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翻译,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

更新:05-0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球员Hazard为何翻译成“阿扎尔”而非“哈扎德”

球员Eden Hazard(阿扎尔) 东方IC 图

近日,比利时头号球星、切尔西俱乐部的球员Eden Hazard(阿扎尔)又与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传出转会绯闻,阿扎尔的去留实为当今足坛的一件大事。阿扎尔以其犀利的突破以及精准的传射能力而闻名,被认为有望成为梅西和C罗之后又一位球王,一直是转会市场上的热门人物。许多中国球迷看到Hazard的名字,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不翻译成“哈扎德”,而要译成“阿扎尔”呢?

阿扎尔比利时国家队球衣

非正统的拉丁语后代

阿扎尔刚刚声名鹊起的时候,他确曾被中国媒体误译成“哈扎德”,后纠正为“阿扎尔”。这就要说到Hazard的发音问题了。比利时有三种官方语言,它们分布于比利时不同地区,不同地区都有一种强势语言即官方语言。北部弗拉芒地区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南部瓦隆区大部分地区说法语,而瓦隆区东部靠近德国的地区则是德语势力范围。首都布鲁塞尔则是荷兰语以及法语的双语区。阿扎尔出生在瓦隆大区拉卢维耶尔(法语:La Louvière),距离法国只有十来公里,是个典型的法语城市。他的母语当然是法语,而名字自然按法语来发音。

比利时天才“哈扎德”

比利时语言地图

Hazard是传统法语姓氏,不能硬套英语或者中国的拼音来发音。按照法语的发音规则,Hazard一词开头辅音的h和结尾的辅音d都不发音,整个词发音的只有azar这部分,读作[azaʁ]。这样,Hazard音译过来,就成了“阿扎尔”。

至于为什么这些字母不发音,这要讲到法语语音史和法语正字法了。法语属罗曼语族,其祖先是拉丁语。前52年,凯撒率领罗马人征服高卢。受罗马人影响,原本说凯尔特语的高卢人逐渐罗马化,开始使用罗马语言。罗马人的拉丁语顺理成章地成为高卢地区的上层语言和通行语言。罗马人在高卢待了几百年后,日耳曼人的法兰克部落入侵罗马帝国,占领了高卢地区,和当地人混为一体。这片土地的名字也变成了法兰克。尽管法语是拉丁语的后代,但是原来高卢人和后来法兰克日耳曼人的影响,使它大大远离了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虽同属罗曼语,前两者显然与拉丁语更接近。

罗马帝国的扩张

随着日耳曼人入侵和罗马帝国分裂,各地的民间拉丁语逐渐形成,它是古典拉丁语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地的民间通俗变体,可以认为是古典拉丁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上的方言。严格意义上来说,法语的前身不是书面拉丁语,而是商人、士兵等民间人士所使用的口头语言。h这个音,古拉丁语早在罗马共和末期的口语就不发音了,甚至一度被踢出了字母表;而高卢地区恢复了这个音,是法兰克时代(481—843)初期从日耳曼语中引进来的。

蛮族入侵罗马与民族大迁徙

随着时间流逝,各地区语言越来远离古典拉丁语,大部分民众已经无法理解规范拉丁语。8世纪中叶开始,高卢甚至到了连负责教育的神父对最直白的宗教文本都看不懂的地步。813年,教会不得不要求神父使用地方语言传道。842年2月,西法兰克王国国王秃头查理和东法兰克王国国王日耳曼人路易两兄弟在斯特拉斯堡相互宣誓效忠,同时反对他们的大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中法兰克王国国王洛泰尔。为了使在场的士兵听懂,他俩没有使用拉丁语,而分别使用了罗曼语口语和古高地德语口语。从这一时刻开始,本地拉丁语方言也开始被视为独立语言。罗曼语口语的《斯特拉斯堡誓言》文本被视作古法语最早的书面记录。

法语最早的书面记录《斯特拉斯堡誓言》

刻舟求剑式地追求正统

从九世纪起,法国的文献记录者,开始实行言文一致的方法,只把他们能够发出的音给记录下来,与拉丁语开始划清界限。在卡佩王朝(987—1328)时代,法语发展出了地方规范,实行正字法原则(即对法语的书写、字音、语法等要素进行规范)。受日耳曼语影响,他们把grandis写成了grant,tarde写成了tart。然而,第一次正字法很快过时了。语言会随着时间流逝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就像汉语存在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音等阶段一样,法语亦是。法语一般被认为分成古法语(9—l4世纪)、中古法语(l4世纪—17世纪初)和现代法语(17世纪初至今)三个阶段。

转眼到了中古法语时期,词尾辅音停止发音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象。14世纪末,词末r最先停止发音,有人开始用voix来代替voir。16世纪开始,巴黎方言开始非日耳曼化,h又不发音了,逐步扩大到全国。然而,此时的正字法并未实行原来言文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春风从隔壁的意大利吹到了法国,薄今厚古的风气影响到了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霸主使用的语言,法语逐渐取代了拉丁语的欧洲通用语言地位,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欧洲的贵族们都以会说法语为荣。

