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就我手头的资料,可追溯到唐高宗时期,再远就查不到了。唐代人喝牛奶,仅限于宫廷贵胄之家,普通官吏及民间则鲜有闻矣。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喝牛奶、吃奶制品的习惯,开始在地主及士子以上阶层普及,甚至还出现了相关的营养研究者。唐慎微是个代表,他的《证类本草》认为: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也叙述:牛乳最宜老人,平补..
一个小东西,可以让我艳遇心动好久,而且没有任何后果,我变得容易快乐、容易满足,没有什么成本。这种好事哪里去寻? 别人出门是与人艳遇,而我绝对是与物艳遇,常常神魂颠倒,大胆妄为,乐不思蜀。 别人都说飞机餐不好吃,我却很没出息地喜欢飞机上的咖啡,连要两杯,喝得两眼发光。有一次坐越航班机,看中他们的餐单,很有民族特色,我很想据为己有,试探着问空姐,不想很爽快地获得了批准,还有一个礼貌的微笑。这张餐单被..
越没有我,越快乐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我了,却说卖完了。我可能因此变得好生气。好愤怒,原本想要悦己的事,结果变成虐己。想悦己,得弄清谁&..
在我二十岁出头的那几年,胃口好得出奇。每天深夜,我们都聚集在烤串摊前。我们扯淡,喝酒。夏夜,在隔壁摊上叫上一打啤酒半个西瓜。毛豆,花生,兔头,鸭爪。整夜在浓烟滚滚中度过。烤串其实并不好吃,但是当时我爱得要命,以及那人间烟火的味道。 不吃串的日子里,我们自己做饭。冬天,我们自己腌酸菜。最冷的日子,酸菜白肉粉丝豆腐锅。做酸菜猪肉饺子,搁大量的油。油多肉满,酸浓可口。满屋子的朋友,欢声笑语,面粉飞舞。 ..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阿婆的自助餐厅时,还以为找错了地方呢!经营这家没有招牌的自助餐厅的阿婆庄朱玉女士,唯一的经营哲学就是让你吃到饱! 今年七十六岁的她,从早期的一碗饭、一道菜,几毛钱吃到饱到现在,不论饭菜,一律一份五块钱。再笨的人一看也知道是稳赔不赚。可是阿婆就这样完全违背商业原则地经营了四十八年。唯一的理由是做工的人,在其他地方吃不起,不吃又会饿死,就这么简单! 别人是..
请问四点前还有没有飞机回香港?我问台北中正机场国泰航空的地勤小姐。 她在电脑上按了几个键,说:有一班原本三点起飞的,延误到三点半。 我说:那很好呀! 她先看看表,再问问当值经理:CX467还收人吗? 经理说:可以啊! 当时已经是三点零三分,随便一问,竟..
古希腊剧场有种石雕,是两张并列的人脸,一张眉尖、嘴角上翘呈现着欢喜,一张眉尖、嘴角下弯表示在悲痛。那时的人类就懂得,人生多变,结局不同,所以反映人生的戏剧要分为喜剧和悲剧。后来,希腊石雕演化为戏剧的图腾,就是一喜一悲两张脸。 就个人而言,欢乐固然应该成为生活的主流。但是,悲痛也并非都是多余的情绪。只知欢乐没有悲痛的人生,未必是灿烂的人生。能够悲痛,并将悲痛控制在适当的程度,在悲情的宣泄中,达到心理..
每一件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品,其实都是有灵魂的。面对那些具有灵魂的珍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敬畏地欣赏,而不能占有性地收藏。 去欧洲的旅途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著名的古玩鉴赏家。与其闲聊收藏,我提了一个问题:最好的收藏是什么? 鉴赏家掷地有声地回答:最好的收藏是欣赏。 为什么是欣赏?我面露困惑。 没..
我躲在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卫生间里,不敢出门。远处富丽堂皇的厅堂内,大使馆正在举办每年一度的节日宴会。 作为《时代》周刊东京分社的负责人,尽管像往常一样紧张,我还是在最初的20分钟左右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在时髦的鸡尾酒会上与面无表情的陌生人闲谈,是这份工作中我最不喜欢的部分。 我叫布莱恩,是一个内向的人。如果这一幕让你感觉似曾相识,那你很可能也跟我一样。 我们并不孤单。据估计,30%的人在性格上..
欧美大学生必读书目1.《在路上》 《在路上》记录了美国20世纪中期垮掉的一代萨尔(作者凯鲁亚克的修正版)的一场自发的公路旅行。在他朋友(脾气暴躁的莫里亚蒂牧师)的陪伴下,萨尔从大西洋海岸旅行至太平洋海岸,去寻找它。它是什么?相信我,你懂的。不,真的,你绝对知道它指什么。《在路上》是一个关..
那是一根充满魔力的手指,西里弗主教的声音有点儿颤抖,他说,手指的主人曾是尼尔,传说撒旦最偏爱的仆人,他花了13年的时间在人间收集了成千上万只罪恶的手,然后用最邪恶的米拉米邪咒将它们封存在地狱,13天后,一根手指便被锻造了出来。 关于这根手指的详细资料已无从查证,西里弗主教为什么会突然提起,而且是在公共场合,毋庸置疑,一定是这根手指出了问题。 400年前,这根手指曾出现过一次,一位普通的年轻人长了..
在每天与前来咨询的家长交谈中,不难看出,许多家长和学生,特别是新移民家庭并没有真正感悟到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教育,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 华人对孩子教育的重心,主要是放在学校功课及大学入学的考试要求上,这些都是美国顶尖大学入学的基本要求,90%的顶尖大学申请者都能达到这一标准,尤其是华人子女,做到这些并不难。例如,90分以上的学校成绩,2100分以上的SAT(学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