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拆掉墙和门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有个问题一直想问问微信的设计者们:为何有人在将我拉入某个“群”的时候无须我同意呢?这个问题并不奇怪,大街上变戏法、玩杂耍收钱的,也只能敲个破锣叫喊着吸引人,强拉硬拽你“围观”的话是会遭人呵斥的。
  
  更奇怪的是,微信在如何让人退群这个问题上倒是考虑越来越周详。现在你若“退出并删除该群”,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声无息,不必像之前那样,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像做贼一样溜走。一般来说,等被人发现,已是longlongago的事儿了。
  
  仔细想想,也都可以理解。有人说,中国人的词典中是没有“陌生人”这个概念的。的确,如果有陌生面孔对你微笑,大多数人会很狐疑:我认识他/她吗?那我怎么想不起是谁了?既是熟人,即使半生不熟,彼此之间就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拉你入群,怎么也给个面子吧?退群?你这是不给大家面子啊!
  
  有位学者独具慧眼,说西方社会的公共生活大概从19世纪晚期就前所未有地衰落了,人们彼此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亲密性统治”的状态。微信群,就像是对这个判断极好的当代例证,且极具中国特色。
  
  “亲密性统治”意味着什么?它是人类某种深厚情感的杀手。想一想校内网或人人网刚出来时的激动人心吧。七八年、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老同学彼此音讯全无,现在居然可以这么方便地找到。时间的分隔,就像酒酿的发酵,很容易在特定的时刻醉人。等有了微信群,很不幸,如果不是买醉,一般人便不去打开这坛已经挥发大半的老酒。如果这个判断不错的话,各种老同学的群,说话的就是那几个。但是,你依然要把酒随身带着,直到——直到它淡成了白水。
  
  自打家里的房间安了门,陆陆续续又住进了单元房,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明就是,在亲人之间也划出了距离和边界。“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一定可以屏蔽某些噪声。而且,也只有有了距离之后,人们才会有彼此沟通的欲望。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听见父母喋喋不休的“关爱声音”,一般来说,它就成了一个被叫作“唠叨”的背景噪声,而不会被孩子当作交流。超出了亲人的熟人之间,也如此。
  
  作为最现代的科技发明,微信群也有它“反文明”的一面,像一个恶作剧的孩子,它悄悄地拆掉了墙和门,在我们面前挥洒了一地鸡毛。

【悄悄拆掉墙和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还有比大凉山更懒惰的地方吗 下一篇:牙齿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