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刻舟求剑,教孩子学会灵活应对变化!建议收藏哦!
亲爱的家长们,你是否希望孩子学会适应变化,懂得灵活思考?今天,我们借用一个古老的故事——“刻舟求剑”,来帮助孩子在睡前故事中领悟变通的重要性。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丢失了剑,却在船舷上刻下记号,以为这样就能找到剑的故事。这个看似滑稽的行为,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世界在不断变化,固执地坚持旧方法只会徒劳无功。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这一点可能有些抽象,但通过故事的形式,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智慧。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家长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帮助孩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呢?”引导他们思考环境变化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同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学习新知识或解决矛盾,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固守一种思路。
睡前故事不仅是亲子互动的温馨时刻,更是塑造孩子思维方式的黄金时间。通过“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仅能传递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愿每一个夜晚,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起点。让我们一起,用故事点亮他们的未来!
成语故事系列之——刻舟求剑:楚人的愚昧与智慧的警示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分裂成多个诸侯国,彼此之间争斗不断。这是一个英雄辈出、思想激荡的时代,也是许多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活跃的时期。其中,“刻舟求剑”这个成语便是出自这个时代的一个故事,它通过一个楚人的行为,形象地揭示了固守不变、不知变通的愚蠢。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频繁发动战争。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的时代。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学派纷纷涌现,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国理念和社会观念。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寓言,用来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南方,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楚国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同时也非常重视礼仪和文化。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文明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刻舟求剑”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一天,一位楚国人带着一把珍贵的宝剑渡河。当他乘坐的小船行驶到河中央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小船剧烈摇晃起来。楚国人一不小心,手中的宝剑掉进了河里。看着宝剑沉入水中,他顿时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位楚国人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去寻找宝剑,而是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在船舷上用刀刻了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周围的乘客看到这一幕,都感到十分惊讶,纷纷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楚国人解释说:“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只要记住这个地方,以后就可以回来找剑了。”
听到楚国人的话后,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明白,船是在移动的吗?虽然你在船上做了记号,但河水不停地流动,宝剑早已随着水流漂走了。你现在所做的标记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啊!”
楚国人却不以为然,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没关系,我有标记,到时候沿着这条线找回宝剑就行了。”他坚信,只要按照标记的位置下水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宝剑。
最终,当船到达对岸后,楚国人真的按照自己做的记号跳进河里寻找宝剑。可想而知,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宝剑早已随着水流不知所踪,而那个记号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刻舟求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笑话,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首先,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状态也在时刻改变。如果我们总是固守过去的观念或方法,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那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就像那位楚国人一样,他试图用一个固定的方法解决动态的问题,最终只能徒劳无功。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面对问题时要灵活应对,善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时候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不愿改变思路,很容易陷入困境。
最后,“刻舟求剑”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局限。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往往比较简单直观,缺乏科学依据。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用寓言的形式表达对某些现象的思考和批评。
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道理。它不仅揭示了固守不变、不知变通的愚蠢,更强调了适应变化、灵活应对的重要性。希望这个故事能让你从中获得启发,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迎接未来的挑战。
刻舟求剑:小时候觉得可笑,临到老了才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暑假,父亲从上海带回一套《成语故事》小人书。
因为每本书都讲一个成语故事,所以,父亲给我布置了额外的“暑假作业”:每天看一本书、学一个成语。
看完《刻舟求剑》之后,我党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楚人”太傻、太糊涂,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如今老了,看多了形形的人和事,我才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小时候的书摊
相传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渡船开到江中央的时候,楚国人心爱的宝剑不小心掉进了江里。
这个时候,这个楚国人没有马上下水捞剑,而是取出一把小刀,不慌不忙地在船帮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喃喃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水的。”
渡船靠岸之后,“楚人”这才“解带宽衣”,按着船帮上的记号下水捞剑。
结果,“楚人”忙了半天都没找到那把宝剑。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书里还有不少认不得的字,所以,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看图画(连环画)。
即便这样,我也能够看出这个“楚人”所犯的错误。
宝剑掉下水,可能沉入江底了,“江水向东流”,宝剑也有可能被江水冲走了。
但是,渡船并没有留在原地,还在继续往前开,宝剑不可能跟着渡船一起走。
