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洋女婿”壮乡创业记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南宁5月22日电 “法国葡萄酒和中国茶很像,人们在品尝过程中,同样讲究饮用的器皿,讲究液体的温度,这是法中饮食文化相似的地方。”近日,来自广西南宁的法国“洋女婿”朱利安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介绍葡萄酒文化。
今年是朱利安在南宁生活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从事葡萄酒行业的他,尽管早已安家南宁,但因业务发展,长年辗转国内外授课。他留恋的不止米粉和粤菜,还有爱人和邕城文化。
朱利安与南宁结缘于2003年,因喜爱中国武术文化,以留学生身份赴南宁学习,进入广西民族大学进修中文。为锻炼中文能力,他在毕业后经友人介绍,留在南宁一家葡萄酒进口公司工作,这成了他深入探索葡萄酒世界的契机。
近日,朱利安拍摄生活视频,记录与妻儿的周末时光。俞靖 摄
为推广法国的葡萄酒文化,2013年朱利安在南宁开了一家葡萄酒学校,以开班授课形式,普及葡萄酒文化,让葡萄酒爱好者读懂来自世界不同产区的葡萄酒品种以及酿造工艺。“葡萄酒是一张液体明信片,透过饮用过程,能感受到法国的气候和土壤。”朱利安说。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朱利安在2019年成功通过葡萄酒行业最严苛的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考试,获得“葡萄酒大师”的称号。目前,常驻中国的葡萄酒大师仅有四位,朱利安就是其中之一。
朱利安认为,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人们正在慢慢读懂葡萄酒。他在过往为从业者培训中看到,中国酒庄数量逐渐增加,生产酒的品质与国际接轨。
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葡萄酒行业累计完成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
“很多人误以为葡萄酒高不可攀,我觉得要将葡萄酒拉下‘神坛’,让饮用葡萄酒变得更日常。”朱利安表示,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葡萄酒文化,在授课中,他常用中文的多音字与中国学生开玩笑,激发互动兴趣。此外,他还举办葡萄酒盲品大赛和品酒会,并受邀赴深圳、澳门等地参加国产葡萄酒推介活动,将新疆、云南等产区的中国葡萄酒品牌推广给海外客商。
在工作之余,朱利安还制作个人视频,以趣味短片的形式讲述中国生活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葡萄酒应该摇滚起来,更加现代和亲民。”朱利安说。
朱利安与妻子王馨。俞靖 摄
如今,在中国,朱利安实现事业爱情双丰收,他与妻子王馨因葡萄酒相识,共同组建了一个和谐的中法家庭。周末陪妻儿到南宁市区公园散步,用镜头记录家庭琐事,不时与妻子切磋品酒知识,这是他的“爱妻之道”。
“我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葡萄酒协会或者酒展来南宁办活动。”朱利安说。(俞靖 朱淑雨)
8个短篇小说,3小时就能读完,这本新书推荐给你
在城市中生活奔波,你有多久没有感觉到彻彻底底的放松了?
城市生活带给年轻人的,一面是无限的机遇与可能性,另一面则是如影随形的生存压力:房租、贷款、人情支出、育儿成本……
前不久,脱口秀大会上的一段表演火了,选手凭借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精准描述,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认同。
“一个二十几岁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平凡和普通是常态,成名和暴富是‘变态’。”
年轻人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是一个常常登上热搜的话题,没有大风大浪的坎坷,没有挨饿受冻的艰苦,但在格子间里奋斗的无力感,在出租房里生活的漂泊感,是一种真实而广泛的共鸣。
如何在大城市定居、该不该从城市回到家乡、租房结婚是否可行……甚至今天是出去吃还是为了省钱自己做饭,是时不时就出现的忧虑。
今天阿信要推荐的新书《以X为原型》,正是一部写给所有悬浮在城市中的青年的小说集。
《以X为原型》
余静如 著
2022年8月 中信出版集团
以X为原型 余静如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37.7 购买作者余静如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的青年,她在8个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大城市里最常见的人:
和母亲冷战的女儿、在大城市租房生活的美食博主、在平庸婚姻中日趋崩溃的妻子、上夜班的大码女孩……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评价称:“这是一种可贵的‘心相小说’。作者穿越恣意伸展的现代生活外壳,透视着精神世界新鲜而飘摇的新世代。……这是属于这一代的独特体验,生存貌似荒诞,却在无法解释中获得着自我撞击的自由。”
八个故事中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读过之后,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共鸣。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道:“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
