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真的有那么勇猛,逼得曹操割须弃袍?一口气看懂潼关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从来就没有做过‘割须弃袍’这种事!
马超虽然确实很勇猛,但在那场渭南之战当中,他最多也就只是让曹操感受到了一点压力,远没有到追杀曹操的地步。反倒是马超自己,后来被曹操一路追杀,而且全家近乎被杀绝了!
马超和曹操之间的这场战争,大致就是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平定关中的故事。而这段历史,最初,我们得从当年的凉州之乱说起。
在东汉的历史上,凉州一直都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从地图上来看,凉州大致就是今天的甘肃地区。这里不但作为屏障,挡住了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联系;而且还可以作为通道,直接连通西域和中原。
因为地理原因,在整个东汉的历史上,凉州几乎一直在打仗,从来就没消停过。前期东汉需要通过这里,打击匈奴,进兵西域。后来则是需要对付青藏高原上面的西羌,战争就一直没停过。
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导致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凉州一直都比较乱。再加上后来东汉将羌人内迁,又积累了很多民族矛盾,更是水上加油。
于是,就在黄巾起义刚刚爆发之后不久,凉州就彻底乱了起来。当时很多地方军头,以及羌族部落,集体开始造反。
尽管汉灵帝也派了不少人,前去镇压叛乱。但结果,因为当时东汉刚刚经历了一场黄巾起义,而且还爆发了瘟疫,国力大损。所以打了几年之后,汉灵帝非但没能镇压叛乱,反倒是让叛军逐渐占领了整个凉州!
到了汉灵帝在位末期的时候,凉州叛军更是一路冲出了凉州,突入进了关中地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多次火并!
经过火并之后,凉州叛军内部,就出现了三位带头人,分别是马腾、韩遂以及宋建。在这其中,宋建地盘,位于今天的甘肃临夏一带,距离关中地区比较远。所以,在接下来的故事当中,宋建几乎没什么出场的机会。
真正唱主角戏的,就是马腾和韩遂。
说起来,当时这些凉州叛军,还真没说自己要造反。他们打向关中的时候,也是打着入京诛杀宦官的旗号,颇有一点要清君侧的意思。所以,在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这帮凉州军阀虽然起兵造反,但却有点‘反宦官不反大汉’的意思。
不过接下来,就在他们打进关中之后不久,汉灵帝就驾崩了。而汉灵帝驾崩之后,董卓迅速进入洛阳。后来,董卓又迁都长安,自己进了关中。
而董卓来了之后,大家反倒是不好再打了。一来董卓也是出身凉州,二来董卓自身也比较能打。这样一来,如果他们继续打董卓,反倒是会给其他人渔翁得利的机会。
所以,董卓来了之后,非但没有继续和这些凉州叛军交战,反倒是开始和他们谈条件。而最终,马腾和韩遂也觉得,董卓开出的价码挺高,没必要再打了!
于是后来,这俩人还直接投降了!并且,他们还带着部众来到长安,想要接受董卓的招安。
但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们到长安,董卓就被吕布杀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长安一片大乱。等到马腾和韩遂过来的时候,长安这边,已经换成了李傕在管事!
对于李傕,马腾和韩遂肯定是不太服气的。但他们来都来了,再闹事也不太合适。况且当时李傕手下的兵力,远超过他们,打起来他们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于是最后,双方都坐了下来,通过谈判来分蛋糕。在李傕的主持下,马腾和韩遂各自分了一块地盘。除了他们之外,原本在董卓麾下,还有很多将领。这些人以李傕和郭汜为首,也各自都分到了各自的地盘。
在接下来的史书上,这帮人,往往被大家称作是‘关中诸将’。
历史证明,像这种坐下来谈判分蛋糕的模式,从来都是不稳的。尤其是马腾和韩遂这些人,和李傕、郭汜还不是一个阵营,双方肯定存在矛盾!
