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讲了7个动物段子,代表你身边的7种人
作者:洞见·不雨亦潇潇
庄子笔下的动物形形,精神各异,正是我们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闻一多曾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天道到人世,从文学到哲学,都有庄子的影子。
庄子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教育人的方式也很独特。
他不喜欢枯燥的说教,而喜欢讲段子,不仅讲有关人的段子,更喜欢讲有关动物的段子。
正如鲍鹏山所说,庄子的笔下,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世界。
他所关注的这些动物,偏偏人模人样,人五人六,甚至比很多王公大臣更像人。
庄子构建起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每一类动物,都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
01
- 鲲鹏,有志者。
唐代诗人高适有诗道:“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芸芸众生,心中志向不同,眼界和格局自然有别。
在《庄子·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鹏与学鸠的故事。
大鹏身负垂天之翼、心怀青云之志,它一心想要飞往南方的天池。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大鹏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这件事传到学鸠与蜩的耳中后,它们不由得笑了起来。
学鸠与蜩嘲笑大鹏说:“我们可飞不了那么高,最多也就能飞到树梢上。但即使飞不上去,那就落下来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费劲去往远方呢?”
壮哉天无际,风起云涌;美哉海无垠,浮花浪蕊。
大鹏心中所想、眼中所见,恐怕是蜩与学鸠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的。
古语有言,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行路之方向,航行之明灯。
大鹏之所以不同于学鸠,不在于体型巨大,而是在于它有着翱翔于天的远志。
人生在世,要做个有志者,更要做个远志者。
我们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广阔的胸怀,不可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唯有志在海角天涯,方能活得波澜壮阔。
02
- 乌龟,淡泊者。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淡泊者,不慕名,不求利,执着内心所求,看淡浮华之欲。
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垂钓,楚王忽然派两位大臣来请他出山,并许诺给他高位重金。
庄子得知两人的来意后,淡淡说道:
“我听闻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有三千年,楚王用最高的规格将它珍藏在宗庙之中,可谓荣耀至极了。那么我问你们,这只龟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让人们珍藏供奉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当然是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了。”
庄子这才笑了,他慢悠悠地收起鱼竿,说道:“那就请回吧,我也只想在烂泥里打滚罢了。”
在功名富贵面前,庄子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淡泊。
淡泊者,不为浮云遮望眼,但求心性简而坚。
就如薛宣在《读书录》中所说:“少欲则心静 心静则事简。”
无论外界繁华似锦,我自坚守本心与初心。
03
- 鼹鼠,知足者。
管仲在《管子戒》中有言:“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
老子也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言虽有别,意却相同,他们都是在告诫世人:常怀知足之心,切莫贪得无厌。
在《庄子》一书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过上古隐士“许由”的事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了。
在五帝时期,尧帝坐拥天下后,想把这天下让给许由来治理。
在许由眼前,放着这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他点一点头,便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享誉四方的名声。
但他却拒绝了。
许由对尧说:
“您治理天下,成果已经很好了。这时让我来代替您,不正显得我许由是贪名逐利之辈吗?名这东西,不过是实的附庸,难道我要做附庸吗?
鹪鹩在茂林中筑巢,只需占用一根树枝就够了;鼹鼠到河边饮水,只不过喝饱肚皮就够了。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您还是请回吧!”
面对名利,许由不动如山。
他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既然已经拥有了这山清水秀,又何必贪求那功名利禄。
正如许由提到的“鼹鼠”一样,喝够了水,那便满足了。
这正是“点到为止,知足常乐”的精神啊。
我们立身处世,当学这“鼹鼠”,不贪多,不纵欲。
需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懂得知足而止,其实就是在救你自己。
04
- 鹓鶵,高洁者。
有一次,庄子去看望老朋友惠子。
惠子此时是梁国的国相,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过来,是想取代你当国相啊。”
惠子听了又惊又惧,连忙派人在国都中寻了庄子三天三夜。
谁知,三天过后,庄子反而主动来见惠子了。
见到惴惴不安的惠子,庄子微微一笑,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种叫做鹓鶵的鸟,它每年都要从南海起飞,一直飞到北海。
在路上,它一定要挑梧桐树栖息,也一定要找到竹子的果实才肯吃,就连饮水也不能马虎随便,非得要喝甜美的泉水不可。
梧桐枝、竹子果、甘泉水,鹓鶵所求都是洁净无瑕之物,可见这种鸟的品性十分高洁,那些世俗的名利,在它眼里是一文不值的。
所以,你无需担心,我是不会和你争夺梁国的相位的。”
吴嘉纪在《寄邓孝威》中叹道:矫矫泥滓中,何用嗟沦落。
为人高洁者,无惧现实的污秽泥泞,无悔丢弃的浮华虚名。
正所谓,“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高洁的品性,能够拨开虚妄的浮云,重现一颗纯粹的本心。
05
- 木鸡,低调者。
庄子曾讲过一个关于“斗鸡”的故事。
周宣王酷爱斗鸡,而且他还想拥有这天下最厉害的斗鸡,于是他请来了有名的斗鸡专家纪子,帮他驯养出天下无敌的斗鸡。
十天过去了,周宣王急不可耐地唤人去问:“最厉害的斗鸡练成了吗?”
