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简短科学小故事【十个简短科学小故事初中】

更新:06-06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生活观察丨舌尖上的科技故事

一滴油、一碟菜、一杯茶,碗里杯中,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民生。春节前夕,记者跟随致力于破译“食物密码”的科研人员一起,走进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探访能像大豆一样榨油的水稻、盐碱地上长出来的蔬菜、口感更香浓的龙井,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舌尖上的改变。

高油脂的水稻

水稻能不能像大豆一样多出油?记者跟随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张健研究员来到实验室。

实验台柔和的灯光下,摆放着一排排装有水稻种子的培养皿,这些种子经过特殊处理后,正孕育着改变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种油脂含量媲美大豆的水稻,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油脂来源。”张健说,过去几年里,他们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水稻种子油脂含量从2.3%提升至11.7%,为目前已报道成果的淀粉类粮食作物中的最高油脂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油料作物依赖进口,“端稳中国‘油瓶子’”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们的目标。

相较于油料作物,水稻虽然油脂含量偏低,但产量很高。于是张健团队决定另辟蹊径,通过改变水稻的特性,让其能保持水稻既有的高产,又能在种子中产出更多油脂。为了找到并确定关键基因,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筛选了1000多份样本,测试了近50个基因。水稻研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一次完整的实验往往需要跨越一个春秋。

目前不少商超也有米糠油出售,它们与处在科研当中的水稻油有什么区别?张健说,米糠油是由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进行再加工得到的一种食用油。“和市面上销售的米糠油相比,目前我们得到的高油脂水稻中的油脂含量大幅提升,下一步还需要提升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让‘油’更健康。”

张健表示,目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还没有达到团队的“终极目标”,保守估计至少还要2至3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目前的试验稻产量还有待提高,还需大量实验来寻找“产量”与“出油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两者同步提升。但对于水稻油的研究和未来的落地应用,他们很有信心。

盐碱地上长出来的蔬菜

这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喻景权格外牵挂远在新疆喀什的200多个蔬菜温室大棚。

“气温怎么样,长势怎么样,肥料浓度是多少?……”刚得空,喻景权就拨通了新疆佳景农业公司负责人张伟的视频电话。张伟的农场,53个大棚的番茄苗刚开出花。

“眼下正是我们选育的‘喀什红’番茄的生长季。采用我们的技术,看似贫瘠寸草不长的盐碱地和戈壁滩也能变‘宝地’。”喻景权说。

放下电话,喻景权带着记者走进浙江大学农科创试验中心。穿行在一排排种植了番茄秧苗的无土栽培系统中,他说,他和团队多年致力于推动戈壁设施农业发展和盐碱地治理,相关技术已经在新疆、甘肃、宁夏多地以及浙江的海岛得到应用。

在甘肃酒泉戈壁中,成片蔬菜温室里郁郁葱葱,十多年来,喻景权和浙大师生到酒泉去帮助当地生产优质蔬果、发展戈壁农业,从2008年的三分地发展到如今的10余万亩。

在浙江舟山岱山岛上,本是晒盐制盐的盐田摇身一变成为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园区的未来农场内,无土栽培的蔬果层层叠叠,铺展开来。“喻景权院士团队的盐碱水淡化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将盐碱水中的钠、氯等离子有效分离出来,不但解决了农业用水难,还降低了用水成本。”浙江海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胡斌说。

“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无土栽培系统,可持续使用5年,实现管理的自动化;新型盐碱水淡化设施,一台机器每天出水50吨左右,可满足20亩左右的番茄种植。材料更节省、控制更精准。”喻景权说。

喻景权介绍,以前一个农户只能种一个棚,还可能种不好。用上他和团队的技术后,可以管理2.5个棚,一年可以增加几万元收入。人们吃上好蔬果、有了好收入,不仅如此,思想观念在改变、科学素质在提升,这是他最乐于看到的。

采访结束时,喻景权的手机里又收到了发自新疆大棚农场的图片。“目前技术应用已基本成熟,不仅是番茄,以后也能种西梅、蓝莓和其它经济作物。新的一年我们还要将大棚增加至400个。”他说。

茶香悠悠的龙井

冬日时节,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茶树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正穿梭于茶园,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态势,为将于几个月后上市的春茶提前做好研究和准备。

在西湖边扎根60余年的中茶所,是我国唯一一家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

“优良茶叶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一直是我们几代中茶人最重要的工作。”中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建明说。

在第一代龙井茶种“群体种”基础上,中茶所科研人员先后育成第二代品种“龙井43”和第三代品种“中茶108”。

20多年前,浙江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只有大约32.6%。正是依靠“龙井43”等茶树品种的推广,让浙江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在20年间提升至75%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龙井43”的基础上,中茶所科研人员又育成“中茶108”。

据介绍,“群体种”通过茶籽落地发芽自然成长繁殖,多品种共生,植株间差异大,导致了鲜叶大小不一,发芽时间也不一致。“龙井43”相较于“群体种”,无论是品质、产量还是效益,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中茶108”发芽特早,在保持“龙井43”的优良特性外,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更强,持嫩性强、氨基酸含量更高,加上适宜的制作工艺,容易有兰花香,滋味鲜爽。

