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不止精彩!4位残疾人典型讲述创业就业经历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记者 沙兆华
今年是“全国残疾人就业宣传年”,围绕“就业优先,平等共享”这一主题,12月8日,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举行“营造创业就业好环境,聚焦扶残助残好故事”线下经验交流会,4位残疾人创业就业典型讲述了各自的经历和感悟。
他们的故事不止精彩,坚定前行的背后还藏着创业商机和成功“秘笈”,给创业“小白”以启迪。
莫红卫:“从一个人摸索”到“联动千人线上办公”
(莫红卫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初中时,家住衡阳县的莫红卫患上运动神经元症疾病,不能正常行走,家里为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四处借钱求医,但不见疗效。
2011年,同学送给他一台电脑,开启了他与网络的缘分。刚开始,莫红卫在淘宝上卖山地自行车,2014年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网络办公服务:为商家提供打字录入,excle表格制作、PPT设计、速记整理等,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一个人摸索,后来遇到几个残障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工作室,2019年成立湖南上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公司目前拥有1000人以上的签约设计师团队。”莫红卫介绍。
如何让居家办公服务看似松散的团队高效合作?交流会上,莫红卫分享了一个案例。今年7月,一家企业将12万页的材料交给莫红卫,要求1个月内完成数字化,莫红卫仅用短短1天时间,就完成了团队集合,千人线上接单,打了个看似无法完成的“漂亮仗”。
“感谢互联网,让我坐在家里就实现了创业梦,而且还能帮助残疾人朋友就业。”莫红卫说,目前,公司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户及大学生就业2000余人,直接带动残疾人就业300余人。
“创业今天是艰难的,明天也许还是艰难的,但未来一定会是美好的!”莫红卫相信,自己创业及扶残就业之路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扶婷:用自信改变人生,用温暖改变世间
(扶婷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
世界冠军、金牌律师、大学教师……湖南金州(湘潭)律师事务所律师扶婷如今拥有多个身份。
“残疾人要有自信,对自己要有信心;其次要有能力,能力可以从实践中提升,也可以从学习中提升;再次是融合,与残疾人的融合,与健全人一样要融合,这样我们的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经历多年打磨和沉淀的扶婷分享一路走来的心得。
1989年,年仅3岁的扶婷遭遇车祸,失去了右臂。12岁时,成为一名残疾人游泳运动员,18岁参加雅典残奥会,6年时间里,扶婷斩获18枚金牌。
回归校园,用知识改变人生。2004年,扶婷考上湘潭大学法学院,经过刻苦的学习,顺利保研,并通过司法考试,24岁,她从泳坛名将成功转型为执业律师。随后,自己开办了一家律所。
32岁攻读法学博士,2021年9月,扶婷博士毕业后又受聘成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我是残疾人,我要想着与残疾人融为一体。”扶婷成立了“扶婷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室”。2018年5月,扶婷加入了湘潭市雨湖区残疾专家志愿服务团,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提供帮扶服务。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影响年轻一代的残疾人朋友,“用自信改变人生,用温暖改变世界”。
曾威贤:面对危机和困难,最重要是迎难而上
(曾威贤讲述创业经历。)
肢体残疾的曾威贤是一名95后,长沙舜贤有限公司创始人,主要经营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业务,销售服装配饰以及家居装饰用品等日用百货,出口北美、欧洲、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2019年底成立,刚起步疫情就突如其来,供应商停工、物流停运,初期的投资基本亏空。”疫情让曾威贤原本处于上升期的企业陷入停滞。
2020年8月,曾威贤入驻省残联创业孵化基地,基地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电脑使用等,减轻了部分资金运营压力。在基地两年,曾威贤结识了很多优秀创业者,深受启发。
用近半年时间改变经营模式,2021年,曾威贤的企业迈入稳步增长期,从月盈利数千元,到现在的月盈利5万元。他希望,今后能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社会价值。
“未来,我们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危机和难关,要始终如一地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相信困难过后是胜利的喜悦。”曾威贤坚定地说。
周瑛:轮椅上创业,以生命影响生命
(周瑛讲述自己轮椅创业的经历。)
汉寿县的周瑛,14年前因意外坠楼导致高位截瘫,从失望、绝望到重拾生活信心,用了3年多时间。
在网友的推荐、家人的鼓励下,周瑛走出受伤后第一步,来到长沙参加魔豆宝宝爱心工程活动,这次活动让她学会了开网店。