纪子答道:“这才开始呢,性子还傲得很,大王再等等吧。”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唤人来问:“现在练成了吗?”
纪子答道:“还早呢,这鸡心神活跃,火气还未散去。”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下周宣王更加好奇了,他很期待纪子训练的斗鸡。
又过了十天,他又差人去问:“现在好了吧?”
纪子答道:“差不多了,现在它不论遇见什么突发情况都不动、不惊,看起来就像木鸡一样,如此一来,其他的斗鸡看到它便会惊惧逃开了。”
周宣王一听,匆匆赶去看训练好的斗鸡。
果然这斗鸡看起来呆呆愣愣、很不起眼的样子,但其他的鸡却都十分害怕它。
最厉害的斗鸡,不是最神气的,也不是最具灵性的,而是最低调的。
纪子训鸡的技巧,就是磨掉斗鸡的傲气与棱角,让它以低调的姿态取得胜利。
古语有言:“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斗鸡如此,做人亦如此。
越是有着真功夫,越要藏拙于外,内秀于心。
低调不是消极被动,更不是忍受屈辱,而是抛弃外在的花哨,将全部的心神倾注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
锋芒太盛,只会徒添麻烦,神秀内蕴,才能大展经纶。
06
- 螳螂,忘形者。
庄子曾到雕陵之园游玩,却不想看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一只蝉隐在一片浓荫之下,它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上佳的栖息地而欣喜,因此失去了警惕。
不曾想,就在它身后的不远处,有一只螳螂早已锁定了它。
螳螂洋洋自得地一点点靠近蝉,想要美餐一顿。
殊不知,就在螳螂的身后,一只黄雀已经跃跃欲试,将鸟喙慢慢伸向了螳螂。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诸葛亮在《将诫》中说道:“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人生总有得意时,少年游,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气风发,有何不可?
人生不是不可得意,而是不可得意忘形。
人在顺境,更需时时警醒。
人生就像一场千变万化的航行,天有不测风云,若是一味沉溺于顺风顺水的假象中,便会被拖入得意的泥沼,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07
- 蝴蝶,忘我者。
沈约《郊居赋》云:“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
物我两忘,是一种物和我浑然为一的境界。
有一次,庄子做了个梦。
梦里的庄子变成了一只翩然的蝴蝶,一会扑着翅膀在花香中舞动,一会合翅栖息在花丛上。
在春天的暖风中,成了蝴蝶的庄子在花丛中悠游自在,好不快活。
突然一阵风过后,庄子从梦中惊醒了过来。
醒来的庄子一阵迷茫,刚刚梦到的翅膀和现在的双手,触感同样真实。
那到底是谁在做梦呢?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呢?
蝴蝶和庄子不辨你我,感受彼此而自在其中,这便是“忘我”的境界。
忘我,是一种境界,心无杂念,眼看山,心观山,己是山;
忘我,是一种态度,心无旁骛,红尘纷繁,过眼,不过心。
尘世羁绊,俗务多烦,大多数人都活在执念和欲念之中。
唯有真正将心沉下去,做一件事便只见一件事,才能触及忘我的境界,拥有忘我的态度,享有怡然自乐的生活趣味。
▽
宋代大儒朱熹说,庄子在当时无人宗之,他只在僻静处自说。
也许正是所谓的“在僻静处自说”,才使得庄子能够静下心来冷眼观世界。
庄子笔下的动物形形,精神各异,正是我们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动物,寓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读懂了《庄子》中的动物世界,我们才能在繁华尘世中,看破浮云,立身中正。
与诸君共勉。
16则《庄子》寓言故事,细细读来颇有人生启示
1、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4、鹏程万里
原文: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5、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庄子·养生主》
译文: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题旨: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事半功倍。
6、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 《庄子·至乐》
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寓意: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题旨:办事要有针对性,否则必然失败。
7、老汉粘蝉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
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庄子《庄子·达生》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8、井底之蛙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题旨:盲目自满,自我陶醉,必授人以笑柄。
9、匠石运斧
原文: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庄子·徐无鬼》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10、猴子逞能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庄子《庄子·徐无鬼》
译文: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寓意: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11、邯郸学步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12、防冻手的药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氵并氵辟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氵并氵辟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氵并氵辟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河,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籽种。我把它种活了,果然结了一只大葫芦,能容五石。我想用它盛水,但它的坚硬程度又无法承受;把它割开做了许多瓢,一个个又平又浅,不能舀水。您看,这只葫芦不能不算容积很大的庞然大物了,可是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把它打碎了。”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
这药能够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您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之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呀!”
