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陈思诚

更新:05-24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笛安,青年作家,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2003年,她在《收获》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自此走上写作之路。最新小说《景恒街》获2018年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作者:《环球人物》记者 陈娟

4年前的某个夜晚,笛安开车跑到北京的机场高速上——她对高速公路一直有一种情结,因为在高速上行驶,很容易忘了自己身在何方,让人心安。深夜的高速,路上空荡荡的,车里的电台开着,一首歌接一首歌地放着。突然,她很喜欢的一个歌手的声音响起,“敬这无言以对的时刻,打烊了,该走了……”歌词击中了正在开车的笛安,“那应该是一个爱情里的场景,两个算是经历过一些世事的人,无言以对。那一刻,我想写一个发生在当下的爱情故事”。

后来,笛安把这个场景写进了自己的新书《景恒街》中:男女主角都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北漂”,初相识互生好感。一次朋友聚餐后,两人驱车到了机场高速,相对无言……

笛安喜欢生活在城市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霓虹让我有存在感”。她30多年的人生也是在城市间流转——太原、巴黎、北京,最后在钢筋水泥之上书写故事。从处女作《姐姐的丛林》到她赖以成名的“龙城三部曲”,讲述的都是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其实我想写的就是城市精神,或者说是城市里人的情感诉求。”笛安说。

算起来,笛安已经在北京生活了9年,《景恒街》是她第一次写一个“此刻的北京”——此前,她小说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龙城,一个以故乡太原为原型的西部工业城市。“这一次我只是想写我熟悉的,以外人的身份来到这个城市并度过了一段重要岁月的一些人。”笛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你可以认为你属于它,但这个城市不属于任何人”。

当下北京盖茨比的故事

在确定书写“北京爱情故事”后,笛安有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不知从何下笔。2015年底,她读到一篇与资本寒冬相关的新闻特稿——《入侵的消息已经被证实》,里面讲述资本寒冬严酷袭来,几个怀抱狂野梦想的年轻人深陷其中,在危险边缘行走的故事。有一个创始人,历经5个月的折磨,终于在国庆节前夜等来投资。他开心地带着妻子回老家过节,回北京的第二天,妻子消失,留下一封离婚协议。

后来,笛安找朋友牵线搭桥,结识了特稿作者。经过几番线上讨论,她告诉对方自己 “要讲一个当下北京盖茨比的故事,一个梦幻泡影的故事”。这就是《景恒街》故事的雏形——“爱情”与“成功”的幻灭,背景是资本和创业。

△《景恒街》获得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景恒街是北京东三环CBD楼群中真实存在的一条街。男主角关景恒的名字也取自于此,女主角的名字则与西单附近的一条胡同相关,取名朱灵境。关景恒是过了气的选秀歌手,从小镇出走到北京,之后抓住创业的风口,策划了一款追星APP“粉蝶”。他在融资的过程中,遇见了风险投资经理朱灵境,两人恋爱、结婚。随着“粉蝶”的诞生、火爆到衰落,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景恒街》里的人物,都是茕茕孑立的都市人。在笛安的笔下,这些人的命运自由地延伸着,他们创业、投资、恋爱、出轨、背叛,“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每个人都焦虑而孤独,千疮百孔”。朱灵境的上司“钢铁侠”,和妻子的婚姻名存实亡,爱着自己的同事,同时又和朱灵境纠缠不清;关景恒在“粉蝶”火爆之时,设下圈套将好友合伙人踢出局。

作为一个写作者,笛安内心真正关心,或者说想写的是欲望。“人的欲望有贪婪、不合理的地方,亦有合理的。我更多时候是将人物的欲望呈现出来,并去寻找、挖掘欲望背后的故事。”

2018年12月12日,人民文学奖颁奖礼。笛安涂着大红唇,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手中接过长篇小说奖获奖证书,获奖作品正是《景恒街》,颁奖词是:“不动声间可见时代运行轨迹、社会转型风貌与情感结构变迁。”

台上的笛安笑得有些腼腆——这是“80后”作家首次问鼎长篇小说奖。“得到通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百度了一下这个奖项。然后在历任的获奖名单里,我看到了很多课本中的名字,那一瞬间我有点紧张。”笛安后来回忆说,她所说的那串名字,有麦家、毕飞宇、刘震云,都是和她父母同辈的作家。

靠“龙城三部曲”登上作家富豪榜

笛安的父母李锐和蒋韵,也都是作家。在笛安的记忆中,他们相处的日常是这样的:用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吵架,在菜市场吟诵和新鲜蔬果相关的诗词歌赋……但作家父母并没有在写作上给予笛安更多的指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觉得“女儿可能没什么写作的天分”。少年时期,笛安觉得唯一对写作有帮助的,大概是家里成堆的书,她可以随手拿来读。

△笛安带着新书和全国各地读者分享创作经历和书中故事。

十二三岁时,笛安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一下子被文字所吸引,“故事不一定能看懂,但就是觉得文字好听”。后来,她又读鲁迅、老舍,读《红楼梦》,读各种大部头著作,在文学世界里行走和畅想,“执著地追逐着文字的描述在人的头脑里造成的绝美想象,因为在童年里从没有见过扑面而来的繁华跟绚烂”。但她从未动过写作的念头。

