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鼹鼠和火柴盒》
童年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鼹鼠和火柴盒》话说《鼹鼠的故事》动画片,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是大部分都看过的……那个时候都不知道这动画片是啥捷克(那时候还叫捷克斯洛伐克)拍的,就是因为小鼹鼠本身不出声,也用不着翻译的,倒是省了引进部门的很多事情,呵呵……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鼹鼠和火柴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觉得它们的创造力挺丰富的……
经典回味 《鼹鼠的故事》
前些天为北京书展做准备的时候,翻到了《鼹鼠的故事》,非常惊喜。
其实并没有一集不落地看过,小时候电视上会有点播台,只是很随机地看过几次,但温暖的色调和独特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举着一根手指的招牌动作
记得当时点播率最高的是第27集:鼹鼠的梦
鼹鼠钻进一辆小汽车,然后进了男主的家,动画里展现出了高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吃饭洗澡动动遥控器就行,基本不用自己出力,除了有趣也很新奇。
这一集里,主人睡着了,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地球上的石油用完了,电力也枯竭了,只能呆在家里。冬天来了,主人被冰冻住了,鼹鼠生火救了他。
整个冬天,主人、鼹鼠、刺猬和狗熊啥啥的在屋子里艰苦度日,等到了春天依然只能依靠打猎来维持生活。
突然,主人醒了,这才知道刚才做了一个梦。可是当他去加油站加油时,却发现石油真的被人类给用光了。难道梦要变成现实吗?
《鼹鼠的故事》有趣、先进,还充满了对时代的反思,所以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而且大人小孩都会喜欢,因为不同的年龄段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动画里的鼹鼠本身不说话,但第一集《鼹鼠和裤子》有一个女声旁白,听起来很跳戏。
第二集以后,女声配音消失了,但小鼹鼠会“咯咯咯”地笑,也会哭或发出其他拟声词,而这些声音都来自米勒两个女儿小时候的录音。这个改变使小鼹鼠更快地走向世界,受到大家的喜爱。
制作了这部动画的人叫兹德涅克•米勒,1921年出生于布拉格北郊的一个小城市克拉德诺。年青时曾因参加抗议德国法西斯入侵活动而被迫停学。
“二战”结束之后,米勒加入了特伦卡组建的动画工作室。在那里,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一步步成为工作室的核心人物。
1956年,工作室接到一项“政治任务”,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他们制作一部短片,告诉孩子们裤子是怎么制成的。
米勒花了许多时间思索如何为这一部新的动画片创造一个特别的主角。
一天,那时只有35岁的米勒在布拉格西边的树林里散步,不小心被一个由鼹鼠打洞扒出的泥土堆成的土丘绊倒。这个土丘一下子点亮了米勒的眼睛,他脑海中立刻就有了一个在动画片中从来没有被用过的形象——鼹鼠。
米勒在2006年接受捷克公共广播电台采访时说,“迪士尼用光了所有动物形象,除了小鼹鼠,这是我挑中的。”
看吧,每位大师都有一段名人轶事,但这种遭遇在别人看来再寻常不过,不论是真是假,对身边的一些小事多一些关注与思考或许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鼹鼠和裤子》获得了当年的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之后又接连在国际上获奖。
“鼹鼠系列”的第二集短片《鼹鼠和汽车》诞生于1963年。那个时代正值捷克的电视机普及风潮,1965年开始,捷克电视台每晚7点都有一档专门播放动画片的栏目,《鼹鼠的故事》也随着这档节目迅速红遍整个国家。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也许是因为受到政局的影响,《鼹鼠的故事》制作进程明显放慢下来,而且其中大多反应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忧虑,远不如之前的小短片那样轻松。
“小鼹鼠”动画片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放映。中文版“鼹鼠的故事”系列图书从2003年起出版,迄今已发行上百万册。
作者已于2011年去世。在走过的90年人生中,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布拉格之春”以及捷克与斯洛伐克分治等时代变革,也让小鼹鼠带着观众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小故事。
“小鼹鼠从未让我失望过。”他说,“它让我一生都非常快乐。”
相信看过的每位观众也是这样想的。
【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文版—鼹鼠的故事中文版33集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