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感受到的最迫切直观的压力是来自生存的压力,比如如何养活自己、如何租房买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无法在大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让人们无法获得安全感,感到和大城市的联系非常薄弱,城市仿佛随时可以将我们剔除。
余静如,青年作家、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班,作品散见于《钟山》《西湖》等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以X为原型》《安娜表哥》。
余静如在短篇《404的客人》中,就塑造了一个租房的女孩阿布,她工资八千房租四千,租下了一个比周围房价更便宜的房子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维护和房东夫妇的良好关系,又焦虑着同住的男友绝口不提平摊房租。
“阿布回忆着那天的场景。她为了骑自行车去看房,特地穿着方便耐脏的旧T恤和宽大的牛仔裤,背着一个帆布袋子,马尾辫束在脑后,没有化妆。她还回答说‘暂时没交男朋友’。”
阿布的生活正是许多人的生活,明明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却仍旧感到漂泊,自以为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却不断被他人介入着,过分热情的房东、突然到访的男友妈妈、不请自来的亲戚……
生存的压力会也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韩剧《小小姐们》
余静如在近期一次以“悬浮在城市中的青年”的主题对谈中,讲到了自己同小说主人公如出一辙的体会(本次对谈搜索关注“中信出版集团”视频号,可以观看完整直播回放):
“我觉得对于都市里的年轻人来讲,租房在单元楼里面其实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的空间非常狭窄,是非常容易被侵犯的。就好像我们在公众场合挤地铁、买票,人一旦多起来冲突就容易多,这也是我自己在这种大城市里面生活的一种感觉。
对大城市中生活的青年人来说,比物质上的压力更深层的,是精神上的困境与孤独。
余静如在南方小镇长大的,住在爷爷奶奶的老房子里,可以在大院子里玩耍,可以、养猫、种蔬菜。在来到上海后,她意识到那是一段再也找不到的珍贵生活。
网络上也经常出现一些类似的热门视频,年轻人逃避压力去某个地方买了一块地,重新过上了田园生活,引得不少人羡慕。
《风平浪静的闲暇》剧照
但余静如认为,如今在城市中生活已久的青年一代已经很难返回到曾经的故乡。
“我觉得好像漂泊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在城市可能会觉得很想念家乡,想念一个记忆中的地方,但是你不可能真的回去。而且以一个现在青年的身份回去,你不会得到包容和认同。”
短篇《E公司的她》里的阿月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三十五岁,单身,相貌平平,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甘愿上夜班而成为了E公司的“重要员工”,每一个新员工都要经过她的考验才能转正——与其说是考验,不如说是折磨。
然而,看似性格扭曲的阿月,却极其渴望着有人理解她的孤独。阿月以为自己和新来的实习生阿伟之间产生了爱情,但事实却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阿月从未有过这样的渴望——她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希望她们都曾是自己的朋友;她想和她们坐在一起,为她们共有的、平庸而孤单的生活找到一个理由。但没有人会感知到她此刻目光中的炽热,随着下班时间到来,她们一个接一个离开。很快,再一次,E公司的夜晚只属于她一个人。”
这种身处城市中的孤独感,很多专家常用另一个关键词“转型社会”作为解释。
年轻人离开家乡,从传统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来到大城市,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之中,但也因此产生了一种断裂感。
但这种孤独与焦虑往往不被理解,被盖戳成矫情和不奋进,对此,梁永安教授在《以X为原型》的对谈活动中指出,这一代年轻人的孤独是独一无二的。
梁永安教授谈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中,今天这一代年轻人正好处在最难的阶段,上一代人可以分配工作,未来一代人会享受更高的城市化程度,这一代人在心理上前后不靠,实际上更多的是精神内部的流浪感和孤独感。
但在梁永安教授看来,在这些小说里面,新一代年轻人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又没有丧失希望:
“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果敢、对生活的强烈坚持就能够爆发出来,这股力量没有消失。在关键时刻它能释放出一种再生力,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重新打造的能力。”
在《以X为原型》中的8个短篇里, 余静如更为关注的是都市青年在心灵上的困境。
《以X为原型的一篇小说》中“我”年轻的朋友将结束生命看成是一场旅行;
《好学生》中的落魄作家创业失败却被家乡人视为成功者;
《去云南》里的已婚女人憎恶伴侣却无力开拓新生活……
但余静如和有这样念头的一些朋友深入交流时,她觉得他们其实是没有抑郁症的,他们反而对生活、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似乎是出于理性的选择。
韩炳哲曾经这样描述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在理想自我面前,真实的自我是一个失败者,他被淹没在自怨自艾中。自我同自身发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因为胜利意味着胜利者的死亡。”