于是,一年多以后,到了公元194年的时候,双方就再次打起来了。
当时李傕和郭汜等人,联合董卓的旧部,挟持汉献帝,作为长安地区的防守方。马腾和郭汜,则是联合了益州的刘焉,作为进攻方。
后来,双方就打了一场长平观之战。打到最后,马腾和韩遂战败,李傕则是大获全胜。
不过,虽说李傕大获全胜,但想要彻底消灭马腾韩遂,也是做不到的。于是再之后,李傕就只能以汉献帝的名义下旨,赦免了马腾、韩遂,大家各回各的地盘。
在这一战之后,马腾和韩遂为了抵抗李傕,还一度结为异姓兄弟,双方形成了一个攻守同盟。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没过多久,以李傕为首的董卓旧部之间,内部就开始爆发内战。在这期间,汉献帝又逃离了长安,一路逃往洛阳,后来又被曹操接到了许昌。
在没了汉献帝这张王牌之后,李傕自身又在混战当中,兵力大损。原本作为带头大哥的李傕,彻底一蹶不振。而这样一来,李傕也再难威胁到马腾和韩遂了。
如果马腾和韩遂二人,都是那种雄才大略的枭雄,他们此时是不是应该先团结一致,先打垮董卓的那些旧部,优先占领整个关中才对?
可这两位人才,偏偏不是这种人。
在没了李傕这个外部压力之后,原本还是异姓兄弟的马腾和韩遂,自己反倒是开始内讧了。据说是当时某一方的部曲,侵犯了对方部曲的领地。
这种事情,本来是谈一下就能解决的。但结果,这个矛盾后来反倒是引爆了两人的关系,让两人直接开始交战了。
此后的几年里,以马腾和韩遂为首的这些人,开始相互交战。在交战过程当中,韩遂还杀了马腾的家人。同时,原本归属董卓阵营的很多将军,也被卷了进来。最终,就形成了一场关中大混战。
这场混战,不但让关中地区,再次严重减员。而且,双方打了好几年之后,还都没能奈何对方。
直到公元199年,大家都打累了。同时,已经挟持了汉献帝的曹操,瞅准了机会,派钟繇来到了关中。当时钟繇代表汉献帝和曹操,对关中诸将进行劝和。原本大家就需要一个台阶,此时钟繇的出现,显然恰好给了大家这个台阶。
于是就这样,关中诸将开始停战了。
但与此同时,钟繇又提出,让他们各派一个儿子,到许昌去侍奉汉献帝。尽管两人都知道,送这个儿子过去,就是去做人质的。但为了停战,两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同意。
就这样,因为曹操的插手,关中诸将终于停战了。而在名义上,他们一直都是汉献帝手底下的大臣。所以,接下来的十年里,关中诸将更像是一方诸侯。虽然有自己的地盘,不受汉献帝或者曹操的直接管理。但作为臣子,朝廷征召你打仗的时候,你还是得派兵去支援一下。
此后的十年里,关中地区,大体上还算是太平,至少没有再出现之前那样的混战。而对于这个结果,马腾和韩遂也能接受。反正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推翻汉朝做皇帝。既然如此,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做一方诸侯,这个情况也不错。
而在这十年里,曹操逐渐打垮袁绍,统一了黄河以北,后来又远征乌桓。到了公元208年年初的时候,曹操已经成了天下最强的势力,并且手握汉献帝这个皇帝!
此时的曹操,如果再想扩张的话,便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南下去打荆州和扬州,二是西进平定关中,彻底消灭关中诸将。在这两个选择当中,曹操果断选择了前者。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关中诸将已经对曹操表示了臣服,只是自身独立性还比较强。
这种状态,其实是没必要直接打仗的。
不过,在曹操南下之前,曹操还是留了个心眼。对于关中这边,曹操还是决定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在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就派了钟繇,再次去说服那些关中将领。曹操希望他们能放下兵权,直接来许昌,做一个高官。虽然没有了地盘,但是荣华富贵还是少不了的。
而对于曹操开出的这个价码,大家都动心了。
但最后,马腾自己去了邺城,韩遂却只是派了自己的儿子去了邺城。
客观来说,马腾去了邺城之后,曹操给他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光没有食言而肥,履行了自己之前的承诺,给了那些待遇。而且,马腾本人,直接被任命为卫尉,位列九卿之一。马腾的几个儿子,全部加官进爵。同时,马家原本的地盘,也可以继续由马家控制。马家的军队,则是由马腾的儿子马超,继续在自己家的地盘内管理。
这种待遇,简直比一般的诸侯王还好了!
