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故事集——掷砚
广东端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四季如春。清清的西江从州内穿过船只来往如梭,交通十分方便。人们都说端州是个好地方。这年,包公从天长县调到了端州。早先,包公也听说过端州不错,可是来到这里一看,竟是田园荒芜, 民不聊生。老百姓衣着破烂,面黄肌瘦,每天靠甘薯也难填饱肚子。更叫人吃惊的是:在田里干活的年轻的男人很少,大都是些妇女和老人。 这情景,真叫人纳闷。一打听,原来是端州的宝贝端砚,把老百 姓给害苦 了。
端州的端溪,出产一种细腻的石头,可制作成上等的砚台。我国的文房四宝端砚便是其中之一。皇帝规定端州每年都得给朝廷进贡端砚,叫做“贡砚”。端州的大小官员,为了巴结上司,讨好皇帝和大臣,都尽力搜刮端砚,使“贡砚”的数目不断增大。这样-来,端州的老百姓可就遭了殃。
因为制作端砚,首先要去采石头;采石头要钻黑乎乎的岩洞,洞里到处都是没腰深的水,而且不是每块石头都能用。石工们成天挖呀挖呀,好不容易才能采到-块,真是比淘金还难啊?石头采回来了,还得花大工夫去制作。可是那些贪官污吏为了升官发财,哪管老百姓的死活?他们今天要砚捐,明天要砚税。强壮劳动力都被赶去采石头、制砚台,端砚成了端州老百姓的灾难?老百姓实在经不起敲诈,只好躲的躲,跑的跑。端州的“砚灾”年比一年重。有一首民谣唱道:“端溪石头多,百姓苦最多,自从贡端砚,百姓砸了锅。”
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包公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首先给州衙上下的官吏下了一道死命令:从今以后,除了按规定给朝廷贡-点端砚,任何人都不得额外派砚;否则,就按国法治罪。接着,便命令书吏起草告示,通告各级官吏和全州老百姓。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人们纷纷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到了第二年秋天,庄稼就有了好收成。端州开始变了样,端州的老百姓谁不说包公好呢?只有那些贪官污吏痛恨包公,可是又拿他没有办法。
时光流逝。包公的任期已满,要离开端州了。启程那天,老百姓纷纷赶来为句公送行。西江码头上,送行的人黑压压的一大片。包公穿的还是来端州的那身袍褂,身边还是那一担简单的行装。官吏们送的礼,他分毫没收。
前来送行的官员中有个叫宋林的,是个税官。他贪赃枉法,受过包公的处罚,因此一直耿耿于怀。
这天,他特地准备了一方上等端砚,打算送公“清官”的声誉。包公上船以后,宋林怀深施了一礼,说:
“包大人,你在端州深得民心,下官受益匪浅。如今,我想送点薄礼,以表我感激的心意”说罢,亲自将那方上等端砚恭恭敬敬地呈献在包公面前。
包公没料到这家伙死皮赖脸地来这一手,心想,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他用鄙夷的目光将端砚看了一眼,严肃地说:“宋林,你知道吗?做官要清,不可丢失民心,这是我多年信奉的原则。你休想让我收了你的砚,丢了端州百姓的心。这端砚是端州父老的,还是将它还给端州吧!说完就接过端砚,用力朝江中一掷!滔滔东流的西江,立即激起了一团浪花,惊得宋林目瞪口呆。在场的人,无不赞叹包公的清廉无私。
为了纪念包公后来,.端州人民就在包公掷砚的江岸边,修建起二个亭子,取名叫“掷砚亭。
还原历史上刚直不阿的包拯,还看93版《包青天》丨日签
1062年7月3日,北宋名臣包拯逝世,终年64岁。包拯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深受百姓爱戴。
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包拯疏浚惠民河。当时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包拯下令将所有权贵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使河水得以畅通。权贵纷纷与包拯相争,包拯通过实地测量上朝劾奏,要求严惩权贵。
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其“黑面形象”成为他的标志特征之一。包拯曾在多地履职,他刚直不阿的态度贯穿始终,受到欧阳修等诸多文人称赞。包拯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早在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随着小说《三侠五义》的流行,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正是由于老百姓对“青天”的渴望,在民间文艺的流变中,包公逐步被神化,甚至可以掌管阴阳善恶,所谓“日审阳、夜断阴”,故戏曲、影视中的包公形象,额头上必有月牙。
我们熟知的演员周杰、邓超、陆毅都曾扮演过包青天,但公认最为经典的形象是金超群版包青天。金超群把包青天刚正的一面诠释得很到位,《包青天》堪称一部剧情曲折的经典“反贪剧”。1993年,该剧在亚洲地区掀起了“包青天热潮”,其中“铡美案”、“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等剧集深受观众喜爱。
【包拯的故事简短 包拯的故事简短20字 所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