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身边没有王朝马汉
历史长河中,能被绝大多数人记住的人,包拯算是一个。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们的口耳相传,并在戏剧舞台上活跃。那么,一个真实的包青天又是怎样的呢?
“不持一砚归”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脸怪胎,也没有什么兄嫂。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夫人为他生下一子。这名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由于前两子早夭,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生于官宦世家,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29岁那年,皇帝点了他的进士,同榜的还有文彦博。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可是,因离家太远,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为了不让双亲为难,包拯干脆推掉官位,在家专心侍奉二老,这一侍奉就是10年。其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在家。为此,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1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在天长任职期满后,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是时髦的雅器,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用于打点各级官员,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一块砚,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知州期满后,包拯离任,果然“不持一砚归”。“清廉正直”四个字,从此伴随包拯一生。
被称为“包弹”
这件事传到京城,皇帝大加赞赏,任命包拯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这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他也确实表现出了作为一名谏官的素养,在内政外交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许多上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因善于弹劾,时人称其“包弹”。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
其一,弹劾张尧佐。张尧佐平庸无能,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所以一升再升,权拜三司使,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遭到朝臣非议。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然而,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张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结果,君臣之间起了冲突,仁宗一意孤行,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这下可引起了公愤,招来包拯、陈旭、王举正等7位大臣的猛烈抨击,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言辞激烈之时,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气得仁宗拂袖而去。迫于众臣之势,宋仁宗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外戚不得担任“两府”的建议。皇祐三年(1051年),,给张给张尧佐去掉一些职务。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仁宗公开宣布“自今后妃之家,毋得两府任职”,对避免类似汉唐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历史悲剧重演,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二,弹劾宰相宋庠。宋庠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皇祐八年(1049年),他与名臣文彦博一同拜相。两年后,这位状元宰相不作为,引起包拯不满。包拯弹劾宋庠的理由是:“固位无耻”。平心而论,这一理由有些牵强,清代学者冯景在《包拯集校注》一书中含蓄地点明,包拯弹劾宋庠,有与自己的同榜进士文彦博结党的嫌疑,他对宋庠的指责是铲除异己的借口,宋仁宗也认为“包拯阴结文彦博”是事实。这起事件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文彦博被贬谪,包拯请求外调,出京4年。
从外官调为京官,把包拯放到御史的位子上,宋仁宗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当然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包青天”。
没有王朝与马汉
1056年,包拯被调回京城开封,掌管开封府,终于,与传说“对上号”——开封有个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然而,包拯坐镇开封府总共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而砍国舅脑袋、杀负心驸马、铡亲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等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就更是没影儿的事了。