2002年,笛安到法国留学。头几年住在一个小城里,漂亮、安逸。窗外是一条独自蔓延的公路,有时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带起瑟瑟的风,“有一种萧条的感觉”。学习之余,她也帮房东带孩子,但更多的时候是独在异乡的孤独。

有一天,听着房间里坏掉的老壁炉漏雨的滴答声,笛安打开灯和电脑,想和自己说说话,但又不知如何说起。“那就编个故事,自己讲给自己听吧,在虚假的故事里,放进去我真正的人生。 ”

写作成为她抵抗孤独生活的工具,于是便有了《姐姐的丛林》:姐姐北琪性格温和、相貌平平,妹妹安琪才华和美貌兼而有之。妈妈的妹妹绢姨风情万种、离经叛道,闯入她们平静的家庭,之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纠葛。故事里,姐姐总是充满热情地投入生活,却永远被生活打败。

2003年,这篇小说发表于《收获》中长篇专号的头条,“我那时候有些害怕地问自己,如果这就是我人生最美好的瞬间了,那往下的日子,我该怎么办?”她有些惶恐,但也打算继续试一试,毕竟“《收获》愿意用我的稿子,也许这证明了,我可以接着写。”那一年,笛安20岁。

第二年,笛安完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天堂》。她首次将故事发生地放置在龙城,那个“闭塞、冷漠,没有艺术、没有生机”的工业城市。她从宋天杨、江东、周雷等人的视角来描述他们的生活。小说的女主角宋天杨是医院的护士,面对着一群患白血病的孩子。现实中,笛安的外公是医生,她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X光片放到光板上的情景和医疗器械的轰鸣声,这些童年的专属记忆都被她写进了小说中。

起初《告别天堂》卖得并不好,直到几年后《西决》火爆时,才跟着卖起来。也是因为《西决》,笛安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小说《西决》讲述的是龙城里郑氏一家三个堂兄妹在家族漩涡中挣扎成长的故事,2009年首印就印了20万册,两周后即加印。当时笛安已是郭敬明旗下最世文化的签约作家,连公司楼下报刊亭大爷也进了三五本来卖。“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郭敬明对她说,“你从此不一样了”。

“这本书让我有信心在几年内靠版税养活自己。”之后,笛安决定回国,做一位专职作家。于是便有了《东霓》和《南音》,这三本书被称为“龙城三部曲”,卖出了上百万册,也把笛安推上了作家富豪榜。

不再无所畏惧

“以严肃文学之姿,进入到青春文学市场。”当时的媒体是这样介绍笛安的。彼时青春文学正热——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被称为“青春文学的三驾马车”。但同为“80后”,笛安写的既不是残酷青春和另类生活,也不是反叛教育体制的话题性小说,而是传统的家族。

因为“龙城三部曲”,笛安也慢慢地进入正统文学界的视野——2012年,“龙城三部曲”完结那一年,她被请去中国作协大楼10层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在她之前,很少有青春文学作家在中国作协召开这样的研讨会。

那个夏日的午后,29岁的笛安成为讨论的对象。“笛安有一个特殊的资源和使命、责任,肩负了我们这儿可能没干好、中断的,新文学以来的精英文学传统怎么跟‘80后’的写作结合的问题。”学者邵燕君在会上说。之后好几年的时间里,在媒体报道和文学批评中,笛安都被频繁称作“连接青春文学和严肃文学的桥梁”。

关于“桥梁”的评价,笛安说:“我从来没有试过给自己定位,我只知道,我的每一篇小说都必须要竭尽全力地让自己满意。我并不认为青春文学和严肃文学是简单的对立关系,《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青春文学,但是没有人说它不严肃。”她觉得在自己的作品里,“青春只是背景,写的都是城市里的情感和乡愁”。

笛安现在很少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有一次,“龙城三部曲”做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在台上朗读《东霓》的片段,“当时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觉得很尴尬,一个劲儿在心里问自己:那是我写的吗?” 2010年《东霓》出版时,笛安曾说“(东霓)这个角色最原始,个性最像我自己”。东霓是个30岁的女人,因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缺乏安全感,表面尖酸刻薄但内心脆弱,会飞蛾扑火一般,“跌得头破血流也愿意”。

少女时代的笛安,长得漂亮,有股酷酷的劲儿。但在长辈的眼中,她却是“一个精神不太稳定的少女”,朋友甚至称她“有神经病”。“或许因为年轻,我觉得自己配得上自己得到的一切。有一种骄傲,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笛安是狮子座,“她有一种狮子座的淡定和无畏”,张悦然这么评价她。笛安自己最欣赏的女性则是《飘》中的郝思嘉,“内心有非常深的悲凉,但是活得特别无所畏惧”。

△笛安出生在文学之家,从小接受文学熏陶。图为父亲李锐(左)和她一起去拜访作家史铁生(中)。

几年前,她参加一个文学会议,一桌子男人都在谈论卡夫卡,她觉得气氛有点诡异,“这桌上就没有一个不喜欢卡夫卡的人吗?”她问,“我真没有那么喜欢卡夫卡”。在座一位男性评论家的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你要说你不喜欢卡夫卡,我还觉得有点意思,要是一个那种写畅销书的,我就不说这话了。”她一听差点急了,“我跟他说,我就是写畅销书的呀!我觉得挺骄傲的,谁不希望有读者!”

