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的态度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儿子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主题兴趣很浓,15岁的他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您有没有注意到您朋友们的一个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您的,而且,他们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啊?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着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观察朋友下一次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果是这样的——
  
  甲教授进来,我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普。”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着我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汉语吗?”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我。
  
  我说:“15岁。”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依旧看着我。
  
  我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着我。
  
  这个实验之后。我也变得敏感起来。16岁的菲力普在我们做过多次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结论,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妈或爸爸身边,就是‘小孩’,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妈或爸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总结的时候。我真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房子是囚人的 下一篇:被偷窃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