如果非要在开封任上给他找出点“名堂”,有一件事够得上标准。开封城里有条惠民河,屡疏不通,雨季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发现是因为达官显贵们占用河道两岸,修建豪宅,在河道中堵水建公园,导致河道不通。包拯一声令下,全部清除,结果,“人患”一除,水患消解。这一举动,被京城百姓传为佳话,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包拯在开封府任上,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维护了京城的治安,名声更盛,赢得了“青天”的美名。
其实,包拯的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也不在英明断案,而是在一年之后,61岁的他被提拔为三司使,也就是之前张尧佐担任过的那个职位。包拯通过经济财政改革,为全国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的“折变”,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京城百姓莫不哀伤,宋仁宗停朝一天表示哀悼,并亲自到包家悼唁。看到他家徒四壁,衣服器用饮食仍如当年没做官时,仁宗不禁感慨落泪。
化身成清官文化符号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一规律很典型的一个,就是历代对包拯的“神化”过程,时代越往后,加在包拯身上的传说故事越多。
首先,儒学经过五代动乱时代的衰微,到了宋朝,重振儒家,“君君、臣臣”重回道德正规,因此,宋朝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这一政策的成熟则是在仁宗时代。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文彦博等一大批名臣的出现,灿若星辰。也只有在士大夫精神高度张扬的时代,才能容得下包拯。他为官27年,升迁26次,在三年一迁的惯例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官场奇迹。在此氛围下,历史便选择了包拯这样一个有节操、名气大、人缘好的官员。他死后不久,就被推向神坛,许多其他官员的一些优秀事迹也被移花接木,加在他身上。
其次,当时,宋代经济催生了瓦肆等所和话本小说,包拯恰逢其时,成了话本、公案小说创作者首选的塑造对象,杜撰和虚构的成分越来越多。宋朝灭亡后,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需要包拯这样的创作素材,不断推陈出新,一个文学的包拯越来越饱满,而一个历史的包拯越来越淡化。
再次,宋元以来民间文学催生“清官文化”,由于下层百姓的衷心企盼和官府的着力宣扬,清官成为民间渴望。包拯化身“青天”,成为“清官”文化符号之一,他本身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也不再重要。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学习时报
民间故事合集 包公断奇案
北宋嘉祐年间,在庐州府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胡子民的朴实汉子。
胡子民家中贫困,却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每日靠着上山砍柴、进城售卖来维持生计。
他为人忠厚老实,在小镇上人缘颇好,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勤劳本分的人。
这一日,阳光明媚,正是砍柴的好时候。胡子民像往常一样,扛着柴刀,哼着小曲儿上山砍柴。
他手脚麻利,不多时就砍好了一大捆柴。临近中午,他挑着柴匆匆进城,想着能赶个早市,多卖几个钱。
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胡子民寻了个显眼的位置,摆好柴担,开始叫卖。不一会儿,一位身着长衫的秀才踱步而来。
此人正是王景元,他在小镇上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饱读诗书,还拜在了大名鼎鼎的包拯包大人门下,平日里颇有些恃才傲物。
王景元瞧了瞧胡子民的柴,觉得还算不错,便与他讨价还价起来。一番商议后,以两文钱的价格成交。
胡子民满心欢喜,收了钱,扛起柴就往王景元家走去。可他太过匆忙,竟忘了柴刀还插在柴捆里。
等他回到家中,把卖柴的钱交给妻子,稍作休息,准备下午再去砍柴时,才猛地想起柴刀不见了。他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原来柴刀随着柴一起卖给王景元了。
胡子民心急如焚,柴刀可是他吃饭的家伙,没了柴刀,往后可怎么砍柴谋生呢?他顾不上休息,立刻起身,匆匆赶往王景元家。
到了王景元家门口,他礼貌地敲门,说明来意。没想到,王景元却脸色一沉,矢口否认见过柴刀,还说胡子民是想讹诈他。
胡子民一听,顿时急红了眼,他本就是个直性子,见王景元如此耍赖,忍不住破口大骂。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得不可开交。
王景元自觉丢了面子,心想:我可是包大人的得意门生,岂能被你这一介草民如此羞辱?
于是,他回到书房,写了一张便帖,让家人送到县衙,希望包大人能为他主持公道。
包大人接到帖子后,立刻升堂问案。他听完双方的陈述,心中暗自思量:这案子看似简单,却透着蹊跷。
他看在王景元是自己学生的份上,又觉得事情不大,便先打了胡子民五大板,让他先回去反省。
胡子民满心委屈,被打得皮开肉绽,却仍咽不下这口气。他越想越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又来到王景元家门口,大声叫骂,引得众人纷纷围观。
王景元见状,恼羞成怒,他整理好衣冠,再次来到县衙,向包大人哭诉胡子民的“恶行”。
包大人看着王景元,心中已有了主意。他觉得胡子民一个老实巴交的百姓,若不是真的被冤枉,断不会如此大胆,敢辱骂秀才。
于是,他把得力衙役李福叫到跟前,低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又命人将胡子民带到大堂,先将他锁在一旁,等候发落
李福领命后,来到王景元家。他见到王景元的娘子,一脸严肃地说道:“王夫人,那个村夫胡子民辱骂你家相公,已经被大人带到衙门了。之前挨了五大板,现在大人还要再打他十板子。你家相公心疼他,让我来跟你说,把柴刀还给他算了,免得再生事端。”
王夫人听后,心中疑惑,问道:“我官人为何不自己回来?”李福连忙解释道:“你家相公去见包大人,大人定会退堂招待,还得聊些学问上的事,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王夫人信以为真,便到柴房里找出柴刀,交给了李福。
李福拿着柴刀,匆匆赶回县衙,将刀呈给包大人:“大人,柴刀取回来了!”胡子民一见,激动地喊道:“大人,这就是我的柴刀,我一眼就能认出来!”
