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爱,不如有人恨有人爱

更新:07-28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骑墙派”,这种人两头讨好,自己觉得人见人爱。但在孔子看来,“人见人爱”的人,其实是贼害仁义的,因为这种人没有正义感。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做人的原则,希望人见人爱。这些人从来不得罪人,也从來不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们对谁都笑脸相迎,对谁都一团和气。这些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对象。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美誉:情商高。
  
  很多人终其一生把“人见人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为此赔尽了小心,用尽了心思,以图做得滴水不漏。但正如一个鼓鼓的气球,只要用针轻轻一刺就爆裂一样,企图迎合所有人,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吃你这一套,你的整个人生信仰很可能瞬间崩溃。
  
  其实我们根本做不到“人见人爱”,那不过是一种空幻的东西,是一种自我欺骗而已。如果我的整个人生,都是为了竭尽全力把自己往他人的眼光和尺度里套,为此不惜矮化甚至丑化自己,我对得起自己吗?
  
  人自然要追求“与人为善”,但“与人为善”不是自我泯灭,以期去迎合他人的眼光和尺度,何况有人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挑剔的要命,你还要拿自己往那种苛刻至极的尺度里套,这不真有点自轻自贱吗?所以我觉得,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应该学会活出真我,有人爱有人恨,这才是人生。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这种态度,自然也导致了如下后果:有人对他恨得直咬牙,但也有人爱他爱到骨头里。他死时,有那么多人为他送葬,他的棺木上裹着“民族魂”三个大字。敢爱敢恨的鲁迅,才真正诠释出什么叫风骨。
  
  今天的社会,对情商的理解比较偏颇。我们不自觉地将情商等同于“乡愿”,也就是处处看人眼色行事,开口从来不说得罪人的话。如果这就是情商,那么我想问一下,古人为什么要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呢?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都想做个老好人,谁还敢对人进忠言?
  
  说白了,图“人见人爱”的人,并不钟爱真理,而是重面子。为了面子,所以该当面说的不说,留到背后乱说。因为面子问题,有人变得特别虚伪,自然有时也显得猥琐。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真有价值,圆熟也好,世故也罢,就是不敢当着皇帝的面说他光着身子。我们把真话埋在心中,是怕得罪人,更怕得罪权贵。我们心中有一把尺子,衡量出何为正义何为邪恶,但就是不敢把这把尺子亮出来。正因为不敢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说出来的,都是些两面光的话,漂亮极了的话。这些话只是泡沫,眨眼间就没了影踪。我们说话的目的变成了讨他人的喜欢,所谓“口彩”,而对事实啊、真理啊完全可以置若罔闻。
  
  说真话并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为了救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彼此连真话都没有勇气说,也没有勇气听,那人真成了稻草人了,谈什么胸怀?孟子赞扬子路,说他“闻过则喜”。子路在孔子眼里是个莽夫,但在孟子眼中,却是如此有胸怀。有子路给我们引路,我们为什么不跟上去?
  
  我坚持认为,好的人生,就是有人爱你,有人恨你。马克思遭很多人仇恨,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他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没有一个私敌,这就是马克思的伟大处。那些人恨你,是因为你讲了真话,或者处事公正。这样的恨,对你来说,其实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恰若战场归来身上留下的弹痕一样,是值得骄傲的。

【人见人爱,不如有人恨有人爱】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最不能忍的,是没有生活 下一篇:闯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