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铁面无私的清官传奇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铭记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传颂。其中,包拯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包拯以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成为了后世人心目中的“清官”典范。本文将深入探讨包拯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以及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一、包拯的生平与早年经历
包拯,字希仁,号拯,北宋汴京人(今河南开封),生于公元999年。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父亲包佶是一名普通的官员。包拯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诗文,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在他20岁时,包拯考中进士,进入仕途。起初,他在地方任职,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包拯在任职期间,因其为人正直、清廉,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的政绩显著,屡次获得升迁。包拯的早年经历不仅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日后对抗腐败、维护正义的决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包拯的政治生涯
包拯在北宋时期的政治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在汴京的任职。公元1046年,包拯被任命为汴京的知府,负责地方的治安与民政。在这个职位上,包拯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强烈的正义感。
1. 清正廉洁,铁面无私
包拯在任期间,以铁面无私著称。他坚持“公正为先”的原则,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毫不留情地查处贪官污吏。传说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贪污案件时,发现涉案的官员是自己的老朋友,但他仍然毫不留情,依法惩处。这种对朋友与权力的无情割舍,充分体现了包拯的清白与正直。
2. 关心民生,重视民意
包拯不仅是一位严厉的执法者,还是一位关心民生的好官。他深知,治理一个地方,必须要了解民众的需求与困苦。因此,他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包拯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善了民生。他的治理理念不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也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3. 处理案件,公正严明
包拯以其卓越的审判能力而闻名。他处理案件时,总是从事实出发,严谨细致,力求公正。无论是小案还是大案,包拯都能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决。传说他曾在审理一起命案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法律知识,最终查明了真相,冤屈了无辜者。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正是包拯公正严明的典范。
三、包拯的文化影响
包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化符号。他的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戏曲、影视剧中频繁出现,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
1. 文学作品中的包拯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包拯的形象常常与“清官”、“正义”相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提到包拯,称赞他“铁面无私,忠心为国”。明清时期,包拯更是成为了戏曲和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最著名的如《包公案》系列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包拯的智慧与公正,深受读者喜爱。
2. 影视剧中的包拯
近年来,包拯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影视剧中。例如,电视剧《包青天》便将包拯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化的演绎,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剧中包拯的铁面无私、机智勇敢,令观众深感钦佩。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包拯的故事,也让他成为了现代社会公正与廉洁的象征。
3. 包拯的精神传承
包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腐败与不公,包拯的清白与正直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都应坚守道德底线,勇于发声,维护正义。许多现代的清官、优秀的公务员都将包拯视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四、包拯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包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官员,更是后世人心目中清官的代表。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对包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事迹与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历史学家的评价
许多历史学家将包拯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清官之一。他们认为,包拯的政治生涯与清白形象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尤其是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包拯的故事更显得弥足珍贵。
2. 文化评论家的分析
文化评论家则认为,包拯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他所代表的正义与清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拯的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五、总结
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清官,其一生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才华与品德,更为后世树立了清白与正义的典范。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社会方面,包拯的影响都深远而持久。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要始终保持正直与清白。包拯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道德标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包拯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包拯一样,勇于追求正义,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包拯铡过多少人? | 豫记
包公铡过多少人?这两天,有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他刚看过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反腐的成败得失,里边提到包拯、狄仁杰等清官。这两个人,都与河南有关。而这部片子,也是由河南、河南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央视联合制作的。那么,包公到底铡过多少贪官,其中有哪些皇亲国戚等“大老虎”,河南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清官,以传播乡土文化为己任的豫记,也很好奇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借机侃侃。
豫记云济 | 文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最出名的要数包拯了。恰好这两天有朋友问起,包拯都铡了哪些人,我一时答不上来,除了驸马陈世美、他亲侄子以外真想不起还有谁,只好去翻史料。
一查发现,包拯铡过的还真不少,光包公戏中就有《铡美案》、《铡国舅》、《铡郭槐》、《铡包勉》“四大铡”。这其中,皇帝的女婿、小舅子、太监都被铡了,就连皇帝,都被以不孝之罪杖打五十。包公铡得过瘾,看客听得过瘾,甚至碰到贪官便会暗想,哼,总有一天你会被拖到包公的铡刀下。
连开封包公祠中,都展示着包公铡赵王和包公铡美案的雕像,陈列着“御赐三札”——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晚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中说仁宗赏了包拯御札三道,包公以此为名设计铡刀,仁宗看过后大喜,称包拯奇才巧思)。不过,扫兴的是,这些都只是传说,是后人的演绎。
据考证,隋唐宋三代的死刑多是斩刑和绞刑两种,“罪大恶极”的才用凌迟。那时,别说铡人,就连“铡”字都很少寻见。元代蒙古人入关,铡刀才开始出现,是用来铡草的。与此同时,元杂剧中的包公开始与铡刀结缘,不过明代的包公故事没有铡刀出现,直到清末的《三侠五义》铡刀才失而复得,而且一下子变成了三件套,可能与晚清乱世地方上滥用死刑有关。
史料中记载的包拯,没有铡过什么人,倒是经常“弹”人。45岁时,包拯当上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集现代纪委、检察官和纠风办的职责于一体,“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这很对包拯的胃口,直言不讳,火力十足,不将其弹下,誓不罢休。
包拯弹的多是当朝权贵,有主持变法的范仲淹,有仁宗的宠臣酷吏王逵,有仁宗的亲信太监阎世良,有文采风流但未有建树的宰相宋庠,有皇亲郭承佑、国丈张尧佐等,被他弹下的大臣不下三十人,有的一弹无效,还要连弹六七次。“包弹”甚至成了当时官场的流行语,为官清廉的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不只“弹”人,还要“弹”事。比如,他建议皇帝减少皇宫内侍,建议减少官员的带薪年休假时间,建议裁撤不必要的兵员,建议严惩贩卖私盐者,反对北宋与西夏的名“岁赐”实进贡的和议等。包拯所弹之事,有的关乎国计,有的关乎民生,其建议不一定条条合理,其奏疏不一定件件有效,但全是满腔热诚,为国为民,非为私利。而当时的朝廷,非但不会追究其妄议国事,还会将包公这些人养起来,专职弹劾,骂皇帝竟然成了一种职业,这也太不合“专制封建”王朝的形象了吧?