王景元见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
包大人故意板起脸,严厉地呵斥胡子民:“胡子民,你莫要怪本官打你。你若想要回柴刀,就该好言相求,王秀才还没来得及查看柴捆,怎么会知道里面有刀呢?你却出口辱骂,你可知辱骂读书人是何等罪过?本官念你初犯,从轻发落,只打了你五大板。王秀才的帖子里已经说愿意把刀还你,你却还不依不饶,现在刀虽还你,可你这行为,还得再打二十板子!”胡子民吓得连忙磕头求饶。
包大人接着说:“你若想免了这二十板子,就去王秀才面前磕头赔罪,我便饶了你。”
胡子民无奈,只好走到王景元面前,连连磕头。磕完头后,他如获大赦,赶紧跑出了大堂。
待胡子民离开后,包大人脸色缓和,语重心长地对王景元说:“景元啊,卖柴为生,何其艰辛。你怎能忍心昧下他的柴刀呢?你的良心何在?
我若偏袒你,不查明真相,还一味责罚他,那我如何对得起百姓的信任?我在众人面前说你自会还刀,让他向你叩谢,也是为了顾全你的名声。你要好生反思,莫要再犯。”
王景元听后,满脸羞愧,低着头,无言以对,灰溜溜地退下了。
包公这一巧妙的断案方式,既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成功找回了柴刀;又体现了他的宽厚仁慈,维护了王景元的颜面;还达到了教化人心的目的,让王景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等一举三得的断案佳话,很快在小镇上传开,百姓们对包大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有关包拯的传说故事
青天三铡刀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青天三铡刀又名御铡三刀,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乃御赐铡刀。
三口铡刀是中国古典名著《七侠五义》中,开封府尹包拯的最高刑具,乃公孙策设计,宋仁宗皇帝(赵祯)钦赐,御铡三刀在此即如同当今万岁亲临,三口铡刀皆可先斩后奏。
包拯陈州查赈时,皇帝赐给包拯御扎三道,即三张空白圣旨,不管是谁阻拦包拯办案皆任由包拯处置。
包拯回去后公孙策将其改为御铡三刀以震慑朝纲,随后宋仁宗应允且钦点为此名,现收藏于河南开封府及安徽合肥包公园中。
包公的六件法宝包括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这些法宝在传说中赋予了包公强大的探案能力和威慑力。
古今盆:能够显示过去和未来的景象,帮助包公破案。
阴阳镜:能够洞察人心和真相,揭示隐藏的秘密。
游仙枕:能够让使用者进入梦境,获取案件的关键线索。
龙头铡:最高级,专门铡皇亲国戚等位高权重但犯罪的人。
虎头铡:中等级,用于铡大奸大恶的官员和权贵。
狗头铡:最低级,用于铡地痞恶霸和小偷等普通罪犯。
这些法宝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赋予了包公“先斩后奏”的权力,使得他在惩恶扬善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法宝主要是民间传说和艺术加工的产物,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并没有这些具体的法宝。
包公的护卫主要包括王朝、马汉、张龙和赵虎,他们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出现在清朝小说《三侠五义》中。
这四位护卫在小说中被描述为包拯的亲信,各具特色:王朝字子昂,文武双全,胆识过人;
马汉字子义,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张龙字子虎,身材魁梧,擅长使用铁锏;赵虎排行老四,人称赵四爷。
他们在包拯办案过程中协助搜集证据、调查线索,保护证人或证物,是包拯的重要助手。
包公,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其公正无私的品性和精明决断的智慧为后世所传颂。
其断案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智慧与正义,以下为其中的几个精彩故事。
一、铡刀之案
在包公的生涯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用铡刀审案的故事。当时,有一名富商被杀,案发现场证据不足,众官员束手无策。
包公临危受命,他巧妙地利用铡刀作为审判工具,通过智谋和勇气,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
二、巧断牛案
某地有一头牛被偷,失主报案后,包公亲自前往调查。他仔细询问了目击者和当事人,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现场,最终判断出牛的去向。