此时的马腾,其实已经平稳落地了。如果没有后面的那些事情,马腾以及马家,接下来的荣华富贵,其实是少不了的。
可问题是,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奇怪。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事情峰回路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就在马腾抵达邺城之后不久,曹操就去了南方,打了那场赤壁之战,然后大败而回。等到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接下来的两年里,曹操便只能休养生息。毕竟之前赤壁的那把大火,确实让曹操损失惨重。所以在这两年里,曹操一边继续抓权,尽量稳住内部;另一边则是发布《求贤令》,安抚各地士族。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休整,曹操总算是回过劲来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缓过劲来的曹操,却很难再次直接带兵南下。因为在这两年当中,孙权和刘备也没闲着。孙权这期间占领了交州,治下地盘翻了一倍!刘备同样占领了荆州五郡之地,根基已成。
而且,双方还形成了攻守同盟,一起对抗曹操。如此一来,在整个长江沿线,曹操几乎占不到任何便宜!再加上曹操麾下的水军,本来就不太强。在这种状态下,不管曹操派多少军队南下,都很难打过长江!
所以,此时的曹操,就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关中。
此时的关中,虽然名义上已经臣服于曹操,但内部却相对独立。那些关中将领,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地盘,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诸侯。
如果能解决这些人,统一整个关中,恢复生产。那接下来,曹魏集团的实力,无疑能够再次上一个大台阶。而且,占领关中之后,曹操还能取道汉中,攻取四川。一旦拿下了四川,曹操就占领了长江上游,接下来只要顺江而下,就能直接无视长江天险。
而为了平定关中,此时的曹操,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当时的曹操,让钟繇领兵,通过关中前往四川方向,进攻汉中的张鲁。
这一招,在之前的历史上,曾经有人用过,叫做‘假道伐虢’。
如果关中诸将答应,曹操的军队,就能趁势进入关中,逐渐接管关中。而如果关中诸将不答应,曹操也能趁势开战。而且,这种战争,属于平叛战争,在名分上曹操会占据极大的优势。
果不其然,就像曹操预料的一样。就在他刚刚宣布这个决定之后,关中诸将就瞬间慌了。当时的关中诸将,都想保持已有的状态,自己做一方诸侯。
而在这些人当中,马腾的儿子马超,无疑是最积极的一个。
历史上的马超,确实很勇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马超就跟随自己的父亲,一起外出征战,而且堪称‘勇冠三军’。
等到马腾入朝退休之后,马超作为马腾的大儿子,则是继续留在了关中,继续执掌马家的军队。
不过,随着马腾入朝的时间越来越长,马家的军队和地盘,无疑已经全部属于马超了。到了这个时候,就算马腾回来,马超也未必愿意交出兵权。
所以,当时的马超,很快就找到了韩遂,希望和韩遂联合对抗曹操。而且,马超还说:“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
历史上的马超,武力值确实非常高。但作为一个儿子,在对待自己亲爹这个问题上,马超其实做的挺不地道的。
要知道,如果马超单纯是和韩遂联合,或许还可以解释。他想保住自己的军队,以此来保住远在京城的父亲和家人。但问题是,他明确表示自己愿意认韩遂做爹!可是在之前的战争当中,韩遂曾经杀了马超的家人,和马家是存在血仇的!
况且,马家现在全家都在曹操手里。马超选择造反,就等于是把自己亲爹和其他家人,全部推出去送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马超说服韩遂之后,其他关中诸将,也逐渐聚了过来。大家组成了一个联盟,一起集结兵力,屯兵于潼关,阻止曹操的军队进入关中。
就这样,历史上的渭南之战,也叫潼关之战,就正式开打了。
接下来的战争过程,可说的其实反倒不多。大致就是曹操带军队来了之后,关中联军集体屯兵于潼关,依仗潼关曹操。但曹操却趁着这个机会,吸引了关中诸将的注意力。然后,他让徐晃带着四千精兵,悄悄北上,进入了河东郡。然后从河东郡渡过黄河,绕了一个大圈,直接绕到了关中联军的侧面。
从地图上来看,黄河整体是一个‘几’字形。而当时的潼关,就在几字形的那个右侧转折点的位置。在潼关北方,黄河是从北向南流淌的。然后到了潼关这一带,黄河忽然转道,变成了自西向东流淌。
所以,当时的徐晃,就负责带兵去黄河上游,绕一个圈。趁着关中诸将都在潼关的时候,悄悄在上游跨过黄河,然后再沿着黄河对岸行军,回到原战场和曹操汇合。但因为徐晃已经过了河,再回到战场的时候,就出现在关中联军的侧面了。
对此,马超也没有防备。直到徐晃过河之后,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派人去。但结果,马超派去的人,根本就挡不住徐晃。
这个结果,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当时的关中诸将,根本就不是一条心!如果关中地区是铁板一块,曹操当时的这个战法,根本就用不了!