近几年,笛安变了。变化以女儿的出生为分界线,这件被她自评为过去4年——从上一本书《南方有令秧》到《景恒街》——中最重要的事情,让她“自然而然变成一个相对更平静的人”。

伴随着青春文学热潮渐渐退去,“80后”那批书写青春的人,有的停笔,有的还在继续。笛安依然保持着写作的热情,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非常笃定。

比如,她想要做一个好母亲,陪伴女儿成长。比如,她的终极梦想是“写一本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小说”,“我希望用一生去接近它”,她说。那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作家一直在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笔筒落地,滚到柜子底下,他去搬柜子,用力过大,血管破裂,再也没有醒来。

《北京爱情故事》:靠分手费挣20万的石小猛,他的狠诛了沈冰的心

石小猛是剧中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村人,所以毕业以后不得不选择在北京一家小公司打拼,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挣了钱可以给女友沈冰一个体面的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拼死拼活地工作,虽然遭受了很多歧视和算计,但仍不改热爱生活的本色,没想到石小猛最后还是被现实改变的面目全非,还失去了最爱的沈冰。

石小猛和沈冰从小就是青梅竹马,石小猛很珍惜一直陪在自己的沈冰,才会这么努力地想在大城市给两人安一个家。而沈冰也是那种难得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女人,她所求不多,只要两个人幸福快乐地在一起就够了。

可是在北京生活下去太难了,就靠着石小猛每个月3000的工资根本存活不下去,再加上还要交房租,还要吃饭出行,满打满算下来,一个月的工资早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敢奢望在北京能有一席之地。

可即便石小猛这么省吃俭用,还是用自己领到的奖金给沈冰买了一个戒指,他还信誓旦旦地对沈冰说:等我有了钱,我给你换一个更大的戒指。

后来他终于省吃俭用攒下来三万块钱,在北京买了一套38平米的房子,即便这么小,石小猛也非常高兴,晚上拉着沈冰在房间里畅想他们以后的美好生活:要在这里给沈冰放个摇椅,然后两个人坐在上面慢慢变老。

可惜这美好的一切都被石小猛的富二代死党程锋破坏了。

程锋因为去车站接了沈冰一次,便被沈冰清纯干净的气质吸引,然后便死心塌地地喜欢上了沈冰,程锋的横刀夺爱,逼迫他们三人的命运轨迹发生了扭转,也逼迫石小猛不得不直面来自现实的压力。

程锋为了得到沈冰还不惜给石小猛下跪,表明自己愿意放弃一切,石小猛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震惊不已,可他还是断然拒绝了程锋的请求。

但他还是低估了资本的力量,他公司的老板为了讨好程锋,于是故意克扣了他的奖金,导致他交了定金的房子没法交首付,而且定金也不能退,三万元的血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而且还让他如数归还之前公司发给他的奖金,石小猛面对这一切真的是苦不堪言。

于是他感受到金钱给他带来的冲击以后,开始对自己和沈冰的爱产生了怀疑,再加上程锋对沈冰的爱,让他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勇气,再加上程锋他爹都出面让石小猛离开,还开出了一个诱惑人心的条件:只要放弃沈冰,就可以得到大德集团的聘任书、20万元以及经理的职位,如果不想在现在的公司发展,还可以去大德集团深造。

面对着这天大的诱惑,石小猛一下子就懵了,这意味着只要放弃沈冰就可以拥有梦寐以求的一切,在此之前,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有拥有20万的机会,再加上程锋父亲“爱情和面包”的洗脑,石小猛做了一个自己都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屈服于现实,选择面包,把沈冰让给程锋,换取自己的美好前程。

决定分手的那天,石小猛做了很久的心里挣扎,最终还是在电话里对着沈冰说:我们分手吧!

沈冰让他别闹,他却义正言辞地说:沈冰,我真的要跟你分手,我是真的不爱你。好像怕自己后悔一样,石小猛大声重复了很多次“不爱你”。

晚上回到两人那个38平米的小房子里,石小猛一个人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他一边哭一边回想着两个人过往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们曾经在这个房子里憧憬过以后的美好生活,想起自己的兄弟的女友因为钱离开了他,又想起有人在自己的耳边说: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就是要懂得放弃,懂得取舍。

而沈冰一个人坐在天台上泪流满面,她根本想不到这场分手是石小猛蓄谋已久的,也不会想到石小猛竟然把他们的爱情作为换取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就像石小猛曾经说的那样:

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永远拿穷人取笑的富人,一种是永远嫉妒富人的穷人。这世界太黑暗了,到处都是算计、陷阱、谋财害命,最后吃亏的永远是我们这种老实人。

