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生活中小例子-生活中刻舟求剑的例子小学生的

更新:05-0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明哲保身之——刻舟求剑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轴,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阐述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在目前道家经典遗失、散落的情况下,《吕氏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学道、学医的参考书。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的《察今》篇,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古今法律应有不同,是因为时世已经发生了变化。书中举例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俗话说:“不为良相,亦为良医。”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了。

中医诊察疾病,善于把握当下。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人的气机、病机也就是生理和病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在诊察明确的基础上给予治疗,古人强调治外感病要“中病即止”,治内伤杂病要定期随时调整处方用药。

伤寒论》中介绍桂枝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方后注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书中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告诫医生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服药的间隔和剂量。

阿司匹林以前做为发汗药使用,现在又做为活血药用了,说是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融解血栓。所以很多中风和预防中风的病人都在用它。按照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这样做是荒谬的,无疑会导致津液的流失、阳气的衰微。很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现腋毛、、头发脱落;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等副作用。这就是认死理,不知变化的结果。

内伤杂病尽管变化慢一些,但是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守方不改。因为任何药物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比如甘甜滋补的药吃久了,会导致饮食积滞、肥胖臃肿。苦寒清热的药吃久了,会败坏脾胃,导致呕吐厌食,小便艰涩。所以中医一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候,要求病人复诊,调整处方药物。也有以15天,也就是三候,一气为一个周期调整的。

现在的有些医生和医院,靠卖药挣钱,以所谓的疗程诓骗患者,所以病人一来就得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物,得用麻袋装回去。患者如果知道病在变,药也应变的道理,就应该反问一下,这些药如果是有效的,那么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疾病就会发身变化,那么原来的药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去吃?如果说让我一直吃同一种药,那就说明我的身体和疾病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药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买它?

我在教针灸学,教授经络、腧穴的时候,总是要引用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诫学生,不要按照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去循经取穴,因为只有百分之百健康的人的经络腧穴才会在那个书上位置。每个活人的经络都是流动的,腧穴虽然是相对静止但也是变化的。经络和腧穴会因为身体结构,比如做过手术,和疾病变化而发生上下左右的挪位,甚至阻断、缠绕。穴位甚至会出现在经外。所以真正想把握身体气机的变化就要在参考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去触摸、按压身体,观察病人的反应,去感觉气的流动和滞在。所以说阿是穴是最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状态的穴,可是阿是穴往往是经外奇穴。这样治疗就会显效。事实也证明,阿是穴在点按针刺以后就会消失,病人的症状也随之缓解,说明经气流动归位,人体趋于正常。

否则的话,用尺子、彩笔在身体上刻刻画画,标注穴位,就和那个刻舟的楚人一样了,得形不得气,得言不得意,得荃不得鱼。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es,约前540-前470)。在世年代大约与孔子相当,他有两句传世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很多中国人虽然忘了自己老祖宗的刻舟求剑,但是记住了希腊人的话,总归是件好事。比起那些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忘记了物质是运动的人要好得多。

在医药领域中刻舟求剑人是在很多,所谓药物“双盲对比”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还是药物,然后去观察结果。这种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病不变药也不变,用这种方法试验出来的药物没有毒副作用才怪,用这种方法去检验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调整变化药物的中医中药,不否定中医才怪。

刻舟求剑的生物战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古人的成语故事非常有意思,它们就像数学公理一样简单,每个人都听得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的却不多见。子贡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跟颜回的差距:“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如果经典不能照进现实,我们学了也就无非只是增长了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也只是聊胜于无。

刻舟求剑的本意是让人打破思维的惯性,能够随着时势变化做好应对,而不是抱残守缺,当遗老遗少,一厢情愿的重复着过去成功的模型和经验,最终归于失败。

从非典之后的敌方生化部队建立,到全世界300多个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到禁止中国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再到对亚马逊以及澳大利亚森林两个地球之肺的破坏,再到专家网红稻草人的树立,以及全程贯穿的三百年科学的洗脑,多算多胜,少算少胜,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先说结果和举措:居住在城市的人是时候囤水、粮了,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根据这三年抗疫来看,个别地区出现过物资短缺的极端情况,放眼全国来看,虽然物资供应是有保障的,但做些准备总不会错。