在几百年之后,高欢打宇文泰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类似的办法。而南北朝的那场大战,便是著名的‘玉璧之战’。那场战争,甚至比东汉末年的官渡和赤壁两场大战,还要更加惨烈。
可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却偏偏能用这个办法。
因为关中诸将,注定不是铁板一块。关中地区,也存在很多防守漏洞。
说到底,所谓的关中诸将,之前内部也存在很多问题,还曾经进行过混战。有几个将领,之前干脆就是董卓阵营的人。他们此时联合对抗曹操,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能听韩遂和马超的命令呢?
而等到徐晃成功过河,并且即将抵达主战场的时候,曹操也行动了起来。
当时的曹操,率领主力军队,打算先从黄河南岸,渡河进入黄河北岸。到了北岸之后,再走不远,就是几字形的那个转弯。此时曹操的主力,就在黄河的东岸。而先前已经过河的徐晃,则是位于黄河西岸,随时可以接应曹操过河。
而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曹操就直接绕过了潼关,可以轻易杀进关中了。
不过,在曹操率领主力军队渡河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一点微小的变化。
当时曹操为了让主力平安过河,自己留下垫后。而马超发现曹操军队北渡之后,迅速带了一万精锐,过来追击曹操。因为当时曹操身边的主力,都已经过了河,留在曹操身边的,只有许褚带着的上百贴身护卫。
所以一时之间,马超迅速杀到了曹操周围,箭矢更是射到了曹操身边。
不过,在许褚的保护下,曹操最后还是顺利上了船,然后安然到了河对岸。
这件事,后来在演义小说当中,就被改编成了‘割须丧袍’的故事。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曹操虽然很危险,但却并不怎么狼狈。
而接下来,过了黄河之后,潼关天险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此时的马超,还派人来找曹操求和,希望能够继续割据凉州。可是曹操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接下来,曹操反倒利用这个机会,离间了马超和韩遂。
同时,曹操还利用长时间的对峙,耗尽了关中联军的粮草。等到马腾和韩遂内部产生嫌隙之后,曹操再直接指挥大军出击,迅速绕到了关中联军的背后,一举击溃了马超和韩遂。
就这样,这场潼关之战,最后便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了。
而接下来,随着曹操获胜,整个关中,已经全部都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至于马超,后来只能退回凉州,继续顽抗。
所以,等到曹操彻底掌控了关中之后,接下来的历史,便是一场‘夏侯渊平凉州之战’了。
关羽入川为张飞出气,能否将马超斩于马下?三国演义早已揭晓答案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听说马超跟自己的二弟张飞打成了平手,而且还暗放流行铜锤差点伤人,气得美髯飘洒,要入川与马超决斗。
刘备接到侄子关平捎来的挑战书,大惊失色:“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
请注意,刘备说的不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而是“势不两立”,也就是“必然会死一个”。
读者诸君都知道,刘备是以求贤若渴知人善任著称的,他那句“马谡不可大用”,让诸葛亮后悔了好多年:“我的识人眼光,远远不如主公!”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关羽入川为张飞出气,能否将马超斩于马下?这个问题,三国演义早已揭晓了答案,当时一见关羽要挑战马超,刘备就断言如果真打,两人必然倒下一个。至于他认为必然倒下去的是谁,那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不是刘备和诸葛亮拦着,关羽就真的要入川跟马超决斗了,至于决斗结果,咱们还是来看看而二位的武功战绩——关羽关云长的辉煌战绩自不必说,读者诸君早就耳熟能详,笔者说多了都是废话。