余静如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正经历着一场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战争。
新书中的第一篇故事《平庸之地》中,循规蹈矩上学、工作、娶妻的主人公,从幼时就经常看到一个特殊的伙伴“它”。
“它”是一种幻象,也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儿时第一次看到“它”,它很小很轻盈,中年后再看到“它”,“它”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
“它只是突然冒出来,盘旋在他的头顶上方,距离他不算近,也不算远,刚刚好在他无法看清楚的高度,盘旋着嗡嗡作响。”
“因此,他怀疑自己心理有什么问题,有时望向自己的心,它也在那里,一直往下沉,往下沉——它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坠落,坠向一个深不见底的地方。他害怕了,挣扎着摆脱它,想要重回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一切都有条不紊、有迹可循,一切道路都由前人铺好了,无数人走在上面,平坦、安稳,他要和他们待在一起。”
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他在旁人的期待中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步入中年,几乎幸运地没吃过什么大苦头,他人生的那艘小船稳稳当当地沿着他能看得见的那条航线进行着。
但凭空出现的“它”,是一个无法忽视,无法赶走,又持续一生的“意外”。
青年作家邵栋读过这篇小说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篇小说描摹并非是人的一生庸碌,而是空白的部分,那些没有达到的可能性。这便像书画中的留白,製造了巨大的叙事空间。”
这种巨大的可能性,正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们对于自己存在意义的思考。
《以X为原型》这本短篇小说合集,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大多取自余静如自己日常接触的一些人,朋友、亲戚、同事、陌生人,也有她自己。
比起更理想、更有能量的“英雄”,她更想要写出能够真正存在的“英雄”,“他”和我们一样陷在一摊烂泥里,挣扎着想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余静如说:
“我希望每个处于生活或者心灵困境中的人都去审视自己的困境,虽然这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我相信不会一无所获。也许‘英雄’就在我们之中,总有一天他会爬出来。而审视自己的困境,正是他走出的第一步。”
法国“洋女婿”壮乡创业记
中新社南宁5月22日电 题:法国“洋女婿”壮乡创业记
作者 俞靖 朱淑雨
“法国葡萄酒和中国茶很像,人们在品尝过程中,同样讲究饮用的器皿,讲究液体的温度,这是法中饮食文化相似的地方。”近日,来自广西南宁的法国“洋女婿”朱利安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介绍葡萄酒文化。
今年是朱利安在南宁生活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从事葡萄酒行业的他,尽管早已安家南宁,但因业务发展,长年辗转国内外授课。他留恋的不止米粉和粤菜,还有爱人和邕城文化。
朱利安与南宁结缘于2003年,因喜爱中国武术文化,以留学生身份赴南宁学习,进入广西民族大学进修中文。为锻炼中文能力,他在毕业后经友人介绍,留在南宁一家葡萄酒进口公司工作,这成了他深入探索葡萄酒世界的契机。
近日,朱利安拍摄生活视频,记录与妻儿的周末时光。俞靖 摄
为推广法国的葡萄酒文化,2013年朱利安在南宁开了一家葡萄酒学校,以开班授课形式,普及葡萄酒文化,让葡萄酒爱好者读懂来自世界不同产区的葡萄酒品种以及酿造工艺。“葡萄酒是一张液体明信片,透过饮用过程,能感受到法国的气候和土壤。”朱利安说。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朱利安在2019年成功通过葡萄酒行业最严苛的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考试,获得“葡萄酒大师”的称号。目前,常驻中国的葡萄酒大师仅有四位,朱利安就是其中之一。
朱利安认为,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人们正在慢慢读懂葡萄酒。他在过往为从业者培训中看到,中国酒庄数量逐渐增加,生产酒的品质与国际接轨。
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葡萄酒行业累计完成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
“很多人误以为葡萄酒高不可攀,我觉得要将葡萄酒拉下‘神坛’,让饮用葡萄酒变得更日常。”朱利安表示,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葡萄酒文化,在授课中,他常用中文的多音字与中国学生开玩笑,激发互动兴趣。此外,他还举办葡萄酒盲品大赛和品酒会,并受邀赴深圳、澳门等地参加国产葡萄酒推介活动,将新疆、云南等产区的中国葡萄酒品牌推广给海外客商。
在工作之余,朱利安还制作个人视频,以趣味短片的形式讲述中国生活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葡萄酒应该摇滚起来,更加现代和亲民。”朱利安说。
朱利安与妻子王馨。 俞靖 摄
如今,在中国,朱利安实现事业爱情双丰收,他与妻子王馨因葡萄酒相识,共同组建了一个和谐的中法家庭。周末陪妻儿到南宁市区公园散步,用镜头记录家庭琐事,不时与妻子切磋品酒知识,这是他的“爱妻之道”。
“我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葡萄酒协会或者酒展来南宁办活动。”朱利安说。(完)
【创业故事短篇;创业故事大全50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