以前看剧的时候,我们看不起石小猛,总觉得他现实堕落,可真正面临抉择的时候,或许人人都有可能是石小猛,只有遭受过命运暴击的人才会明白拒绝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诱惑是多么的艰难。

也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两个人不能一起努力奋斗,共同在北京扎根,这样的生活石小猛不是没憧憬过,以前的他想法很简单,觉得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就能在北京立足,可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他才明白这个世界的法则根本不是努力就能决定一切,因为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

无力与命运抗争的石小猛从此以后便不再把努力当成自己的信仰,也不再甘愿走那条最苦最难的道路,他学会了走捷径,学会了借用可以借用的一切来一飞冲天,包括爱情,必要的时候那也是他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

石小猛错了吗,好像没错,因为石小猛是被现实所逼,而且对他这种一无所有的男人来说,爱情并不能救他于水火,他需要的是用一场成功来颠覆人生。

石小猛没错吗,好像又错了,因为他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当初那个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的少年终究还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沈冰曾经对石小猛说:击败你的不是你的出身,一切都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了,没想到这番话触及到了石小猛心中最隐痛的部分。

他无比认真地对沈冰说:我想要的太多了,你什么都不想要,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你连梦都可以没有,因为你是女人,你可以活得很轻松,你只要嫁一个男人,你就什么都有了,但是男人不行啊,我是男人,男人就必须得成功,他要不成功的话,他就没钱,没房子,没车,只会被人看不起,最后被你们这些女人无情的抛弃。

还记得看《致青春》的时候,陈孝正也是为了前途抛弃了郑薇,他说的一段话让很多人意难平,他对郑薇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

郑薇听完以后,悲伤地对陈孝正说:所以我就是那一厘米的误差对吗?

沈冰对石小猛来说何尝不是那一厘米的误差呢?在人生的关键道路上,一厘米的误差就足以让自己的整座人生大楼彻底崩塌。

尤其是对石小猛这种已经输不起的男人来说,当年高考因为差七分就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最后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这件事也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如今命运又给了自己一次翻盘的机会,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人生再次出现失误。

石小猛就是这样一个心里严重失衡的人,因为穷怕了的缘故,所以他才会无比偏执地认为认为没有钱沈冰就会离开自己,就算现在不离开,以后也会离开。

可当他真正拥有了自己想要的豪宅豪车,又因为精神空虚想要重拾爱情,可惜那个时候沈冰已经不爱她了。所以年少的时候真的不能遇到太惊艳的人,容易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放弃爱情,等到心爱的人已经走远了,此后余生都只能在怀念中度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致歉!文章分析以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为准,原创不易,禁止搬运,侵权必究,谢谢支持!

那些平凡与不平凡的北京爱情故事(内含福利)

星月轮转,七夕已至。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情人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为读者带来了几段爱情故事。他们之中有“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一见钟情,也有“等到风景都看透”的细水长流;有“一直走到了最后都挽着你的手”的皆大欢喜,也有“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的情深缘浅。

虽然各位今天可能已经被广撒狗粮了,但单身的小伙伴可以积累一下恋爱经验,有对象的不妨取取“相处”经,希望下一个情人节,TO君能收到你的爱情故事。

李夏

80后 音乐人、乐队咖

2011年的春末夏初(因为我是立夏那天生的,所以我父亲给我取名叫李夏)——那是我30岁生日后的第二天,在地坛音乐节,我第一次遇到了我的爱人。

那天我状态不是很好,没精打采上了台。突然,我看到台下观众里有位外国姑娘,她很漂亮,周身像笼罩着一层光芒。我精神为之一振。

下了台,我就在观众席中找她。当我看到她的时候,我发现她也在看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她说,那是因为当时我戴了个帽子,特别像她最喜欢的电影《夺宝奇兵》里的男主角,也像她小时候在家中花园玩泥巴时看到篱笆外走过的长发男人,她觉得那男人很帅。但很快我遇到一个朋友,没来得及跟她搭讪,她就消失了。

在此一别,后来,我却找了她整整一年零两个月。

后来的合照

——那天后的第二天,我就又去地坛音乐节找她,下了很大的雨。她当然没有出现。为了纪念这一天,我写了首歌放在我第一张专辑《立東》里,歌名就叫《雨天》。第三天起床,我就开始唉声叹气,然后上豆瓣地坛音乐节论坛,却惊喜收获了一张她的照片,是一个摄影师拍的。他却说并不认识她。后来我继续找她时他还帮我转发过微博。

那张意外收获的照片

有了照片,我碰到外国人就问:“你认识这个女孩吗?”每周末,我还会去鼓楼附近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逛一遍,想碰碰运气。我还曾去过离北京三百多公里的张北音乐节找她,但依旧一无所获。

我想我不能这样盲目去找。于是开始技术升级,把她的照片打印出来,做成了一张寻人启事海报,还用英文在她照片下面写了:“你在哪里,我在找你”,又留了我电话和邮箱。去北京所有留学生较多的学校贴了个遍——北大,清华,北外,二外,人大,北师大……贴的时候跟做贼一样,得看四下没人才敢贴,教学楼门口,电线杆,公告栏都贴了。

