车间,常常能看到张栋忙碌的身影,从原料配比到反应条件控制,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前期资金不足时,张栋将资金全部投入研发和建设,自己在四处漏风的砖房里办公,每天和工作人员在车间研究和试验,累了便席地而睡。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论证,宁夏鼎辉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产权的“富氧活化——湿法电积多段耦合集成处理技术”和生产环节完整的发明专利,这项国内最前沿的技术,除了能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石外,还可以处理高氯锌烟灰、锌焙砂、铸锌渣灰和各种含锌冶炼废渣等,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宁夏鼎辉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处理含锌工业废渣18万吨,年产2万吨再生锌锭、高纯锌及锌合金、1.5万吨次氧化锌、1.5万吨铁精粉的生产线。
宁夏鼎辉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团队成功研究开发出众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产品,使其成为贺兰山实验室的参建单位之一,承接了自治区科技厅的4项重点(一般)研发项目、2项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治区工信厅的1项重点揭榜攻关项目,以及12项自主研发项目。2024年,公司产值预计可达3亿元,所生产的再生锌锭与高纯锌锭产品占全区市场份额的80%。
(四)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自治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将氨法电锌工艺推进至高效低成本提取金、银、铟等稀贵金属,进一步完成氨法湿式处置工业固废实现回收多金属产品的系列化目标,不断提升高纯锌纯度品级,拓展锌合金类别等新型材料,为我国制订氨法处理含锌废料制备锌材料工艺技术的关键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谈及未来,张栋有更大的目标。
北大学子、国企管理层的光环笼罩着张露,然而身份有时也是一种束缚,转变观念,才能将其转化为可用的能量。
“不可否认,北大学子的身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的选择。比如我带着孩子来到青铜峡,很多人质疑这里的教育环境不如大城市。但我觉得学习并不是人生唯一重要之事,和父母一起快乐成长同样重要。不能自我设限,人不一定要成为固定的模样。”深思熟虑后,张露毅然辞去国企工作,来到青铜峡与丈夫会合。
张露的加入,让张栋的创业如虎添翼。他们脚踏实地,逐步组建起一支拥有8名博士、若干名硕士及本科学历人员的高层次研发团队,向着目标继续努力。
在吴忠这片热土上,岁月如同细水长流,悄然间,他们已然适应这里的气候。在那些悠闲的晨光里,一家人围坐桌边,在早茶的香气中,细细品味这座小城独有的风情。张露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她说:“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四季分明,饭菜可口。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家人又陪伴在身旁,我感到很幸福。”
回首过往,张露的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他们的创业之路,宛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路途遥远而艰辛,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泪水。但正是这一路上的风雨兼程,让他们领略到人生绚丽的风景。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创业小故事及感悟【创业小故事500字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