想起来,唇枪舌剑的弹虽然不如刀起头落的铡来得痛快,但效果不见得差到哪儿去,都是“舍下一身剐,敢把贪官拉下马”。包公也因此弹出名气,京城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称“包待制”。为啥叫待制呢,待制是宋代官员的一个荣誉称号,包拯在知谏院时被授予“天章阁待制”,后来又成为“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龙图阁都是专门整理先皇文献的地方,在里边为官,“人皆荣之”,扩大后成为官员的荣誉头衔。人称包拯包侍制、包龙图皆由此而来。不过,当时百姓喜欢叫他待制,可能是因为谐音,(等)待着包拯来制你。
而且,包拯为人清廉,刚正严肃,铁面无私,不苟言笑,让人有敬畏之心。大家都感慨,“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说包拯和爷一样,没法打点到。后世百姓甚至以包拯作,期待包拯在阴间主持公道,让那些作恶者有所忌惮。宋史说,“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见到包拯笑容,就如日出西方、黄河变清。而因铁面无私,后代戏剧中,包公的面黑就出了名了。真实的包拯,面黑面白也就无关紧要了。这样的自黑境界,估计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后人印象中的包拯,多和开封府尹有关。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包青天》,片头歌第一句就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听评书看小说,也以为包拯自始至终一直就是做开封知府的。但实际上,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上,也就一年多点。断案的故事史书没有记载,只记了两件事,都很牛逼。
一是拆除别墅。当时惠民河涨水,水漫半个开封城。包拯一查,原来是一些达官贵人在河边占地建房,筑什么“水上公园”,搞得河道拥堵。包拯下令立即拆除,“以泄水势”。这可是京城,可是在众多太岁头上动土,但包拯毫不犹豫,令行禁止,水患随除。估计很多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但也没看到有什么人给包拯穿小鞋、使绊子,或是自知理亏,或是不敢招惹这位“爷”。
第二件事,是开门办公。“衙门八字朝难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古代许多衙门的真实写照。百姓告状要先通过门牌司,如果不给办事人员一些打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刁难怕是少不了的。包拯上任后,没发什么文件,也没做什么讲话,第一件事就是把门牌司撤了,想见知府可以直接进来,制度一改,工作作风自然跟着改观。
肇庆包公祠
要说断案,也有记载。不过不是在开封任上,而是在天长县知县任上,记在宋史包拯传的开头。说的是有百姓报案,自家的牛舌头被人割了。包拯让其先杀牛。宋代杀牛需要先向官府报告,私自宰杀属于犯罪。这时又有人报案,说有人私自宰牛。包拯厉色问,“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案子遂破。此案入了正史,包拯善断狱讼之名自然流传更广。
至于清廉,包拯掷砚的故事千古流传。端州盛产砚台,年年进贡,历任知府每年都要拿几十方砚台作为土特产送人。包拯在端州知府任上时,每年只按贡数要求制作不说,临走时,将百姓送的砚台都掷在山谷中。现在的肇庆(古端州)也建有包公祠,是当地一处重要古迹。更让人感怀的是他对后代的要求,“后代做官者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不得入葬家族墓地”。想来,他的孩子若是犯了事说出“我爸是包拯”,怕是被揍得很惨的。后世少有听闻姓包的贪官,怕也是与此有关。
鹿邑武平城老包殿(闫广君摄)
包拯清廉不私令人起敬,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不党。历朝历代的大臣常有党争,朝臣常因一党之私不顾天下之利,北宋当时是因范仲淹变法引起的新旧之争。包拯是守旧派大臣举荐进京的,不但在范仲淹当政时敢于弹劾其新政的弊端,还能在其失势后推荐其负责科举考试。用恩格斯纪念马克思的话来说包拯也很合适,“他一生有过无数敌人,但没有一个是私敌”。
包拯虽对官吏严苛,但对百姓忠恕,人们也并不觉得高高在上,民间虽尊其为“包青天”,但也常亲切的叫他“老包”。一些地方农村的包公祠就名为“老包殿”。
宋仁宗画像
看包拯的资料,有一幕让我印象尤深:包拯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他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虽为人平庸,但大权独揽,屡居高位,包拯直言其为“盛世垃圾,白昼魔鬼”。有一次包拯说到激动之时,一下没收住,溅了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仁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回到宫中对张贵妃发火,“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真是对可爱的君臣。百姓皆知包拯的清廉敢谏,但少有人感念仁宗的博大胸怀。包拯敢打“大老虎”,原因即在此。
包公在后世是神一样的存在,断案如神,铁面无私,铡皇亲、铡贪官、铡侄子,外铡不避官,内铡不避亲,真实的包拯虽然没有铡过一个人,但是“弹”过很多个贪官,也是有血有肉有脾性的人,弹起来挥洒自如,如入无人之地,这并不比传说逊色,尤其是溅皇帝一脸吐沫星子的那一刻。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包公的故事30字—包公的历史故事1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