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母亲上路了。 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孜孜不倦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
那天,闺女在微博上给我传来一组采访,都是明星大腕,说起他们思念父母的感觉。其中有两个人说得让我动了感情流了眼泪。一个男明星说,他父亲病危,大夫说没有几天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恳求着,说你能不能再守我三天?男明星为难地说,我要去云南拍戏,如果三天不去,人家就要停下来,损失太大了。父亲哽咽着,我每天给你一千块,三天给你三千,你陪我三天行吗?男明星没有答应,转天匆匆去了云南。三天后,传来噩耗,父亲去世了。男明..
这么多年,我几乎从来没当过什么音乐节目的评审,好不容易出来,做了个美食节目,于是每次都有记者问:你怎么会喜欢做饭? 我倒觉得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做饭从本质上说和音乐很像,每种材料都要配齐,哪个是主旋律,哪个先哪个后,哪个和哪个发生关系,都是有讲究的。我也经常会开玩笑,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会从对卧室的兴趣转移到厨房,现在我家的食谱比乐谱还要多,就是这个道理。你着迷了,就放不下。 虽然喜欢,但..
我们在阅读历史资料时,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兵家必争之地呢?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名城,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二是山水险阻、关隘要津,如太行山、陇山、龙门、剑门关、山海关;三是交通枢纽,如兰州、郑州、井泾关、潼关。如攻占川鄂,先取宜昌,如淮西有事,必争合肥。唐明皇兵退马嵬坡,首先是洛阳门户..
目前我国教育有两个特点,大学被就业绑架,中学被应试绑架。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做的事情固然相当有限,却也不是无可作为至少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自由起来。比如,让占全部学生人数70%左右的理科学生在学历史时得到解放。 过去有一个标准答案:以史为鉴,可明兴衰。但仔细琢磨,这个答案对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爱因斯坦,他不需要懂很多历史,照样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母子连心是关键 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
英国一部叫《人类消亡后的生活》的科学纪录片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 当人类从地球上消失,6个月之后,城市将被各种动物占据。科学家指出20年内,狼和熊将成为主宰城市的新主人,它们在大街上四处游荡。而那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宠物将会遭受苦难。因为冬天不再有暖气,蟑螂将因严寒而绝种,老鼠也将全部饿死,或者成为老鹰的食物。而牛、羊之类的牲畜,将被更加凶猛的捕食者消灭。 ..
联邦政府未尝不想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会不同意。国会的问题又在于:大部分老百姓不答应。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数据上的国度。不过,公民的自由特别是隐私权,给政府搜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设定了边界,直接体现为统一身份证的难产。 国会不同意,百姓不答应 在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从来没有发放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3个证件,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 一是..
1274年的一天,但丁惊喜地见到了一个美貌、美德和力量的女性形象。后来,他说,这股崇高力量曾经贯透我的全身。 18岁时,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又在佛罗伦萨老桥相遇了。但是,这时那位少女已经出嫁,他们见面时都陷入了极度的悲痛。1290年,得知贝雅特丽齐病逝的消息,但丁从那时起立志要写出一部作品,用来歌颂她。 从1295年起,但丁积极投入了佛..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灰丝绒的围巾、正要张开的雨伞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一些小硬币又蹦落下来。他弯腰想把硬币捡起来,又引起在他身后的那些人的不满。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
诱饵效应不过是一场心理相对论。用得不好,你无非是别人的一粒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别人的心思。 你打算买一双鞋子,坡跟、舒适版的,出去玩也不累。可是,你突然在相邻专柜看到了一款时装版的,锥形跟,比较好搭衣服,但是没坡跟舒服。你犹豫了,在商场来来回回地转。直到遇上第三个选择,显然没你看到的那双好,但是,足足贵了200元。那么,现在的你会选择哪一双?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
如果每个人都在21岁时就清楚地知道他们未来50年长什么样子,那不是一个很无聊的世界吗? 上个月有个哈佛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跟着我实习了两天。 在她离开前最后半小时,她问了我最基本但也是学生或职场新人最常问的问题:我该怎样做我的未来生涯规划?我的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听到这问题我笑了。三年前,当我刚进哈佛商学院第一个月时,我和我所有的同学年纪都比她大,也都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