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给你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家单位食堂有两个打饭窗口,两位阿姨各负责一个,打饭卖菜。
  
  每天到了开饭时间,两个窗口前,就会自觉地排起两条长队。两个窗口的菜完全一样,两位阿姨打菜的速度也差不多。刚开始的时候,到食堂就餐的人,往往是看哪边的队伍排得稍短些,就站在哪个队尾。可是,慢慢地,情形却悄悄地起了变化,左边窗口前排的队总是要比右边的那队长出很多,很多人好像都犯了傻,宁愿选择左边的长队,也不去右边短的那队。
  
  打菜的两位阿姨,都是食堂聘用的农民工,年龄差不多,态度都很和善,饭菜的分量也几乎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份菜一勺子,不多不少正好填满饭盘的菜格子。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左边的窗口呢?
  
  原因在于一个很微小的细节:右边窗口的阿姨,打菜的时候,一勺子下去,简单、干脆、利落,火候把握得很好,每次的分量基本上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偶尔分量多出了一点,她也不会扒拉回去。而左边的阿姨,则是将那一勺子菜一分为二,先打半勺子,再打半勺子。区别就在于后半勺,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比如食堂里最拿手的红烧肉,男同事一般喜欢肥肉多一点,而女同事往往更喜欢瘦肉。左边的阿姨打菜前会先看看客人,再给你打那后半勺子,喜欢肥肉的,就给你拣几块肥腻的;喜欢瘦肉的,就给你挑几块瘦的。
  
  同样一份菜,于是便有了细微的差别,正是这点小小的不同,使每个人盘中的那道菜,有了完全迥异的滋味。这份滋味,不仅在于盆中那份菜有多少差别,而是那份心。左边阿姨自己说得好:“我就是想把最好的给你们。”有人担心,这样打菜,会不会因为大家的偏好,而使有的菜剩下来?事实上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把最好的给你,这是一位食堂阿姨的打菜经验,也是她的做人之道。
  
  还有一个异曲同工的事例。小区附近,聚集了一些挑担子卖水果的流动小商贩,沿着小区外的道路一字摆开。我常来此买水果,方便、新鲜、价格公道。而且,我基本上只在那位头上扎着花布头巾的大婶那儿买。买水果的人大都有个习惯,喜欢挑挑拣拣,可惜,我不大会挑选。因此,每次上她那儿买水果,都是她帮我挑。拿起一个水果,前后看看,放进塑料袋,或重新放回水果担子里,然后,再拿起另一个。每个都是她细心地挑选过的,神情专注,倒好像她不是卖水果的,而是来买水果的顾客。
  
  她的生意,比其他几个小商贩明显好了很多。不独对我,对每个来她这儿买水果的,她都会极细心地帮他们挑选。
  
  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她这儿买水果,你所买到的,都是她的水果担子里最好的水果。
  
  永远把最好的给你,这是多么朴实又多么深奥的处世之道啊!

【把最好的给你】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007”为何长盛不衰 下一篇:富人吃饭穷人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