他并没有直接抓人,而是用巧妙的计策,让真凶自行将牛归还失主。此举既体现了包公的智慧,也展现了他的公正无私。
三、狸猫换太子
这是一起涉及到宫廷内部的复杂案件。当时,有传言称皇后的孩子被换成了狸猫。
包公在查明真相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还要面对各种谎言和诡计。
最终,包公通过坚韧的意志和深入调查,终于查明了真相,让真凶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井中密案
一个女子的死状十分诡异,她被投入了井中。包公在接到此案后,经过仔细的勘察和推理,最终发现这是一起精心设计的案。他通过缜密的调查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将真凶绳之以法。
五、铡美案
包公在任期间,曾审理过一起涉及权贵家庭的复杂案件。某权贵之子因贪图富贵,抛弃了原配妻子,另娶新欢。
原配妻子求助于包公,包公经过深入调查,查明真相后,利用智慧和勇气,最终在公堂之上用铡刀将那贪图荣华富贵的负心人问斩。
此案不仅为原配妻子讨回了公道,也震慑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六、公正审石
某地发生了一起巨额财产失窃案,现场只留下了一块奇异的石头。包公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这块石头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巧妙地利用石头作为线索,逐步揭开了案件的真相。最终,他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恢复了失主的财产。此案体现了包公的智慧和公正无私的品质。
七、真假银匠案
某地出现了两个长相相似的银匠,其中一人涉嫌制造假银两的犯罪行为。
包公凭借其高超的智慧和独特的观察力,识破了两人之间的差别,找出了真正的罪犯。此案展现了包公明察秋毫、秉公执法的精神。
这些故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智慧、公正无私的品质以及他为人民除害的精神。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包公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民的忠诚。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为官者应以民为本,公正无私地为人民服务。
秦腔《包公三下阴》(选段)
包相(上唱夹板)有包家带王朝去把阴下,(慢板):世人都怀十月整,我学生怀了整三春。
我母言说只见怀着不见生,生下不见人模样,好像妖魔古怪精,我的父言说撇了吧,我的母言说抓不成。
于房讨来陈谷草,他将我包家拿草包,三道要儿捆的紧,那一道不紧拿足蹬。无处丢了无处撇,撇到城南垢麻坑,狼作伴来虎喂奶,乌鸦展翅搭凉棚。
头一声哭的惊天地,第二声哭的惊万民,第三声哭的太高了,惊动亲嫂娘绣房。要舍个月的亲闺女,抓养三岁我学生。
前门里舍出亲闺女,后门里转来一道人。把我的生年八字算一遍,只念书来莫务农。
嫂娘送我南学把书念,头一天念会百家姓,第二天念会千字文。南学考住王先生,宋王爷开了选,嫂娘亲自打发去求官。
众娘娘嫌我容貌丑,施我三尺红绫遮面容。龙虎榜上没提名,他封我龙头笔管大学生。
马娘娘嫌我容貌丑,宋王殿下拿本参。宋王爷爷准了本,一笔勾我龙头笔管大学生。
包家我从大街过,遇见恩施王彦龄。王彦龄将我请他府,一在他府读五经。宋王二次开了选,一品首相在朝班。
包拯为啥被称为文曲星?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为北斗第四星。文曲星主文运,武曲星主武运,二者相互对应。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中国民间传说出现过的文曲星包括: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等……
文曲星属癸水,主科甲功名,与文昌同属为福星,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
️包拯简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民间称其为“包青天”或“包公”。
他在任开封府尹期间,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
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图文信息来源网络
【包拯的故事有哪些 包拯的经典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