只是不能再抱着岁月静好、事不关己的心态来迎接未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刘伯承将军曾经说过:行军打仗,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哪五行?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地形。我们今天重点分析一下我情和地形。

这场浩劫的原因是什么?长期关注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关系的朋友们都是心照不宣的。在这放开的二十多天里,国内的物流几乎陷入瘫痪,急需药品出现挤兑,医院资源枯竭,殡仪馆人满为患,甚至新闻联播主持人都连续四天没有换过人,省部级官员家属医院一床难求,能想象得到吗?这只不过是放开后生物战的第一轮。

长期关注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关系的朋友们对于这场浩劫的原因是莫逆在心的,在这放开的二十多天里,国内的物流几乎陷入瘫痪,急需药品出现挤兑,医院资源枯竭,殡仪馆人满为患,甚至新闻联播主持人都连续四天没有换过人,省部级官员家属医院一床难求,能想象的到吗?这只不过是放开后生物战的第一轮。

我们的“好朋友”美国白宫发言人还进一步“预言”中国会出现危害性更大的超级病毒,相信他们不是在开玩笑,毕竟在预测“灾难”上,某些人总是先射箭后画靶子。春节前的第二轮甚至第三轮,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了。

城市民众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我们首先要谈一谈杠杆,这是一个物理学和金融学常用的词,只要杠杆够长,秤砣就可以以小博大,因此为投机客所青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2015年,如果你手上有1000万,在你面前有十套售价都是1000万的公寓,你是只买一套公寓,还是付十个首付(假定首付只需要10%)把它们都买下来?

答案非常明确,因为2016年国家为了应对美元外逃进行了逆周期放水,直接结果就是房价大涨,加杠杆提高资金利用率是不二之选。这样操作意味着你加了十倍的杠杆。房产价格如果下跌10%以上,银行会强制你追加保证金,因为你抵押在银行的房产价值已经小于需要偿还银行的房贷债务。所以,房价下行的时候,加杠杆投机炒房就成了错误,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市,因此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

绕了一大圈,现在可以谈谈城市居民在现在这个疫情情况下的处境了,什么是城市生活?它和乡村生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很多人没搞明白老一辈人对于城市户口趋之若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城里挣钱容易,那么为什么城里挣钱容易呢?因为人们可以方便的进行分工协作,不像某些大山里谈恋爱都得掌握山歌技能。

分工协作,只要价值产出呈现出指数级上升的形势,分给打工人的金钱价值都是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的。只不过城市人为了高收入的生活而加了“杠杆”,同样的时间,虽然挣钱多,工作之外的生活所需却都高度依赖复杂的城市体系。衣食住行,片刻离不开城市服务业,停水停电停外卖,都会对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农村生活则反之,需求不多,自给自足,时间效率低,收入少。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大家对上进发展改变命运的渴求,带来了上世纪中国户口农转非的汹涌热潮。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一旦全球化协作分蛋糕的模式转变为新冷战,经济发展为停滞或下行所替代,城市居民的杠杆就会凸显,巨大的生活成本无法被忽视,再加上现阶段城市服务因为疫情急速恶化进而崩溃,市民的高杠杆生产生活将要面对什么?需要追加的“保证金”又是什么?

疫情期间一药难求已经给大家打了预防针,我们需要开始关注生命最本质的需求了,不要后知后觉。中国并不缺乏粮食储备,就像中国不缺乏感冒药一样,关键问题抢屯加上物流停滞,食物不能运到市民手中,这个环节的失控可能会带来大问题。现在应该及时准备起来,以安心应对后续可能发生的第二轮第三轮生物战的冲击。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有一个背景,就是全球化分工合作,合作发展向上仍然是当时的主流。就如同开放还是保守这个主题,只取决于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自己人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脱离这个标准的定论都是耍流氓和包藏祸心。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在中美角力,经济短时期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城市能不能维系原有的功能,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不能抱着原有一成不变的惯性思维,来应对将要到来的海啸。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建议大家未雨绸缪,早些囤积好生活必需品,共同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刻舟求剑的生活中小例子-生活中刻舟求剑的例子小学生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的注音版 刻舟求剑的注音版小古文 下一篇:刻舟求剑的真正含义(刻舟求剑什么意思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