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13、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庄子《庄子·天运》
译文:
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14、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原文: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忘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忄尚然若有亡也。——庄子《庄子·则阳》
译文:
戴晋人 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
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
惠王说:“没有。”
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
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寓意: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15、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16、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
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老子庄子全彩全解 庄子全书原文注释译文解析国学经典 ¥68 购买图文均来自网络
编写动物寓言故事400字
写动物寓言 400 字第 1 部分:愚蠢的狼和聪明的狐狸
第二天,聪明狐狸出去散步,远远就闻到了一股香味:“谁家养蜜蜂?这不是笨狼的笑声吗?难道……”想到这里,聪明狐狸来到了笨狼的家里。笨狼把聪明狐狸请到自己家里做客,还准备了两碗蜂蜜。聪明狐狸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啊,好甜啊……
第二天,吉吉熊中暑了,笨笨狼就从家里拿出一小桶蜂蜜出发了。
聪明的狐狸正在院子里,远远看见愚蠢的狼提着小水桶过来,心里想着计策:“聪明的人不用手,而用嘴!”
“嗨,本尼狼,你好久没来看我了!”“是啊,自从我开始养蜂以来,一直都没有时间来看我!”说到蜜蜂,本尼狼满脸的喜悦。“本尼狼,你人真好,这么忙还来看我,还带了礼物!”“不过我不是来看你的,我是来看吉吉熊的!”说完,他就走了。
自从这件事情之后,聪明狐狸就对笨狼恨之入骨,甚至做梦都想把笨狼打死。
于是它趁着夜色去了愚蠢狼的家里,摸了两个桶,把两桶里的东西都倒进了自己的杯子里,高高兴兴地走了。当它回到家的时候,聪明的狐狸却觉得味道有点奇怪……
一大早,聪明狐狸就来到了笨狼的家里,见笨狼一脸茫然,便走了过去问:“笨狼,怎么了?”“聪明狐狸,你不觉得奇怪吗?昨天睡觉前,我往桶里尿了尿,今天早上,我想尿尿,桶里却干了……”
“啊”
写动物寓言 400 字第 2 部分:成功的小狗
从前有两只成绩优异的小狗,成绩相同,一只叫花花,一只叫青青。
华华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上课,而青青的学习方法则恰恰相反,她从来不上课,只是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学习、认真提问,课余时间做笔记,仅此而已。
有一次,有一场重要的考试,华华因为每天要补课,压力太大,身体也疲惫不堪,连试题都看不清楚。但青青就不一样,她每天边玩边学,学玩结合,头脑非常清醒,考试成绩也不错。
最终,花花只获得了第七名,而青青则获得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知识。做一个书呆子,每天呆在家里学习,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只有学习和玩乐相辅相成,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写动物寓言 400 字第 3 部分:乌鸦和喜鹊
乌鸦原本名叫白鸟,但因为……所以才得名。
有一天,鸟节就要开始了。白鸟对喜鹊说:“喜鹊姐姐,我帮你化妆吧!那你帮我化妆好吗?”“好啊好啊!”喜鹊开心的说。白鸟开始化妆。白鸟一丝不苟的给喜鹊化妆,化得非常漂亮。轮到白鸟的时候,喜鹊端着一盆黑油漆说:“咦,白鸟,你怎么比我漂亮?看,我要把黑油漆泼到你身上,你怎么能漂亮呢!”说完,就把油漆泼到了白鸟的身上。白鸟心想:“怎么办?难道我就这么参加吗?”可是,白鸟想把油漆洗掉,可是洗不掉。只好跟着喜鹊一起去参加鸟节。 鸟日,喜鹊受到大家的喜爱,见到喜鹊便会开出花朵,而白鸟则被鸟儿们叫作“黑乌鸦,黑乌鸦!”白鸟被气得变了声音,从此,白鸟就变成了一只乌鸦……
孩子们,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像喜鹊一样,心地歹毒,只看外表。要像乌鸦一样,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动物寓言故事简短;动物寓言故事简短一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