为了公平起见,咱们还是先来看看马超都打败了哪些对手。
当年马腾韩遂还没有闹掰,一起跟李傕郭汜叫板的时候,还是十七岁少年的马超就惊艳出场,而且擒斩两将(不是大将名将):“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
马超首战,枪挑王方生擒李蒙战败张济——张济就是张绣的叔叔,此公死后,便宜了曹操。
要不是马超断后战败张济,已经被李傕郭汜打得大败的西凉人马就全军覆没了。
王方李蒙不是大将名将,擒斩这两个人,还显示不出马超的武功。在潼关之战中,马超对阵一群曹营名将,才看出了他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建安十六年,马超为报父仇起兵抗曹(咱们今天是按照演义说法,如果按照正史说法,是马超起兵坑死了马腾),曹操亲帅大军赶赴潼关迎战。
两军对圆,于禁于文则当先出马,支撑了八九个回合,败走;张郃张儁乂比于禁强一点,二十个回合败走;五子良将两人战败,李通(此人已于建安十四年病故)奋勇向前,结果数个回合之内,就被马超挑于马下。
三员大将轮番出战奈何马超不得,曹操只好割须弃袍。
超追得曹操割须弃袍,还是不依不饶,一定要在曹操身上戳个透明窟窿。
曹操也不是白给的,闪身躲开,马超一枪戳到了树上,如果曹操不是太过害怕,手持马槊反杀,马超可能就危险了。
曹操是个不肯冒险的主儿,他才不去超多长时间能把枪拔出来,而是快马加鞭闪人,把苦活累活交给了族弟曹洪。
曹洪一看哥哥有难,也是真急了眼,苦战四五十个回合,刀法散乱坚持不退,一直挺到夏侯渊带领数十骑兵驰援,才吓跑了马超。
虽然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但是曹营诸将也并没有闻风丧胆,起码许褚就不怕马超。
有人说许褚马超之战,是马超赢了。但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两个人是平手:大战二百三十个回合之后,“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这时候两个人都已经是顾不得什么章法了,就是一通大乱斗,胜负取决于谁的力气大。要是单论体力,好像还是许褚略胜一筹。
许褚后来在乱战中胳膊上中了两箭,但那不是马超射的。而且最后潼关之战,是马超输了,而且是输光了老本。
曹操见马超战败逃走,也下了一道命令以报割须弃袍之仇:“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
最后马超被杀的丢盔弃甲,只带着庞德马岱等三十骑落荒而逃。
这样看来,马超的战斗力,基本与许褚相当,这一点马超自己也承认:“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真虎痴也!”
马超与张飞的大战,就不用细说了,先放暗器的是马超而不是张飞,这一点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有所交代,那就是马超的战斗意志上有欠缺,或者说他有畏惧之心,没有关羽聛睨一切的霸气。
关羽眼睛总是半睁半闭,那是因为在吕布死后,放眼三国,也就是张飞赵云能引起他的重视,他之所以敢提出入川挑战,说明他有必胜的信心和把握——此公好像天生着主角光环。
之所以说马超在两军阵前有畏惧之心,在潼关一战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目射神光,威风抖擞。超不敢动,乃勒马回。
马超的武功可能在许褚之上,但就是因为事先存了畏惧之心,影响了临场发挥,所以打了二百三十个回合,还是打成了狼狈的平局。
关羽入川挑战,即使马超勉强应战,顶多也只能发挥出五成战力:且不说这是在人家桃园兄弟的地盘上,就是公平单挑赢了,张飞赵云虎视眈眈,也不会放过自己。这个黑老张已经很难对付了,那个白马银枪的赵子龙,更是个狠角色,他已经给过我下马威了!
刘备是当世枭雄,知人之明还在诸葛亮之上,当然一眼就看出了结果:关羽入川,马超凶多吉少!所谓“势不两立”,就是不死不休,死的那个当然是马超——有张飞赵云在旁边看着,关羽就是想死都死不了。
刘备目光敏锐,诸葛亮也不差,他说出了刘备不好意思说的话,等于给未开始的关马之战评出了胜负:“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诸葛亮引经据典,换成大白话,意思就是:“马超根本没资格跟您相提并论,您挑战马超,太掉价,还是别来了!”
