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小时候觉得可笑,临到老了才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暑假,父亲从上海带回一套《成语故事》小人书。
因为每本书都讲一个成语故事,所以,父亲给我布置了额外的“暑假作业”:每天看一本书、学一个成语。
看完《刻舟求剑》之后,我党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楚人”太傻、太糊涂,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如今老了,看多了形形的人和事,我才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小时候的书摊
相传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渡船开到江中央的时候,楚国人心爱的宝剑不小心掉进了江里。
这个时候,这个楚国人没有马上下水捞剑,而是取出一把小刀,不慌不忙地在船帮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喃喃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水的。”
渡船靠岸之后,“楚人”这才“解带宽衣”,按着船帮上的记号下水捞剑。
结果,“楚人”忙了半天都没找到那把宝剑。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书里还有不少认不得的字,所以,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看图画(连环画)。
即便这样,我也能够看出这个“楚人”所犯的错误。
宝剑掉下水,可能沉入江底了,“江水向东流”,宝剑也有可能被江水冲走了。
但是,渡船并没有留在原地,还在继续往前开,宝剑不可能跟着渡船一起走。
更何况,宝剑落水的时候渡船还在江中,“楚人”下水捞剑的时候,渡船已经靠了岸,所以,即使“楚人”在船帮上刻了记号,他也不可能找到那把宝剑。
我因此“判定”:《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太搞笑,那个“楚人”的做法实在太荒唐、太愚蠢。
后来,除了在写作文时偶尔引用这个成语之外,我对“刻舟求剑”并没有更多的认识,也不明白这个成语究竟有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是:
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太刻板,不能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
社会在发展,如同渡船在航行,一个人要学会“与时俱进”,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去灵活解决问题。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的事物,这就如同“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令人失望的结果。
《刻舟求剑》里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回丢失的宝剑。
老照片 书摊
小时候,我觉得《刻舟求剑》里的“楚人”好糊涂,居然会犯如此显而易见的谬误。
长大以后才发现,在历史上,在当今社会,像“楚人”这样的糊涂虫大有人在。
“楚人”或许是你熟悉的历史人物,“楚人”或许就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楚人”或许就在你我身边,你我或许也都曾是那个“刻舟求剑”的“楚人”。
以下随便举几个例子。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在三年战争中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许多曾经的“抗日名将”似乎不会打仗了。
比如说,陆军一级上将薛岳曾经当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长,也曾是红军长征路上最难缠的对手。
抗战时期,薛岳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被一些人誉为“在抗战当中对日军打击最大,歼灭日军最多,日军最惧怕的中国将军”。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薛岳的表现让许多人大惑不解、大失所望,昔日的“战神”好像换了一个人。
就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总共不过半年时间,薛岳却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接连败北,半年时间里,“战神”薛岳居然没有打赢过一场战役。
“莱芜战役”失败后,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名撤销了薛岳的职务。薛岳从此被“赋闲”。
许多人因此想不明白,薛岳是军中为数不多的悍将、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和手段明显高于大多数将军。
薛岳
薛岳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败得那么彻底?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薛岳“生不逢时”,“不幸”遇到了粟裕这样“棋高一着”的对手,也有人把薛岳的失败归结于蒋介石的瞎指挥和嫡系军官的不配合。
在他们看来,假如不是因为某种客观因素,薛岳在战场上的表现不至于那么糟糕,总之,他们心目中的薛岳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的看法是,在如何看待薛岳的“军事能力发生巨变”的问题上,上述观点的持有者明显犯了与“楚人”“刻舟求剑”类似的毛病。
首先,打内战与抗日是两码事,薛岳不可能不明白“同室操戈”与“抵御外侮”之区别;
其次,三年内战是蓄意挑起的“非正义战争”,在战争的正当性方面,已经先输一局,薛岳不败才是怪事;
第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解放战争时期,不管是军心、民心,还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政党的政治号召力、聚集人心的能力,方面都处于下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纵然薛岳有“三头六臂”,哪怕薛岳是力大无比的“擎天柱”,也难以撑起这座行将崩塌的大厦。
所以,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解放战争不是抗日战争,打内战时的薛岳自然也不是抗日时的薛岳了。
如果把对薛岳能力的评价停留在抗战时期这个维度上,并以此为依据的话,这无异于“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刻舟求剑,只会让人觉得“愚蠢、无知”。
再来说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
瑛姑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塑造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一生多半生活在三大阴影之中。
其一,痛失爱子让她悲伤一生;其二,“老顽童“周伯通”的薄情寡义让她爱恨交加;其三,一灯大师见死不救,又让她怨恨一世,因此,瑛姑一辈子都在寻机复仇。
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怨恨让瑛姑性情大变,她暴戾急躁,阴鸷狠毒,为报仇,她甚至不惜借刀。
瑛姑这个人物说不上可爱,也说不上可恶,充其量是个有故事的“可怜之人”。
之所以说瑛姑是“可怜之人”,那是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过去,一直生活在过去的痛苦和阴影之中,因此一直都过得那么凄苦、悲凉。
《射雕英雄传》剧照
好在金庸先生“大发善心”,最后给瑛姑“安排”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归宿。
《射雕英雄传》故事的结局是:在郭靖、黄蓉的帮助下,瑛姑与“老顽童”周伯通、一灯大师一笑泯恩仇,三人结伴而居,从此隐居于百花谷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瑛姑的表现属于典型的“移情”现象,何谓“移情”,就是把过往的事情、经历带到当下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上的“时空错位”。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移情”现象,那就是“虽然人活在当下,心却活在过去”。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忠厚老实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小黄蓉,如果只记得过往的痛苦和怨恨,就像“刻舟求剑”的“楚人”在船帮上刻记号那样,不理解“老顽童”的苦衷,不理会一灯大师表示出来的悔改之意,瑛姑也许将在痛苦中煎熬一辈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刻舟求剑”的谬误显而易见,我怎么可能是那样糊涂的人呢?
