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的故事有哪些、勤学苦练的故事有哪些?

更新:05-2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他闭门练字30年,书法尽得王羲之真传,被誉为“天下法书第一”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基本的技法依托,技术是实现艺术表达的基本要素,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艺术之美也会显得浅薄而无力,书法亦是如此!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一个成名的书法家不是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才成名成家的,孙过庭在《书谱》当中说

“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意思是说,我王羲之的字比钟繇是半斤八两,比张芝不如,就是因为他比我勤奋。王献之练字有“十八缸水”的故事,欧阳询练字有在索靖碑前驻足三日之说,苏东坡练字每天能有8个小时,米友仁说他的父亲米芾大年初一也笔耕不辍,文徵明临死前还在写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这些耳熟能详的勤奋案例不胜枚举,我们今天谈王羲之最好的一个学生,他也是王羲之的后人,他曾经闭门练字30年不见客,书法尽得王羲之真传,终于写成了“天下第一”!

他就是智永。

“天下第一”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书法评论家都穆的话:

“《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人,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在南梁到隋朝这段时间当中,智永是举世无双的大高手,除了用工极勤之外,还是由于他手上有着大量祖上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真迹,包括了原迹《兰亭序》!

有着极好的家世、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资源,加之超凡的天才颖悟和超越常人的勤奋,智永无愧为当时“天下第一”的称号!

智永平生最为得意的作品是他的真草《千字文》,传说这件《真草千字文》他一生写了800多见,每一件都极为精到,堪称无上之学书范本,也是全天下以及后世学书者争相临摹的对象。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据说,赵子昂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练了500遍,成为了自己一生的书法基础。

对于当代很多初学者来讲,往往喜欢从唐楷练起,这是一条最为艰难、最难出成果、也最容易把自己写“死”的一条路,唐楷的法则已经完备,其变化空间极小,没有晋人帖学和魏碑作为根抵,在不理解唐楷变化的情况之下,你的字永远不会高明!

所以对于初学而言,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会是你最好的选择,此作上承南朝帖学风流,下启隋唐书风,由此入门,你方能最大程度的继承古人和发挥自己,从而才不会迷失!

明代大才子解缙曾说: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寐家法。”

意思是说从魏晋之后,没有人能继承“二王”,只有智永一人撑住了二王遗脉!所以说智永是最好的继承者,也是最佳的过渡人,他是连接魏晋与隋唐的桥梁,也是千百年人无数名家练字的入门佳作!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如今,我们将智永最精彩的一个版本“日本藏”《真草千字文》按照原作比例进行1:1复制出来,还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

欲购此作,请点击下面惠购: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智永《真草千字文》长卷 ¥66 购买

北宋著名神童司马光,除了砸缸救人,还有什么事迹?

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从小就备受大家关注的孩子,砸缸的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Duang~”的一声司马光一砸成名。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天才,就是在一片赞美声中被“捧杀”的,比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但是司马光不一样,除了砸缸救友,他还有很多故事。

勤奋好学的司马光

司马光从小就出名,绝不仅仅因为他砸缸救友,还因为他是当时有名的“神童”。据说,司马光七岁便能背《左氏春秋》,还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不仅如此,司马光还很勤奋好学。为了每天都能有时间学习,他找到木匠,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只要一睡着,枕头就会移动,他就会被惊醒,醒来继续读书。从此,司马光每天枕着这个圆木枕学习,并给它起名叫“警枕”。

正是靠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司马光二十岁便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了仕途,最后官至图龙阁大学士。

诚信卖马的司马光

有一日,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会肺病发作。

临出门时,司马光特意嘱咐管家:“这匹马夏天会肺病发作,这一定要告诉买主。”管家不解:“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

司马光解释道:“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

于是,管家在集市卖马时,诚实地告诉的人,这匹马在夏季时会生肺病。此事也被广为流传。

有些马表面看起来高大有力

但是其实它得了肺病

节俭清廉的司马光

司马光在洛阳时,好友范镇从许州来看他,见到他家除了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让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补丁连补丁。

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一直盖到去世时。

病逝前,他给儿子司马康留下遗嘱:死后仍穿平时衣服,盖上这床被子,启奏皇帝国家财力困乏,不要实行国葬,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予以薄葬。

听了这么多司马光的故事,才知道他出名可不只凭砸缸,下次科教授再给你讲讲,司马光深情的一面。

百家讲坛

《评说<资治通鉴>第二部》

播出时间:5月20日-6月11日 11:53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于毅(实习)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

1.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

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

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他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然后再洗干净、煮白,反复这么做,竟然将一池水都染黑了。终于,他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称书法为“临池”,也来源于此。

7.目不窥园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没有空闲看园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真让人敬佩。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8.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把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9.悬梁苦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变得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于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是个大学者,常常有读书人来请教他。他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多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什么是“三余”呢?“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方便下地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后人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珍惜时间的意思。

11.孙康映雪

孙康,晋朝人,从小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里贫穷,没钱买灯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读书,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后人用“孙康映雪、映雪读书、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学苦读。

12.囊萤夜读

车胤,晋朝人,他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车胤会抓许多萤火虫,用白布包起来,到了夜里,他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后人把“囊萤”这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13.江泌追月

南北朝时期齐国的江泌,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但他刻苦好学。江泌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上读书。一会儿,月亮偏升到东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静更深月西归,江泌爬上屋顶,追着月光看书。有一次,他实在困极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从房顶跌了下来。他忍着痛,咬着牙又爬到房顶,依旧苦读起来。这个典故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4.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个书生名叫高凤。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来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这时,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15.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骑着牛,去拜访大学问家包恺。他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骑着马,在路上见到李密,就拉着缰绳跟在他后面,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于是,杨素与李密谈论起来,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16.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55门,全书共1000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所以叫《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17.顾炎武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从小勤奋学习: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勤学苦练的故事有哪些、勤学苦练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80字左右 下一篇:勤学苦读的名人故事;历史勤学苦读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