那是夏天,天气很热,我开着我的破捷达,找啊找啊,但总是没有消息。后来我才知道,在那次地坛音乐节后十几天,她就离开了北京,去上海实习,然后回了伦敦继续学业。当时她根本不在北京。中间还曾有热心人给我发短信,说她叫Chloe,在国贸教英语,我去国贸又找了个遍。无果。我还曾去facebook大海捞针似的找叫Chole的金发姑娘,还是无果。

就这样,我找了一年多。后期我也觉得是不是就不可能找到了。所有朋友都在说:“你没病吧?别找了,看看你身边那么多好姑娘。”但找她已经成了我生活里的惯性……再后来,一次演出,我认识了一个外国姑娘,有一天,她打开我豆邮时,看到了我要找的姑娘的照片,碰巧她室友端了杯咖啡从她身后路过,说:“咦?这不是我同学吗?她现在在伦敦,她的照片怎么会在这里?”

到此,我才算真正找到了她。我在社交软件上加了她,她却没有回应。直到一个多星期后,我又收到一条朋友短信,说在鼓楼东大街碰到了她。她又来北京实习了。无法描述当时我心里的狂喜。

很快,我就在鼓楼一条胡同口偶遇到了她本人。我问她要了电话,我们约定第三天见面。见面当天又是一场特大暴雨,但她还是如约来了。我们约在了雍和宫,又去了一家火锅店,店里的服务员都在交头接耳“这女的真漂亮啊”,更让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我发现我们很聊得来,我说什么她都笑,最后,她还抢着说:我请客。

后来我们就在一起了。但她得回英国继续学业,分别时我俩都哭红了眼,那一年是她大四,分别的每一天我们每天都视频通话,差不多四个月见一次,她来北京两次,我去了伦敦一次。期间我们都觉得我们应该结婚,但她那年才22岁,比我小十岁。可她说为了让我觉得舒服放心,她也想跟我结婚。

再后来,她来了北京。那时候我还很穷,她把她从小到大攒的零用钱都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上。她也给我带来了好运气,那年我参加了中国好歌曲,演出费有了上涨,一年后,我们就结婚了。再后来,我们就有了个可爱的混血儿子。一直是我设想中的幸福、美满。

这中间还有一些很微妙的插曲,关于数字629。我6月29日在facebook找到了她,那是我最好的朋友z去世一年后的生日,冥冥之中,因为数字,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了连结。两年后的6月29日,我和她结了婚——这真的是个巧合,我们似乎是被命运又推到了这一天。后来我换车,车牌号里居然也有629。

当年的地坛音乐节海报

安安贝拉

80后 美食摄影师

我和我的老公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恋爱也是因书结缘,我一直在国家级出版社做图书策划编辑,刚进入出版社的时候最缺的就是作者资源,而他大学的时候就自己开始独立做图书出版了。

突然有一天我就收到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是北大xx图书工作室寻求选题合作,那时我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又第一次进入出版社,资质甚浅,见到这种带着北大背景光环的作者,就像狼见到了肉一样,果断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就这样开始认识了!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我的办公室,他来单位找我,美其名曰约编辑吃个饭。

虽然之前已经在网络和手机上都聊过一段时间了,也有了明确想交往的意愿,但是见面的时候还是特别正式的跟我握了握手,来了一个让我当场笑喷的自我介绍:你好,我叫康有为,健康又有作为!

一晃相识15年了,他的这份幽默感也陪伴了我15年,让我的眼角纹因为大笑而日渐增多。

要说最浪漫的回忆还是我们的婚礼当天,那时候他刚刚写完了一本职场类小说,本来是想让出版社提前印出图书,在婚礼当天送给我当做礼物,跟出版社沟通后发现实在赶不及只好作罢。

结果这个事儿提前被我知道了,于是凭借自己的编辑工作之便,悄悄联系到了这本小说的责编,我想偷偷做一本快印的样书,拿到婚礼上反给他一个惊喜。当我在婚礼现场突然拿出这本书的时候,我老公确实非常意外。

他给我的浪漫惊喜是从伴郎的汽车后备箱拿出了一把吉他,坐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始要为我献歌一曲。因为我们那时候是户外花园婚礼,台下坐着200来位父老乡亲,他虽然会弹吉他,但是是出了名的五音不全,当时那个举动我就觉得勇气可嘉!

老公拿着话筒清清嗓子对着台下说:“我给我的爱人写了一首歌叫《小安》,这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当时台下哇的一片赞叹,紧接着老公说:“可惜啊,被一个叫黄品源的家伙给抢先改成《小薇》了。”台下顿时乐成了一片。接着就是魔性的走调: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安……

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调儿跑得多远,我们的心有多甜!

