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整理及注解,孩子复习起来也方便
这几年从一年级开始,语文书上就有日积月累了,本身语文的学习就是积累的过程。这些日积月累除了背诵和掌握外,考试也是经常要考的题目。
因此特整理汇总一下,帮孩子更好的复习巩固。
第一单元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如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意思: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把江花照得比火还要鲜红,江水在江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碧绿,如兰草一样。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怎能不让人回忆?
练习:
作者描写了江南(日出)、(江花)和(江水)的景美。(能不忆江南)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二单元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理解它们所蕴含的寓意,然后在实际中学会运用。
意思: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有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丢了。
滥竽充数:讽刺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比喻以次充好。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自欺欺人的意思。
自相矛盾:比喻言行前后抵触。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练习:
1、我们说话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2、如果我们不读书,见识就会很少,长大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3、老师说我的作文,最后部分可以去掉,否则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4、不懂装懂,就是(掩耳盗铃),那是一件自欺欺人的事情。
积累:
出自寓言的成语:
亡羊补牢 买椟还珠 孤假虎威 百发百中 不寒而栗
第三元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这三组都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成语。
意思: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的总称。中国传统书写和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以安徽泾县的宣纸和歙县的徽墨、浙江吴兴善琏的湖笔、广东肇庆的端砚最为著名。
雅人四好:指弹琴、下棋、书法、绘画。“琴”指弹奏古琴;“棋”指围棋;“书”指书法;“画”指国画。
中医四诊是指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诊:即观察病人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即医生凭听觉和嗅觉判断病人的病情;问诊即医生询问病人;切诊即医生按病人的脉搏或身体部位等以诊断疾病。
第四单元
唐 韦应物
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春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意思:
最是喜欢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练习:
前两句中,诗句(独伶幽草涧边生)是诗人看到的景象;(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诗人听到的。
积累: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独领寒食草青青。
第六单元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这三句话都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典籍,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所以要熟读并背诵,还要在生活中做到“知错就改。”
意思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意思是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及时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哪一个人没有过错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积累:其他有关对待过错的名言
与人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第七单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是四组八字成语,分别由两个词语组成,我们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意思: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对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是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意思是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形容不要轻信传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容易变成红色,靠近墨则容易变黑。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单元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大林寺桃花初开的景色。在朗读时要读出诗人发现桃花时意外和惊喜的心情。
意思: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练习:
《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描写的地点是(大林寺)。诗人以(人间)和(山寺)的春色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积累:描写桃花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梨花香。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厥鱼肥。
4、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刊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田发芽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艺术领域讨论的话题。中小学语文课对文化传承起着非常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存在如何“化”传统的问题。这些年,我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结合自己的工作,就中小学语文教材如何“化”传统,我谈一点认识。
从语文教科书入手,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底”
自上世纪初实行新式学堂教育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几经变化,古诗文在教材中占比几次增减。上世纪90年代,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课文数量开始增加。2002年前后,古诗文课文在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超过1/3。2019年开始使用的、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继续增加古诗文教学内容,并且把这方面的教学任务提前。小学阶段的增量尤其大,一至六年级教材收有古诗文129篇(首)。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有一些古诗词,但一般不收文言文,统编版教材安排了一些浅易的文言文,比如《司马光》《将相和》《刻舟求剑》《晏子使楚》《王戎不取道旁李》《少年中国说》,等等。初中和高中的古诗文课文占比,较比以往也有所增加,达到一半以上,教学内容设计的权重则占到60%左右。
除增加古诗文课文数量,教学方式也注重“整体渗透,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过去的小学生刚上一年级就学拼音,现在改为先认识少量汉字,对汉字文化有些感性印象。比如,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接着是“金木水火土”和“对韵歌”,等等,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约一个月后才开始学拼音、识字,其中不时融入诸如谚语、成语、故事、传说等传统文化元素,日积月累地熏陶。小学和初中还吸收传统“诗教”方法,重视诵读、会意与感悟,让学生感受汉语和古诗文之美。高中则增加“专题研习”,按照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观念组织学习单元。比如“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化之根”“以史为鉴”等主题,引导学生在诵习古诗文的基础上,开展有关“传统文化之当代价值”的专题研习。这些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不仅重视提升传统文化分量,更重视质量,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经典,覆盖面较宽,诗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散文笔记、戏曲小说均有所兼顾。不过,即使是优秀的古诗文,也必然带有所属时代的特点,可能有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成分。这一点很难“剥离”,也不急于“剥离”。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受、读懂读通,然后通过阅读提示、习题安排和任务开展等,让学生得到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学会鉴赏与分析。
把“转化”和“创新”意识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必然还要选收许多现代作品。有的文章深入讨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比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和鲁迅《拿来主义》,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接纳多元文化的阔大胸襟和理性态度。学习《中国石拱桥》《山水画的意境》《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故都的秋》,等等,则帮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所培植的美学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转化”与“创新”意识,无形中就在孩子的心田发芽了。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并不意味着轻视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外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占比15%左右,除外国诗文作品,还有科技、科幻、哲思等方面的课文。有的还特意安排中外文化比较。比如《聊斋志异》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编排在一起、《窦娥冤》和《哈姆莱特》放在同一单元,在加深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尊重多种文化的意识。
在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方面,语文统编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教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线教学如何落实、如何用好教材。我们要摒弃功利想法,不能认为多读古诗文没有实际用处,同时也要警惕一味“复古”的做法。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一定要服务于当代,着眼于未来;传统文化的教学,一定要秉承分析的态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让他们在大量接触古代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我们需要学习、转化和利用的是其中的精华。如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部分,可以继承、吸收和转化,糟粕则应当批判和抛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传统价值观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体现了当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此同时,我们要思考哪些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价值有矛盾,要用批判性思维去辨别和筛选。这是一件要特别慎重对待的事情。比如,“孝”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之一。若要继承“孝”的价值原则,把这个观念引入语文教育,就需要有所批判和分辨。我们应当继承的是人伦之“孝”,是作为“行人之始”的“敬”和“养”。对于有些古文表达的“孝”的思想,要合理地分析与继承。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古诗文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老师们对古诗文教学投入的精力和课时也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现代文。我们要警惕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不能因为教古诗文有“讲头”,就只舍得在古诗文上多花力气。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以现代文化为立足点,既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放眼吸收优秀外来文化。
100多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不断摸索前进。现在,继承传统、转化传统已经成为共识。我们编写语文教材,培训教师使用教材,都一再强调在继承传统方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重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只要有这份心并持之以恒付诸实践,总能不断进步,越做越好。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制图:赵偲汝
(来源:)
【刻舟求剑文言文朗读-刻舟求剑文言文朗读停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