三代龙井茶种的更迭,不仅品质更优、抗性更强、口味更丰富,还能让茶芽期提前7至15天萌发。

“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茶叶开采期与茶叶成品质量、价格息息相关。”曾建明说。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的根本和基础,直接关系着茶好不好喝、好不好卖,也关系到茶农的收入。

如今,以科技为先导,优质茶树新品种的更多可能性,在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杭州)中孕育。来自全球各地的37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以活体的形式被保存在这片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让中国茶更香、更浓。(记者商意盈、朱涵、许舜达)

艾萨克.牛顿:科学巨人的传奇故事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艾萨克·牛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名字不仅代表着物理学的巅峰,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象征。牛顿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惊奇、灵感和无尽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充满魅力的旅程,去探索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与成就。

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庄。正值英国内战的动荡时期,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不久去世,母亲在他三岁时再婚,留下他与祖母生活。可以想象,这位小男孩的童年并不平坦,孤独的生活让他早早地学会了独立思考。

尽管身处困境,牛顿的求知欲却如同烈火般旺盛。他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涯开始于1661年,起初并未显露出特别的天赋,但随着对数学和自然哲学的深入研究,他的才华逐渐显现。1665年,剑桥因瘟疫关闭,牛顿被迫回到家中。这段隔离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他如同一位孤独的探险者,深入思考自然界的奥秘,最终揭开了万有引力的神秘面纱。

传说中,牛顿在果树下沉思时,一颗苹果从树上掉落,正是这一瞬间启发了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它却生动地展示了牛顿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谁能想到,一颗简单的苹果,竟能引发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灵感呢?

思考

牛顿最重要的成就是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一书中。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些定律至今仍然是物理学的基石。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简单的道理,让人们明白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仿佛为自然界的舞蹈谱写了乐章。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告诉我们,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F=ma来表达。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在滑滑梯上,推一下他的后背,他会加速滑下去。这个公式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极为广泛,成为了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工作工具”。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强调了力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总是伴随着后者对前者施加的相等而相反的力。想象一下,当你在游乐场推朋友的秋千时,你的朋友向后推了你,这就是牛顿定律的完美体现。

牛顿的三大定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自然界的神秘大门。它们不仅使我们能够预测物体的运动,还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的智慧仿佛是一位严谨的老师,耐心地教导着我们如何与自然对话。

三个定律

在牛顿的科学成就中,万有引力定律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他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计算,提出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吸引力,这种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物体的下落现象,还成功地描述了行星在太阳周围的运动轨迹。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同一幅宏伟的宇宙画卷,描绘出星球间的引力关系。想象一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如同一对恋人,时刻牵挂着彼此。牛顿的理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仿佛让我们在浩瀚的星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万定律

除了物理学,牛顿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发展了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微积分的核心思想在于研究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使得我们能够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

牛顿的微积分理论主要集中在运动的瞬时变化上,他称之为“流数法”(Method of Fluxions)。这一方法为后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分析复杂问题的工具,推动了物理学、工程学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想象一下,牛顿如同一位高超的魔法师,利用微积分的魔法将复杂的运动现象化繁为简。

尽管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关于微积分的优先权争议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但这并未影响微积分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无论是物理学的运动方程,还是经济学的最优化问题,微积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微积分为现代科学的进步铺平了道路,成为了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利器。

微积分

牛顿在光学方面的研究同样令人瞩目。他通过棱镜实验发现,白光实际上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一发现推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关于光的单一性质的观念。想象一下,当光线穿过棱镜时,瞬间变成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这一幕让人心醉神迷。

牛顿的实验表明,光的颜色可以通过折射和反射进行分解,这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甚至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论,认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后来波动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牛顿的光学研究无疑为光的本质探索开辟了新的方向。

光学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个性却颇为复杂。他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的同事和朋友们常常形容他为一个极具天赋但又孤僻的人。牛顿在生活中并不善于社交,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

在牛顿的晚年,他曾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厂的主管,负责打击伪造货币的犯罪活动。这个角色让他在科学之外,展现了另一种能力。牛顿在铸币厂的工作也为他带来了财富和声望,使他成为了当时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

尽管牛顿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但他的内心却是丰富而多彩的。他的思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着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的渴望。牛顿常常在夜晚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那一刻,他与宇宙的每一个星辰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牛顿的科学成就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后世的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的基础,使得科学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虽然对牛顿的经典力学进行了修正,但仍然承认牛顿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牛顿的影响不仅限于物理学和数学,他的科学思想也渗透到哲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许多现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仍然会引用牛顿的定律和理论,正如牛顿所说:“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

艾萨克·牛顿的生命是一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他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定的毅力,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牛顿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辉煌,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的名字将永远与科学的伟大相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时,牛顿的思想依然在我们心中闪烁。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知识的追求永远值得我们去努力。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牛顿,无疑是那位屹立不倒的巨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在牛顿的光辉下,继续追寻科学的真理,探索宇宙的奥秘,成为新时代的探索者。因为,科学的旅程,永远在路上。

【十个简短科学小故事【十个简短科学小故事初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十个简短的诚信小故事(诚信小故事大全集) 下一篇:十个简短科技小故事;十个简短科技小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