现在我们从二人世界已经变成了四口之家,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平时除了喜欢带着孩子们出去吃吃喝喝,还经常一家人一起去北京各大商场的娃娃机抓娃娃,不知道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童心,总之,家里的毛绒玩具堆积如山,我们的技术也快秒杀抖音那些大咖了。

平时我们最喜欢就是带娃去逛胡同,五道营和南锣鼓巷、交道口都离我们家不远,再有就是周边不错的民宿也会约着好友一起小住几天。

每年的结婚纪念日我们两个人都会单独去吃一顿大餐,约定俗成不带电灯泡。但是七夕这个节日,肯定要带着两个小灯泡,去吃一顿好吃的,作为一名美食和摄影博主,必须选择一个味道好颜值高的餐厅,满足一下我吃和拍摄的双重愿望。

最后祝愿所有有情人七夕快乐,终成眷属。

大含

90后 影视行业

我与老杨同属影视行业,我是影视策划,老杨是摄影出身的导演。2015年,老杨为我们共同的朋友拍摄婚礼短片,我刚好也在现场,就是那回,我被老杨的一句话“勾引”了。

他对一对新人吧啦吧啦说了不少话,其中有一句,我记住了:“其实这些外在因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两个人!”当时就是感觉吧,哎呀,这个摄影师还挺纯粹的,很干净,跟我自己对爱情的想象接近,但这也只是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我并没有往别的地方想太多。

后来我跟他真正接触,是在2016年6月,历时一个月后,我与老杨确定了恋爱关系。

说起来,一切源于一部电影——《魔兽》……具体发生了啥,不回顾啦。

许久以后,我跟老杨说:“其实,我刚从《魔兽》厅里走出来,就收到了你的邀请。“ 老杨一脸懵:“那你为啥还看?!!”……是的,这就是老杨!钢铁直男!浪漫属性为零!他不喜欢一切节日、纪念日,忙起来时,连个周末都没有。真正相处起来,话也不多,恋爱中那种泛着粉红色泡泡的瞬间都消失了。

再后来,在历经了共同旅行,去中戏做同学进修编剧,以及我脚踝做韧带手术后,临近2018年春节,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我们分手了。那一段我们双方都不太好受吧。

直到八个月后,当我想着生活可以继续向前走的时候,老杨这家伙又出现了。2018年年底,我们正式复合……

后来许多朋友问,为什么复合?我也说不清楚,可能就是因为心动的那种感觉,它还在吧。

2019年7月7日,我们结婚了。其实婚前婚后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我们不再试图改变彼此,更多的是接受彼此的不同,也更尊重各自的节奏,在不同中找到了更多的相同之处和平衡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家”是固定的场所,一切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家中,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外出,全都靠缘分!而安家必备的是全套投影设备和厨具。

在紧张的转型路上,老杨仍然愿意花时间拓展厨艺,在酱牛肉的基础上发展了水煮肉片、香菇炖鸡、重庆小面、烤大腰子……愿意花时间跟我讨论专业、陪我修改报告、听我絮絮叨叨……这时,我就会觉得,对了,对了,都对了。

我们还养了一条狗子,可爱的小柴柴姑娘,叫大花。这么土憨憨的名字,自然是老杨起的。

平时,不忙的时候,我们三口之家会开车到处转转。我跟老杨都喜欢吃吃喝喝,近期吃的就挺多的:常营三兄弟(总店)的涮肉、烤腰子。还有分别在交道口、安定门都有的叫揽月斋的馆子,以及望京的豆腐村,还有遍地开花的四川火锅啊,亮马桥的普拉那啤酒坊………数不胜数。下周!我们准备安排上望京的杨平牛肠汤!

伞伞

90后 市场推广

嫁给了13岁时喜欢的人,我也来讲讲我的爱情故事。

他是我初中时候偷偷喜欢的男孩子,瘦瘦高高,爱打篮球,有干净的下颌线条,写得一手好字,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每次他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要假装不经意回头,只为了能多看他一眼。

少年限量版的甜蜜初恋,只要对视到心里的蝴蝶就会翩翩起舞,一生只有一次。

那时候我们都很爱《哈利·波特》,我也经常以此为话题跟他讨论,拉近距离。后来电影版在小城上映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看。

网购还没有兴起的2010年,买不到周边产品的我,只能眼馋地看着影院门口张贴的几张大大的海报。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偷偷去电影院,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了一张海报送给我。

想到平时正经又胆小的好学生竟然有胆量去偷影院的海报就觉得好笑,之后好几年他都不敢经过那间影院,现在那张海报还贴在老家的房间。

优秀的他让我仰望了十几年,一直以来,是他的背影逼我步步向前。

日升日落,头发长了又短。考上了还不错的学校,跟随他的脚步出国留学,异地四年,从女孩变成女人……泥泞道路,我们一起走过。

北京-保定;苏州-上海;柏林-伦敦……双城故事一直都在上演。我们在世界各个角落约会、相聚。从各自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在异国饭店,痴心说笑,慢慢吃喝。在阿姆斯特丹城中心的河边散步,对视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心里那只小蝴蝶,依然在怦然心动间翩翩起舞。在无边的寂寞和生活的痛苦中翻滚的时候,那只小蝴蝶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光。