2017年,周瑛开始做微商销售,独自坐着轮椅乘高铁、搭飞机,跑了全国8个省份将近20个城市。
以残助残,用生命影响生命。2021年2月,在周瑛的倡导下,汉寿县萤火虫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团队大部分是残疾人,服务中心影响带动的残友有40多个,其中有长达20年没出过门的残友。中心帮助近2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以萤火微光照亮残疾生命。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坚定萤火虫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成立的初衷。”周瑛对自己的助残之路无限憧憬。
(本文图片均由 陈龙 摄)
(一审:沙兆华 二审:唐婷 三审:蒙志军)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硬核追梦!创业路上,他们的故事振奋人心
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6月13日,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成果,吸引你我目光。创业路上的追梦故事,振奋人心。
故事一:“重返”农业,让更多农民共享奋斗成果
今年39岁的魏先曼从小在重庆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魏先曼来到城市打拼,经过多年努力,成为重庆一家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她辞去了工作,来到南川区河图镇骑坪村,“重返”农业。
除了发展板栗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魏先曼还把“互联网+农业”“电商+扶贫”“市场+公益”作为发展战略,打造连接城乡、服务农民的“淘乡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并与多个贫困村签订“电商扶贫”合作开发协议。南川区20多个乡镇的农产品可以借助“淘乡村”进行销售、推广。流通环节缩减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魏先曼在骑坪村打造的民宿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她觉得,农业是“很有奔头的产业”,能让更多的农民共享奋斗的成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故事二:多彩青春,为老人撑起一片夕阳红
杨瑞美是个“80后”女孩,是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章台镇一家养老院的院长,也是生活在养老院150多名老人的“小家长”。
2005年,杨瑞美从内蒙古医药专修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威县,开始追逐心底多年的创业梦想。起初,杨瑞美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办了一家牙科诊所。在此期间接触到一些前来看病的老人,杨瑞美心中渐渐萌发了开办一家养老院的想法。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2014年2月,慈安幸福院正式开业。
杨瑞美把养老院当作自己的家,常常24小时守候在这里。由于养老院人手并不宽裕,打扫卫生、端屎倒尿、洗澡擦身、按摩喂饭等事情,杨瑞美都要动手去干。邻里乡亲都说,杨瑞美是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在养。 “老人们把我当女儿看待,融入其中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可以为更多老人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做的事情有意义!”杨瑞美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慈安幸福院经营的红红火火。
故事三:身体虽然残疾,但能自己养活自己
28岁的海浪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出生三个月时一场高烧导致她重度脑瘫,从此手脚不能自由活动,日常生活需要靠家人照料。
2008年,姐姐海侠送给海浪一部老式键盘手机,鼓励海浪用手机与外界交流。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海浪开始学习用嘴唇打字。嘴唇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她终于能够熟练地操作手机。
2015年底,海浪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在走访时了解到海浪会使用手机,便建议海浪试试做微商。父亲为她更换了智能手机,帮扶干部为她联系厂商,海浪开始在朋友圈中代卖家乡的农副产品。
刚开始时,海浪的朋友圈只有27人,为了推介产品,她利用各种途径认识新朋友。在创业三个月后,销售出100元的枣夹核桃,海浪有了人生中第一笔收入。随着朋友圈人数增加,海浪的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当地残联也为海浪提供了电商扶持资金,她开了自己的商店,并将村里的快递收发点放在商店里。
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海浪从不抱怨。她说:“虽然赚钱不多,但我还是希望能自己养活自己,不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创业路上,让我们为他们喝彩!
【创业经历故事案例-创业经历故事案例 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