考虑到战斗意志和双方助拳者的实力,关羽跟马超决斗的结果只有一个——马超必死无疑。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因为刀枪无眼,一切皆有可能。
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了:综合考虑关羽马超的战斗力和战绩,您认为这两个人单挑,谁会最终获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名,是实至名归吗?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贬曹呢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新论
内容提要 “尊刘抑曹”是研究《三国演义》一再提及的一个观点,若单以此来概括全书的主题思想是站不住脚的,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新审视,小游认为罗贯中是以一个落魄文人的眼光在全新演绎这段历史,他以反讽的手段对当权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揭露。
《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纷争的历史为题材,向人们再现了乱世群雄互为攻守、互相兼并的战争景象。而“尊刘抑曹”是研究此书一再提及的一个观点。那么,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能不能作为一个定论?我认为,若单以“尊刘抑曹”来概括全书的主题思想是站不住脚的,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新审视。
一
初看此书,读者不禁会感觉到书中极力描写了一支“正义”的力量——以刘备为领导的刘蜀集团,并塑造了刘备一代仁君的光辉形象。他胸怀大志、知人善任、广纳忠言、体恤百姓,一生“仁德及人”,“信义著于四海”,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其盗者皆化为良民”,使民“丰足”,“远得民心,近得民望”,深受人民爱戴。他认为:“若济大事,必以民为本”,颇有孟子“民为邦本”的思想。刘备爱民,也爱才,君臣之间的关系“犹鱼之有水也”。他与关、张二将是结义兄弟,三人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始终肝胆相照、不离不弃。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临终时将其子与天下都托付于诸葛亮,是何等的信任!而与刘备“水火相敌”的曹操,则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史书《三国志》给予了曹操很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则由“超世之杰”沦为了“千古第一奸雄”。曹操出场即定位为奸诈狡猾,写他诈中风以诬叔父,并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赋予他“乱臣贼子”的性格特点。他不忠不义,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他对汉献帝、伏皇后、董贵妃等人跋扈凶残;杀吕伯奢一家;为报父仇屠戮徐州百姓;因军中缺粮借王后的头平息众怒,使自己度过难关;瞒骗许攸粮草已尽的真相;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余党,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杀掉;痛恨弥衡假手黄祖将其杀害;忌恨杨修的才华,借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为了防范别人行刺,诡称自己梦中等等。毛宗岗即评:“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欲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二
然而,“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在书中看似十分明显,但细细想来,以此作为全书的定论又不是十分妥当,重新审视就会发现许多破绽。作为一部集高超写作手法于一炉的经典之作,仅仅凭简单的一句“尊刘抑曹”是包不住的。的确,“尊刘抑曹”的说法是有其传统的,早在南朝宋时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就已经加进了不少有损曹操形象的材料。北宋时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宋代张耒的《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金元时期的南戏也有了《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戏目。元朝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而且尊刘贬曹的倾向也很明显。及至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总结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话本、戏剧的基础上,以史演义,作成了千古不朽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可以说,“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是由来已久的,罗贯中在吸取前人创作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成为全书的主导。《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更是亲历了元蒙统治的颠倒黑白以及异族铁蹄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打压,而此书洋洋洒洒数万言,并不只是对逝去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而是有所影射、有所抨击的。我认为,作者是以一个落魄文人的眼光重新演绎了这段历史,以反讽的手段对当权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揭露。
三