更何况,宝剑落水的时候渡船还在江中,“楚人”下水捞剑的时候,渡船已经靠了岸,所以,即使“楚人”在船帮上刻了记号,他也不可能找到那把宝剑。
我因此“判定”:《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太搞笑,那个“楚人”的做法实在太荒唐、太愚蠢。
后来,除了在写作文时偶尔引用这个成语之外,我对“刻舟求剑”并没有更多的认识,也不明白这个成语究竟有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是:
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太刻板,不能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
社会在发展,如同渡船在航行,一个人要学会“与时俱进”,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去灵活解决问题。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的事物,这就如同“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令人失望的结果。
《刻舟求剑》里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回丢失的宝剑。
老照片 书摊
小时候,我觉得《刻舟求剑》里的“楚人”好糊涂,居然会犯如此显而易见的谬误。
长大以后才发现,在历史上,在当今社会,像“楚人”这样的糊涂虫大有人在。
“楚人”或许是你熟悉的历史人物,“楚人”或许就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楚人”或许就在你我身边,你我或许也都曾是那个“刻舟求剑”的“楚人”。
以下随便举几个例子。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在三年战争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许多曾经的“抗日名将”似乎不会打仗了。
比如说,陆军一级上将薛岳曾经当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长,也曾是红军长征路上最难缠的对手。
抗战时期,薛岳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被一些人誉为“在抗战当中对日军打击最大,歼灭日军最多,日军最惧怕的中国将军”。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薛岳的表现让许多人大惑不解、大失所望,昔日的“战神”好像换了一个人。
就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总共不过半年时间,薛岳却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接连败北,半年时间里,“战神”薛岳居然没有打赢过一场战役。
“莱芜战役”失败后,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名撤销了薛岳的职务。薛岳从此被“赋闲”。
许多人因此想不明白,薛岳是军中为数不多的悍将、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和手段明显高于大多数将军。
薛岳
薛岳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败得那么彻底?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薛岳“生不逢时”,“不幸”遇到了粟裕这样“棋高一着”的对手,也有人把薛岳的失败归结于蒋介石的瞎指挥和嫡系军官的不配合。
在他们看来,假如不是因为某种客观因素,薛岳在战场上的表现不至于那么糟糕,总之,他们心目中的薛岳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的看法是,在如何看待薛岳的“军事能力发生巨变”的问题上,上述观点的持有者明显犯了与“楚人”“刻舟求剑”类似的毛病。
首先,打内战与抗日是两码事,薛岳不可能不明白“同室操戈”与“抵御外侮”之区别;
其次,三年内战是蓄意挑起的“非正义战争”,在战争的正当性方面,已经先输一局,薛岳不败才是怪事;
第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解放战争时期,不管是军心、民心,还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政党的政治号召力、聚集人心的能力,方面都处于下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纵然薛岳有“三头六臂”,哪怕薛岳是力大无比的“擎天柱”,也难以撑起这座行将崩塌的大厦。
所以,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解放战争不是抗日战争,打内战时的薛岳自然也不是抗日时的薛岳了。
如果把对薛岳能力的评价停留在抗战时期这个维度上,并以此为依据的话,这无异于“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刻舟求剑,只会让人觉得“愚蠢、无知”。
再来说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
瑛姑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塑造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一生多半生活在三大阴影之中。
其一,痛失爱子让她悲伤一生;其二,“老顽童“周伯通”的薄情寡义让她爱恨交加;其三,一灯大师见死不救,又让她怨恨一世,因此,瑛姑一辈子都在寻机复仇。
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怨恨让瑛姑性情大变,她暴戾急躁,阴鸷狠毒,为报仇,她甚至不惜借刀。
瑛姑这个人物说不上可爱,也说不上可恶,充其量是个有故事的“可怜之人”。
之所以说瑛姑是“可怜之人”,那是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过去,一直生活在过去的痛苦和阴影之中,因此一直都过得那么凄苦、悲凉。
《射雕英雄传》剧照
好在金庸先生“大发善心”,最后给瑛姑“安排”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归宿。
《射雕英雄传》故事的结局是:在郭靖、黄蓉的帮助下,瑛姑与“老顽童”周伯通、一灯大师一笑泯恩仇,三人结伴而居,从此隐居于百花谷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瑛姑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移情”现象,何谓“移情”,就是把过往的事情、经历带到当下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上的“时空错位”。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移情”现象,那就是“虽然人活在当下,心却活在过去”。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忠厚老实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小黄蓉,如果只记得过往的痛苦和怨恨,就像“刻舟求剑”的“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不理解“老顽童”的苦衷,不理会一灯大师表示出来的悔改之意,瑛姑也许将在痛苦中煎熬一辈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刻舟求剑”的谬误显而易见,我怎么可能是那样糊涂的人呢?
其实,“刻舟求剑”的事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不过,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以为聪明的我们“浑然不知”而已。
比如,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因为挨过老师的批评,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一辈子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因为一次创业失败,有的人就会失去进取心,再也不敢做新的尝试;
因为失恋或者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有的人就会久久沉浸在失恋、失婚的痛苦中,因而失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意愿;
因为退休,不再过那种上班、下班,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有些退休老人就会无精打采、无所事事,不愿意接受一种新的生活;
因为从“官位”上退了下来,不再有“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却要面对“人走茶凉”般的冷落,有些老同志的心理就会失衡,因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失落感。
看“小人书”的老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往,一个人的过往或许是辉煌的、令人难忘的,也有可能是平凡的,甚至经历过创伤和伤痛。
但是,人活在当下,人生不会停摆,生命之舟也会一刻不停地向前行驶。
切不可让心活在过去,因为生活仍然要继续,放下过往,才能重新开始。
【刻舟求剑告诉小朋友什么道理-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