不过,此时的法国人却发现他们的语言距离古典拉丁语渐行渐远,就像国内很多方言喜欢争夺是古汉语正统一样,法国人萌发了争夺拉丁语正统之心。他们认为,如果按照实际发音,单词被缩写后,会改变法语的语言,将在法语与拉丁语之间造成巨大的鸿沟。法国语言学家一开始就为制止词末辅音的消失而斗争,他们在十四世纪取得了成功。他们采取了一种与之前“言文一致”相反的原则进行正字,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刻舟求剑式的正字法。新的正字法不但不记录语言新的演变趋势,反而实行复古。这样,grant和tart分别又变成grand和tard;h也被保留了下来。

印欧语系关系树

深受拉丁语影响的誊写人,还为了达到复古的“文字美”,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自己劳动收入,采取了成分最多的书写方式,保留了词尾大量不发音的字母。这样形成了一种奇葩现象:法语的正字法要远远落后于语音的变化,很多字母即使不发音了,但它们还保存在单词里面。可笑的是,作为拉丁语的发源地,意大利都不写h了,法语却仍旧在坚持书写。如拉丁语的homo(人)演变成现代意大利语的uomo和现代法语的homme,意大利语就直接在拼写中省去了h。瑞士著名语言学家、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就嘲讽法语这个正字现象为纪念式的回归。

“Henry”应为“昂利”而非“亨利”

现代法语中的h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h就跟没有h一样,h之后的元音字母可以跟之前的音节联诵;另一种h像个紧喉,要跟之前音节断开不可连。尽管如此,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发音的。读者如碰到了能发h的法国人,恐怕他是北非阿拉伯移民或是其后代。

读到这里,想必读者已经知道法国足球名宿Thierry Henry 翻译成“亨利”是错误的。这是怎么产生的呢?在上世纪90年代,体育媒体从业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绝大部分人只接触过英语一种外语,他们把所有的外国人名字都按英语发音规则甚至汉语拼音发音规则来读。但是语言学上有名从主人的原则,要根据他的母语来读姓名。“亨利”法语读作[ɑ̃ʁi],就应该音译成“昂利”。然而,“昂利”这个音译,在笔者印象中,国内体育媒体好像只有上海五星体育频道和《体坛周报》译对过。相对而言,其他行业犯错的概率会低很多,如法国数学家Henri Léon Lebesgue就被业内人士翻译成“昂利·莱昂·勒贝格”。

1998年法国国家队球衣

上文已经提及,除了词首的h,法语的正字法导致大量不发音的辅音留在单词词尾。除了f、l、r、q外,出现在辅音词尾的其它字母通常不发音。典型的就是法国首都Paris读作[paʁi],中文音译为“巴黎”,而不是“巴黎斯”。在体育界,由于不知道发音规则,存在着大量被误译的姓名。带领法国队首次问鼎足球世界杯的名宿德尚,他的姓氏Deschamps法语读音为[de.ʃã]。但在2003年11月6日,不明所以的新浪体育,将时任摩纳哥队主教练的他,根据英语规则音译成“德斯查姆普斯”。98世界杯另一冠军主力成员Laurent Blanc,法语发音 [loʁɑ̃ blɑ̃],应译为“洛朗·布朗”;而不是“劳伦特·布兰科”。同样都姓Robert,英国人要译成“罗伯特”,法国人则是“罗贝尔”。

摩纳哥队主教练“德斯查姆普斯”

可见,法语正字法带来缀字的缺陷十分明显。这些词尾不发音的字母与其说是缀字,不如说是赘字。它们除了增加了学习者的记忆和书写成本外,还容易导致不明真相的他国人士误读和误译。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蒂内(André Martinet)对此十分厌恶,他曾毫不客气地批评道:“法语中的语法缀字法,对讲法语的人是一种障碍。掌握它所浪费的时光如果用来学别的,那么这个法国人就不至于是这么一位先生,他对地理一窍不通,智力这般低下。”即便如此,法国民众的改革意识仍非常淡薄,他们甚至至今还认为:法语素以其文字“准确明晰”、语音优美而著称于世。由于朝野上下保守派的巨大阻力,文字改革对法国来说,是个棘手问题,缀字现象一直无法得到处理。

负责规范法语的机构法兰西学术院

“亨利”“布兰科”这些错译已经被广泛使用,几乎已是“积非成是”,但“广泛使用的错译”不等于这个错译是对的。姓名读法名从主人是发音和翻译的一大原则,就像中国人的姓名不能按照汉文字圈内的日韩越三国汉字音读和进行拉丁转写一样。现在,随着国人对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熟悉度逐渐提高,将Hazard译成“阿扎尔”而非“哈扎德”,着实令人欣慰。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每天一篇小古文1:《刻舟求剑》

断句及注释译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

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乘船渡河。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从 坠:掉下

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

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急忙,立即。 契:用刀雕刻。是:这儿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寻找。

船停以后,这个人从船沿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行:前进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亦,也 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 析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道理启示: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创作背景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刻舟求剑翻译,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类似的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类似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刻舟求剑翻译及原文,刻舟求剑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