鲁迅就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鲁迅先生不愧为高明的学者,他跳出了前人的固有经验,以对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给予后人重新审视《三国演义》以新的启示。但他又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把这一点归结为罗贯中不太擅长写人造成的失误,对人物性格没有很好的驾御以致出现的混乱,我认为这一点有待商榷。从《三国演义》变化万端的谋略、收放自如的运笔和有条不紊的叙述中可窥见其作者惊人的创作才能,其驾御文字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这样高明的作者怎么会在关键人物塑造这样的文章重头戏上有丝毫的差错呢?这定是经过仔细斟酌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将人物性格描写得令人生出这样的疑虑,应该不是作者缺乏对全篇的关照,而是有意为之。但作者为什么要将正面形象表现得如此奇异、破绽百出?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反讽的眼光。反讽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帝王将相身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一)论帝王诸侯。《三国演义》中帝王的废立全由权臣所操纵,皇帝的形象是软弱无力的,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还要看权臣的脸色。开篇写到的汉献帝一心想摆脱傀儡处境,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曹丕等权臣所控制,还被曹操杀了董贵妃,最后被曹丕手下所逼禅位于曹丕更体现了他的唯唯诺诺、惟命是从。
《三国演义》中的众诸侯则各自为政、你争我夺,更不像臣子的所为。曹魏、刘蜀两大集团是《三国演义》全书的主角,故事主要由这两大政治集团的攻守斗争而展开的,而这两大集团的首领又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曹操是《三国演义》明显贬损的一个人物形象,书中唤其为“阿瞒”,即带有贬讽之意。他老谋深算、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如杀吕伯奢一家充分暴露了曹操残忍狠毒的本质,作者在文中又进一步告诉读者“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是罗贯中所不能抹杀的,但他却可以将曹操的一些好的表现都写得让人看起来是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虚伪狡诈。如曹操欲申军令,明知部下不会将他正法,却还要装模作样的割掉自己的一缕头发,让人看了感觉是政治家的作秀。除此之外,《三国演义》还将曹操的一些行为写得相当滑稽、令人发笑。如濮阳城大火中以手掩面而逃、潼关战败割须弃袍、长坂坡被张飞吓退、赤壁之战后亡命奔逃时几次自作聪明的大笑……作者对曹操极尽贬损,将一个大军阀战败后的仓皇逃窜写得如此狼狈,说书中需要幽默喜剧因素,作者将喜剧因子主要集中在曹操身上,人们对曹操更像在观看一个小丑的表演。甚至其后写到斜谷界口,曹操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落马,还“折却门牙两个”,罗贯中的讽刺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其最可悲之处莫过于被司马篡了魏国的基业。曹操事事处心积虑,可谓机关算尽,但却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有朝一日会落入其手下司马氏之手,而且篡夺的情节竟似曾相识。罗贯中一首诗作得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实乃天大的讽刺。
《三国演义》中与曹操誓同水火的刘备应该算是个理想的仁君了,但作者却将他写得一切仁义之行都让人看起来像是作秀的表演。刘备三顾茅庐正是在其经历了马越檀溪、政治生命濒临崩溃的时候,这时他是急须求得得力人才辅佐其东山再起的。而正好此时诸多高人向其推荐了诸葛亮,使刘备愈发求才若渴。一顾不在,刘备转而二顾,时值天降大雪,张飞劝其回新野以避风雪,而刘备却说:“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原来刘备的冒雪拜访其实是装给孔明看的,雪越大反倒越能使其达到目的,孔明也愚蠢到了被刘备的行为打动从而尽心服侍其主。三顾茅庐使刘备稳稳的将诸葛亮收入自己的囊中,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刘备的感情投资大获成功:孔明不仅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甚至刘备死后又将自己的忠心延续到了刘备的下一代。刘备早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即显露了善伪的本性,所以再回顾他对徐州、荆州的再三推让也让人感觉是假仁假义,表面固辞不受,实则早有窃取之心。另一处将其虚伪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的是曹操杀得刘备渡江而逃,赵云单枪匹马冒死于乱军之中救出刘备之子。当赵云将阿斗双手递与刘备时,刘备却将其子掷之于地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显然是做给赵云看的,也是做给辅佐他的众臣看的,让众人以为他爱惜人才胜过疼惜自己的亲生骨肉。其子失而复得,刘备并未表现出欢喜之情反而狠心将其掷之于地以收买人心,可见其城府极深。罗贯中作诗“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颇含讽刺之意,一个“故”字提醒了读者刘备是在表演,作诗是有意让读者发现刘备的伪装的。曹丕篡位后,蜀国君臣又导演了一出以退为进的政治丑剧。当众臣齐请刘备即帝位之时,刘备是“坚执不从”,之后诸葛亮设计卧床不起,刘备才吐露了实情“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可见刘备是有野心称帝的,只是在等待时机成熟,这又证明了他的谦让都是装出来的。
刘备不仅虚伪,而且阴险。吕布被曹操所俘,曾向刘备求情帮他在曹操面前说说好话,刘备知道留下吕布后患无穷,于是借曹操之手杀之,可见其阴毒。他表面应承下来却在关键时给了吕布致命的一击,全然不顾吕布昔日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可见其心狠手辣如此,作者则直接评其为“无恩”。刘备曾经高人指点:“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却始终未能安定天下,这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是此二人没有能力助刘备安天下,还是刘备根本就未曾真正得到过他们,亦或是刘备本身就不是那个可安天下的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是一位枭雄,他出身寒微,竟能到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其权谋、机变非同一般。若只凭其皇宗贵胄的身份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时的汉室宗亲不乏刘璋、刘表等人,而他们的基业都强过刘备百倍,而惟有刘备终成大器,可见其具有相当的政治手腕。
