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产差不多先生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感叹明朝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缺乏数量化管理,大家说话喜欢清谈,喜欢含含糊糊的和气。胡适先生更是直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或者叫“圆通大师”。
  
  有学者专门做过研究,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差不多”,而西方人喜欢数量化呢?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思维,上帝是原点,一切都从上帝推下来,层层都要讲逻辑,讲明确的递进关系,在每一个时点,都可以往前推到原点,或者往后推到归宿,总之,一切都有明确的规则。
  
  而中国人是人际思维,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仁”或“义”,就是一种关联,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仁”也好,“义”也好,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惠,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惠是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在任何一个时点,都不可以过多计较。一个太明确的人,会让人觉得小气,中文中有一个词,叫“斤斤计较”,这个词有着明显的贬义。
  
  “结果交换”这个词的来源,其实并不是一个理论发明,而是我在经营公司的时候活生生的实践。记得有一次,我与一个客户约好下午见面,上午我让助理打电话确认一下。到中午临出发前,我问助理情况如何,他告诉我,打电话了,但没有打通。
  
  相信这样的案例,大家都会碰到,你要求另一个人去做一件事,这个人去做了,但这个人强调的是“做”,而不是“做”的结果。就像上面我的助理一样,他打电话了,但电话打不通,自然就没有结果。
  
  在商业上,如果我的助理是外包公司派来的,那我们就是两家公司,两家公司会如何处理?也许这个助理就会拿不到工资,因为我付钱交换的是“结果”,而不是他的行为。在商业上,我们没有人会花钱去购买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结果。
  
  伟大的企业家,他们并非个个都是天才。他们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商业常识”近乎痴迷的追求。无论是华人企业领袖李嘉诚,还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以及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他们都是把结果导向、客户价值、商业人格、百分百责任等等这一类“常识”做到极致的人。

【中国出产差不多先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偏科的噩梦 下一篇:中国小孩有“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