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光人们钱包的安迪—比尔定律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发现,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提升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我们今天拥有如此先进的电脑以及智能手机,便拜此定律所赐。
  
  但如果站在厂商的角度来看,摩尔定律预示着悲观的商业前景:既然18个月后产品性能会翻倍,好多人不会急着购买电子产品,而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总有一天消费者们不再需要购买任何新产品,硬件厂商会跳入自己挖掘的坟墓。
  
  幸好,厂商们盼来了属于自己的福音—“安迪-比尔定律”,它让消费者如成瘾的吸毒者一般,不断追逐着新电子产品。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次电脑大会上,有人开玩笑说:“安迪提供什么,比尔就拿走什么。”意思是说,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一旦向市场投放了新型芯片,微软CEO比尔·盖茨马上就会升级自己的软件产品,把新型芯片的高性能全部“吃掉”。
  
  过去30年里,个人电脑逐渐普及,微软和苹果等公司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不断完善,占用空间却越来越大,在原来的主机上运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每一次新版本的软件发布,就需要相应的硬件性能提升一个台阶;或者说,每一次硬件性能由于摩尔定律在18个月后翻倍,新版本的软件马上“吃掉”硬件的进步。软件商和硬件商你追我赶,而用户们也被套牢在这场电子产品的“装备竞赛”当中。
  
  十年时间,硬件性能提升了100多倍,但用户们发现,一台新电脑上能装的软件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多。十年前的电脑拿到今天几乎无法运行任何软件,而十年前的汽车却依然开得好好的。
  
  据说比尔·盖茨本人并不喜欢这样。他自己开发的BASIC只有几十K,“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就要几百兆,其中一定可以优化”。但他的生意伙伴们并不希望优化。例如在2007年上半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用户没有更新电脑的需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公司的股价下跌了20%到40%。
  
  微软新操作系统一上市,萧条了一年多的硬件厂商们立刻扭转了颓势。

【掏光人们钱包的安迪—比尔定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旧时那点儿小暧昧 下一篇:跳广场舞,必知8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