其实《三国演义》中并无明君,各路诸侯都在为一己私利作着无谓的争斗,罗贯中以超脱一切的眼光看待凡俗世人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以全知性视角敷衍出整个故事,仿佛看穿了一切,曹操也好,刘备也罢,只是各自的行政手段有所不同,实则天下乌鸦一般黑,“三国无义战”,的确是个很好的注解。
(二)论文臣武将。帝王诸侯成了罗贯中笔下被讽刺、挖苦的对象,那么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呢?可以说,大部分也是被讽刺的。
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极忠与极智集于一身的“千古贤相第一人”,可说是几近完美,但是他从一出山时即被作者安插下了必然失败的结局。高人司马徽荐诸葛时曾叹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暗示孔明虽才智超群,但终究是生不逢时不能成功的。隐士崔州平在与玄德的交谈中亦云孔明虽有斡旋天地的大志,但却生于由治入乱之时,强与天命抗争也只不过是空劳一场。及至孔明即将跟随刘备远走之时,他也未预测到自己一去难还的命运,还嘱咐其弟诸葛均勿得荒置田亩,事成之后即当归隐。而后作者引入之诗更直接的表明了孔明悲剧的结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孔明被誉为能“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这样的能人仿佛将什么事都算清了却惟独算不出自己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在‘帝王师’的迷梦里,多少英雄豪杰甘心屈奉,为一家之天下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2)而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亦不能免俗,他劝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这不仅是诸葛一人之语,也反映了乱世士人的心态,即依附权贵、搏取功名。但这话却出自诸葛亮之口,让人感觉这“第一贤相”追随刘备也不过是为了攀龙附凤、谋取功名,这也使其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了。
再如,他写信对关羽阿谀奉承了一番,结果助长了关羽的骄傲之心,并导致关羽最终失掉了荆州,给蜀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诸葛亮这样为其主卖命,是否得到了其主相应的回应呢?在刘备眼中,法正似乎比诸葛亮更值得重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大悲哀。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是“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但《三国演义》却有意识的将其智谋演绎到了极至,书中所载的诸葛亮惟一一次战略上的失败是派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诸葛亮追悔莫及,只得挥泪斩了马谡。而诸葛亮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刘备死后,他做为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竟要委身屈服于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之下,并被其主随意玩弄于股掌之中。作者将刘禅写得越愚蠢,就越凸显了诸葛亮的悲哀。孔明呕心沥血换来的江山却被其主一朝易人,他为兴扶汉室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回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捆绑在了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到头来也只不过换回的是五丈原习习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令人无限感慨。被誉为无所不知的神人现实竟然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人生谁没有一些不得已?而诸葛亮的不得已却让成千上万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使个人的悲剧演变成了社会的悲剧。”(3)连年征战劳民伤财,想不到竟是空劳一场,最聪明的人竟然也可以是最愚蠢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主导了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应该是功成名就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了。可是一代将才却竟然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作者刻意花很多笔墨写到了他对孔明的嫉妒,处处欲置孔明于死地,只因孔明的才干比他高出一头。疾贤妒能,确实不是真正的英雄应有的胸怀。《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三番五次的写到了孔明与周瑜的斗智,但无奈孔明永远比周瑜棋高一着,周瑜始终未能算计得了孔明,却反倒被孔明一次次的激怒,最终死于自己的妒火之中。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更谈不上如此的嫉恨孔明,而作者却有意虚设了忌妒的细节并将其夸张,对周瑜的态度是贬斥的。
关羽武功盖世又有谋略,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了,但骄傲自大却是他的硬伤,最终也因此葬送了他的性命,一代英雄败走麦城,竟被潘璋手下不名一文的部将马忠所擒。吕布武艺超群,刘、关、张三人都擒他不住,可谓是三国第一猛将了,但《三国演义》却评其“有勇无谋”,被曹操所擒后为了活命竟向曹操表示屈服并愿为其犬马,毫无英雄气概可言。魏延乃蜀国大将,武艺高强为蜀国厮杀半生,但一出场即被诸葛亮扣上了“有三根反骨”的帽子,以致后来为其主再怎么卖命都得不到信任和重用,最后率众谋反,被马岱一刀斩于马下,一生背上反贼的罪名。
《三国演义》重点写到的文臣武将,有的才智超群,有的勇武过人,但都脱不了对其主的依附,只不过是攀附权贵以求功名的碌碌之辈。诸侯势力的此消彼长中更不乏一些卖主求荣、见异思迁的不臣之徒,则更是作者所不齿的。
【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谁【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谁代表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