其实,“刻舟求剑”的事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不过,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以为聪明的我们“浑然不知”而已。
比如,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因为挨过老师的批评,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一辈子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因为一次创业失败,有的人就会失去进取心,再也不敢做新的尝试;
因为失恋或者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有的人就会久久沉浸在失恋、失婚的痛苦中,因而失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意愿;
因为退休,不再过那种上班、下班,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有些退休老人就会无精打采、无所事事,不愿意接受一种新的生活;
因为从“官位”上退了下来,不再有“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却要面对“人走茶凉”般的冷落,有些老同志的心理就会失衡,因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失落感。
看“小人书”的老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往,一个人的过往或许是辉煌的、令人难忘的,也有可能是平凡的,甚至经历过创伤和伤痛。
但是,人活在当下,人生不会停摆,生命之舟也会一刻不停地向前行驶。
切不可让心活在过去,因为生活仍然要继续,放下过往,才能重新开始。
每天学点中国文化——刻舟求剑的文化内涵与当代启示(2月17日)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乘坐小船渡江,船到江心时,他的宝剑不慎掉入水中。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后,便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宝剑。然而,船在不断前行,而宝剑却沉在水底,他怎么可能找到宝剑呢?这个故事通过一个荒诞的行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变化时的僵化思维和错误行为。在后续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刻舟求剑”来比喻拘泥成例、不懂变通的行为。
“刻舟求剑”最直观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在面对变化时的不适应。故事中的楚国人没有意识到船在不断前行,而宝剑却沉在水底,他的行为显得非常荒诞。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必须学会适应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会,实现发展。
“刻舟求剑”还揭示了思维的僵化。故事中的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反映了他思维的僵化和固执。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盲目地坚持自己的做法。这种思维的僵化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最终导致失败。这个典故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刻舟求剑”还体现了行动与结果的关系。故事中的楚国人虽然有寻找宝剑的行动,但由于他的行为不符合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失败。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行动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否则即使付出了努力,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方案,才能实现目标。
在当代社会,变化是常态,适应变化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个人需要根据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在面对变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尤为重要。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个人发展中,个人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采取行动时,要确保行动与结果的匹配。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方案,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投资中,投资者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在职业发展中,个人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刻舟求剑”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典故,它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变化时的僵化思维和错误行为。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个典故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适应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确保行动与结果的匹配,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明哲保身之——刻舟求剑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轴,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阐述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在目前道家经典遗失、散落的情况下,《吕氏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学道、学医的参考书。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的《察今》篇,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古今法律应有不同,是因为时世已经发生了变化。书中举例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俗话说:“不为良相,亦为良医。”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了。
中医诊察疾病,善于把握当下。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人的气机、病机也就是生理和病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在诊察明确的基础上给予治疗,古人强调治外感病要“中病即止”,治内伤杂病要定期随时调整处方用药。
《伤寒论》中介绍桂枝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方后注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书中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告诫医生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服药的间隔和剂量。
阿司匹林以前做为发汗药使用,现在又做为活血药用了,说是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融解血栓。所以很多中风和预防中风的病人都在用它。按照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这样做是荒谬的,无疑会导致津液的流失、阳气的衰微。很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现腋毛、、头发脱落;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等副作用。这就是认死理,不知变化的结果。
内伤杂病尽管变化慢一些,但是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守方不改。因为任何药物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比如甘甜滋补的药吃久了,会导致饮食积滞、肥胖臃肿。苦寒清热的药吃久了,会败坏脾胃,导致呕吐厌食,小便艰涩。所以中医一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候,要求病人复诊,调整处方药物。也有以15天,也就是三候,一气为一个周期调整的。
现在的有些医生和医院,靠卖药挣钱,以所谓的疗程诓骗患者,所以病人一来就得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物,得用麻袋装回去。患者如果知道病在变,药也应变的道理,就应该反问一下,这些药如果是有效的,那么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疾病就会发身变化,那么原来的药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去吃?如果说让我一直吃同一种药,那就说明我的身体和疾病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药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买它?
我在教针灸学,教授经络、腧穴的时候,总是要引用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诫学生,不要按照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去循经取穴,因为只有百分之百健康的人的经络腧穴才会在那个书上位置。每个活人的经络都是流动的,腧穴虽然是相对静止但也是变化的。经络和腧穴会因为身体结构,比如做过手术,和疾病变化而发生上下左右的挪位,甚至阻断、缠绕。穴位甚至会出现在经外。所以真正想把握身体气机的变化就要在参考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去触摸、按压身体,观察病人的反应,去感觉气的流动和滞在。所以说阿是穴是最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状态的穴,可是阿是穴往往是经外奇穴。这样治疗就会显效。事实也证明,阿是穴在点按针刺以后就会消失,病人的症状也随之缓解,说明经气流动归位,人体趋于正常。
否则的话,用尺子、彩笔在身体上刻刻画画,标注穴位,就和那个刻舟的楚人一样了,得形不得气,得言不得意,得荃不得鱼。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es,约前540-前470)。在世年代大约与孔子相当,他有两句传世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很多中国人虽然忘了自己老祖宗的刻舟求剑,但是记住了希腊人的话,总归是件好事。比起那些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忘记了物质是运动的人要好得多。
在医药领域中刻舟求剑人是在很多,所谓药物“双盲对比”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还是药物,然后去观察结果。这种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病不变药也不变,用这种方法试验出来的药物没有毒副作用才怪,用这种方法去检验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调整变化药物的中医中药,不否定中医才怪。
【刻舟求剑的道理—二年级刻舟求剑的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