在哈利40岁这一年,我们结婚了。从教室的这端走到另一端,我们走了13年。虽然没有结束异地,但是离我们想要的生活又近了一步。现在我们的双城故事是北京-汉堡。

爱情是植物,它会开出让你惊艳的花朵,在花香中给你最旖旎的美梦,却也离不开滋养和照顾,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月亮暂时晦暗的时候,闪烁的星星会等他回来,因为我们,注定要一起发光。

边缘

90后 时尚行业

我和我老公是相亲认识的,我们都是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然后约定了一个日子就去领证了。

领证当天一切都很平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

跟他在一起之前,我对于男女关系并不抱多大希望,感觉似乎遇不到那个让自己各方面都满意的他人了,直到他的出现,改变了了我心中这种想法,也打破了我与自己独处的平衡。

我们在一起没有吃过苦,不是说不会在一起经历某些事情,而是不会自找苦吃。什么因为家人不同意就不能在一起、天各一方的异地恋、看不惯彼此然后各种失望等这种类似戏码我们从来没有过。这些问题,我们在相亲时就已确认好,两个人都在北京、都有时间恋爱,家里都同意恋爱、和我恋爱的这个人人品足够好等。

我老公是一个非常浪漫同时又会生活的男人,每到情人节等特殊节日,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就已经为我准备了礼物。有回母亲节,我们一起去给妈妈买花,一到花店看到新来的玫瑰,我就眼馋了,于是那天我又抱了一束专属玫瑰回家。

去年非常流行手编包,就是泫雅同款用粗针线编的那种,女孩子嘛难免心动!我老公一个大男人居然开始自己研究怎么编,每天晚上接我下班送我回家后就差不多十一二点了,然后又开始学编织,每天整到凌晨三、四点,最后真的编出来一个和泫雅一模一样的。

我是一个特别爱吃水果的人,时令水果样样不落,中间还夹杂着各种突发奇想想吃的水果。所以我们家就是,水果不间断,凤梨、草莓、西瓜、榴莲、杨梅、蓝莓、车厘子等都位列其中。他不会一点一点买,而是一箱一箱买,吃到爽为止。

去年我们还在恋爱的时候,三、四月份,正值凤梨下来,那一阵我一出地铁站就看见他举着切好的凤梨等我,见面就吃,边遛弯儿边吃凤梨,遛了一圈,凤梨吃完了就送我回家了。

家里最近在装修,盯现场、跑建材市场、敲工期等,全是他来办。装门的那天,我下班回来大概晚上九点钟了。一到新房,看见灰头土脸的他真是心疼坏了,他这个铁憨憨害怕装修师傅有失误什么的,一整天都待在这里,以至于从头发丝到脚指甲都是灰。到家赶紧给他捶背、捏肩膀,旁的事情人家不让我干,按摩放松这点小事还不赶紧安排上?

平时也会小吵架一下,但吵着吵着笑着过去了也就没事儿了。在一个知道彼此心性的关系里,两人都一定会注意避免说出让对方伤心的话或做出让对方难过的事。其实爱情蛮简单的,想开了很多事就简单了。

聪鹅

90后 研究生

有一说一,我在抖音谈了个恋爱。

万万没想到,不勇敢的人也可以迎来春天。我和他第一次遇见恰好就在上一个“情人节”—520。正吃着饭,抬眼就看到他,一瞬间有了小说里所描写的一眼万年。但对于我这种喝多了都不敢要人微信的小“怂包”来说,勇气之神也没在这一刻眷顾我。不知道是节日氛围的渲染还是过于无聊的等餐,我鬼使神差地偷偷录了他3秒的视频。那天之后,我们就再无交集。

半个月过去了,勇气之神虽然没敲门,丘比特倒是准时来报道。在刷到了无数个抖音海底捞人视频之后,我忽然想起了这个男孩。打开相册,那条3秒的视频竟然还在!冲动就在一瞬间,点开、打字、发送,整个过程不到30秒,我就发布了人生中第一条“海底捞人”的视频。作为只拥有几十个粉丝的我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期待。

惊喜之所以称之为惊喜,正是因为令人猝不及防。第二天下午当我打开抖音,黄色的99+标志让我一瞬间以为登错了账号。查看评论的时候,就收获了这个海底捞小男孩。他的朋友刷到这条抖音后自然而然地发给了他,我的男孩也就这样和我有了联系。

接下来就如大家所想,加了微信,也日常聊天。大概两个月之后,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定在了欢乐谷。有了聊天的基础,见面也就没有太过尴尬。他知道我最害怕的是瞬间失重的跳楼机和过山车,我知道旋转杯子和鬼屋回是最令他感到不适的项目。

即使这样,顶着35度的高温,我们在开玩笑和威胁下共同克服了彼此的恐惧。我发现这个男孩并不如我所想的幼稚或无聊:他会在买水时提前帮我拧好瓶盖,会在人多时从身旁护住我不被碰到,上车的时候也会绕到另一边,哪怕从那边上车很危险。为了纪念“海底捞人”的相识经历,晚上我们在海底捞吃了饭。

第二次见是和他的朋友剧本杀。明明是剧本杀,最后却变成了“真心话、大冒险”的酒局。PR出身的老板娘更是神助攻,每每我们其中一人中招,都会被绑成cp一起完成任务。无数被照顾的小细节让我这个母胎solo的菜鸟慢慢上瘾,原来心动是这样的感觉。

