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孩子听故事时眼睛突然发亮的样子吗?那种光芒,比任何电子屏幕都耀眼。那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小脑袋瓜里正噼里啪啦地搭建着只属于ta的奇妙世界——一座歪歪扭扭却充满生机的城堡,一只会说话的喷火龙,或者一朵吃了就能飞起来的棉花糖云。这份天马行空的构建能力,正是故事赋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做了这么多年“故事贩子”,我太清楚什么样的故事能真正挠到孩子想象力的痒处。不是那些情节严丝合缝、道理直白说教的“完美”故事,恰恰相反,是那些懂得“留白”的。比如,一个关于“会魔法的旧袜子”的故事开头:阁楼角落里,一只布满灰尘的红条纹袜子突然扭动了一下。它有什么愿望?它能变出什么?是臭烘烘的泡泡还是彩虹色的袜子飞船?别急着告诉我答案,让孩子的小脑袋去填满这个洞!这种“未完成感”,就是邀请孩子入场的黄金门票。
好的故事就像一颗“感官炸弹”。记得给女儿讲《森林面包店》时,我故意压低声音:“嘘…听!面团在木盆里咕噜咕噜地叹气,像不像胖胖的河马在打盹?刚出炉的蜂蜜面包,‘刺啦’一声裂开小嘴,喷出的热气带着松木柴火的味道,甜得连窗外的松鼠鼻子都抽动了一下…” 女儿立刻抽着小鼻子猛吸一口气,仿佛真的闻到了。调动味觉、嗅觉、听觉,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孩子身体能“尝”到的滋味,画面自然就在脑子里活蹦乱跳了。
别怕故事“离谱”!孩子的逻辑和大人隔着银河系。我侄子曾坚信他家抽水马桶连着海底王国,每次冲水都在给美人鱼送快递。多棒的设定!顺着他的“歪理”,我们编了一出《马桶快递员奇遇记》——卷纸是魔法地图,橡皮鸭是潜水艇,堵住下水道的头发成了海巫婆的竖琴弦…越是荒诞不经,越能撞开现实世界的枷锁。那些被大人嗤之以鼻的“胡说八道”,往往是孩子想象力最蓬勃的苗圃。
讲故事不是独角戏,得把孩子“拽”进来。讲到关键处,突然停下来,把“球”抛给孩子:“哎呀,小兔子抱着这颗发光的石头,森林突然暗下来了!你觉得石头会是谁丢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会惊讶于孩子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月亮碎片,也可能是恐龙蛋,甚至是外星人的WiFi信号器!这种开放式“故事接龙”,让孩子从听众秒变“创世神”。哪怕情节歪到外太空,那也是ta亲手搭建的宇宙。
日常琐碎也能发酵成奇幻冒险。送孩子上学的路,可以是“寻找隐形门钥匙”的探险;超市买菜,变成“对抗西兰花怪兽”的战役。试试把现实蒙上一层故事滤镜:“看!那朵胖云像不像卡在树梢的棉花糖巨人?我们小声点走,别吵醒它打喷嚏!” 当孩子学会用故事的眼光看世界,枯燥的排队、等车都变成了寻宝地图上的坐标。
别小看孩子的创作欲!儿子四岁时在纸上画了一堆乱线,宣称是“会放闪电屁的蜈蚣”。我如获至宝,立刻请他口述“闪电屁蜈蚣大战冰箱巨人”的全过程,用手机录音记下,再工整誊写在画纸背面。如今翻开那本自制的《怪兽手记》,歪扭的涂鸦配着稚嫩的台词,比任何精装绘本都珍贵。给孩子一支笔、一个旧本子,或者干脆用锅碗瓢盆当道具,鼓励他们把脑子里乱窜的念头演出来。故事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活”的。
说到底,给孩子讲故事哪有什么金科玉律。无非是蹲下来,用他们的眼睛看看云是不是棉花糖,听听风里有没有精灵唱歌。当你舍得把自己也变成“大小孩”,和ta一起在想象的泥坑里打滚时,那些咯咯的笑声和发亮的眼睛,就是最好的故事宝典。毕竟,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故事大王,我们只需要轻轻推开那扇门。
【儿童故事大王:轻松激发孩子想象力的趣味故事宝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