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善变求通”最要紧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唐代宰相369人中,最出色的不过4位,即:贞观时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4位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智者风范,但比较而言,姚崇更有意思,活得更有味道。他经历复杂,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起伏不定;他文武双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环境险恶,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走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好比开锁,只要手里有多把钥匙,就总找到合适的那把。后人曾评价说:“姚崇资性明达,善应事机,委曲通变以成国家之务。”他比较自负,曾自比贤相管仲、晏婴,但部属却以为“公所为法,随复更之”,比前辈贤人尚显不足,似可称作“救时宰相”。当时的帝王大都举步艰难,有危局要救,因而,对他格外看重,多次虚位以待。他也不负圣托,盯着时弊,灵活施政,引领时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姚崇善于因势利导,借机行事。比如,武则天时期,冤狱盛行,罪名大都是谋反,武则天纳闷为什么叛乱者如此之多?时任礼部尚书的姚崇,借机揭露周兴等人凭诬陷邀功的罪恶。武太后大悦,半真半假地说:过去的宰相不忠不义,让我成了屠夫,只有你敢说真话。其实,此时的武太后已大权在握,用不着以杀立威,而姚崇显然看穿了这一点,顺势加了把火,推进了冤狱昭雪的进程。再比如,中宗时,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参与朝政,拉帮结派,采取“钭封官”方式,避开主管部门,大肆卖官,致使冗员泛滥,政出多门。姚崇出任宰相后,顺势而为,多方纠偏。先是进忠良,退不肖,然后精减冗员,取消“钭封官”,罢免数千官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崇不搞教条,施政灵活务实。开元三年(715年),山东遭遇蝗灾,上下都以为遭了天谴,惊恐不安,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焚香膜拜,官员们主张修德避灾,连皇帝也有疑惑。唯姚崇态度坚决,力主人工灭蝗,并组织灭蝗行动,数月后蝗灾渐熄。
  
  姚崇的变通智慧,源于丰厚的知识、务实的风格和达观的气度。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好学不倦,写文章行云流水,援笔立成;做事情简捷干练,效率超群。最初在兵部任职时,边境发生战乱,他分析战局,梳理战况,把一场复杂的军事斗争搞得透彻简明,“太后甚奇之”。他三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备查。因此,玄宗登基后,坚决支持他的锐意变通精神。

【做事“善变求通”最要紧】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活着的伤疤 下一篇:研制一种赔本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