后来的故事虽然平凡,但对我来说却是不断的精彩。我们第一次牵手遛弯,沿着后海来来回回的转悠,夏天的晚风适时地吹来浪漫的味道,比起悸动我也更喜欢这种心安的踏实感。

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可每当回想起来,这也算一段奇妙的际遇。被眷顾的我在第一次错过后还是遇见了我的男孩,希望你们也被眷顾,更希望你们能比我勇敢。

LaVie

95后 传媒行业

原来和年下弟弟谈恋爱可以这么甜~

想说说我和陈先生的爱情故事,满足了我对校园恋爱的所有想象!

他经常问我,如果带着记忆回到相遇那天,还愿意和他认识吗?"当然愿意。"

他总这么问是因为在别人看来我们在一起其实很不适合,刚认识那会儿,我是大三的学姐,准备考研,他是大一的学弟,刚刚入学,在一起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觉得我们很快肯定就会分手,连我们自己都这样想过。

但是到今天,我们已经在一起两年了,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

“总有些惊奇的际遇,比如说当我遇见你。”

有时候可能被一个人追了一年两年,都无法动心,有时候认识五天就能确定关系,这就是缘分的奇妙之处吧。答应做他女朋友那天,他约我去学校操场散步聊天,天公作美,那天晚上的北京,竟然可以看到星星,我们就坐在操场,听他说着一些关于星星的美丽传说,那一瞬间就觉得为什么这个男孩子的眼睛里也有星星啊~

他一直都说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太难得了,他是个忠实的荣迷,我也是,我们在一起听哥哥的歌,一起窝在一个咖啡厅刷他的电影,一起去古着店里寻找他的碟片、写真,两个人做这些的时候更像是盟友,其中的乐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这两年我们一起牵手走过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陪对方吃了太多三餐,在我考研最枯燥乏味的时候,是他一直接受我的负能量,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

在别人眼中,他高冷且睿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井井有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谁又能想到在我面前他是个喜欢撒娇的嘤嘤怪呢,我们都把最童真的一面给了彼此。谢谢陈先生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不善言辞,让我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可以永远不用长大。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遇到他,我的生活将是多么寡淡无味啊,还会想怎么会有男孩子对我这么好啊,下雨了只关心我会不会淋到雨,初雪那天把自己羽绒服的帽子拆掉戴在我头上,从家里给我炒好虾尾剥好壳,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全部拿出来陪我,我的所有话都会被记在心上。

虽然,今年九月,他就要穿上军装了,我们也要开始异地恋了,以后就没法每天联系了。

但是说好的会为了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所以才会接受彼此的决定各自努力呀!

如果七夕可以许愿,那我的愿望就是每年都可以和他过七夕,在有他的选择里,我都选择他。

葛蔻兰

95后 打工仔

这是一段学生时代的恋爱记忆。

那年九月,我们如愿一起来了北京。我的学校和他的学校相隔2.15公里,公交2站路,散步1小时。我喜欢拉着他坐特四的上层第一排,打开窗子吹风精神度假,他怕痒嫌弃我头发乱飘不让我把头靠在他肩膀上,我就偏要整个人赖到他身上。当然我更喜欢牵着他的手慢慢地、慢慢地走,想要这条回学校的路永远也走不到头。

那半年我们去过很少的地方,但有很多时间呆在一起。也就是他学校的自习室、我学校的食堂、适合贫苦大学生的平价电影院完美世界,我只在意我们在一起,他像吸收了满满阳光的棉被,温暖、柔软,带来喜悦。但我沉浸在自己的喜欢里,逐渐忘了这喜欢和他也有关。

一开始也没想着天长地久,我知道这段关系早晚会结束,我们到底是不太一样的人,但还是猝不及防,猝不及防他会这样就放手。

周二的课排得很满,从早八点一直到晚八点,终于天黑,我松了口气,一溜小跑去全家带走一个快乐小饭团,在食物的慰问之下我觉得心情又晴朗起来。四月的晚上风还是冰冰凉,我却一厢情愿地以为我们的关系就像北京的春天,最终会转暖的。

不会知道吃完小饭团,等来的是他终下的决心。

来北京之前我还做着文青式的模仿致敬梦,想着一定要和他一起在春天去昆明湖划船。后来我一个人去了,也去了好几次,呆坐在湖边等落日的样子倒很有电影感。

终于,我们在北京的故事从夏天结束之前开始,在夏天来临之前结束。

七夕快乐:)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文末留言中抽取3位读者

赠送餐厅大赏门票2张

创作不易,拜托鼓励。

如果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还不错,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

文、图/由受访人提供

编辑/温特

策划/线条

内容协助/莫兰、欣然

或许你还想看↓

▶▶生活太累,不如“摇摆”(内含福利)

▶▶20年了,你为什么还爱哈利波特?

▶▶房车、露营、民宿,哪个才是打开夏天的最佳方式?(内含体验福利)

【北京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陈思诚】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