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杜牧是李昂当皇帝(唐文宗)时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被授宏文馆校书郎。杜牧曾在江西、江苏等好几个地方做过官。《遣怀》便是其在扬州当官期间的“嫖娼写照”,确乃有感而发之作。
杜牧的官场伯乐大概要算曾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杜牧到扬州 做官就是应牛之邀,去当了“节度使掌书记”。自古山东出响马(叛贼),扬州呢,则盛产“瘦马”(雏妓)。当年的扬州比现在繁华多了,是唐代最著名的“红灯 区”之一,不然前朝荒淫的隋炀帝也不会连江山也不顾,想着法子“下扬州”玩新鲜。
牛僧孺给杜牧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给杜牧提供了绝好的饱览风月 的条件。据说,杜牧心情一不好,晚上便会独自一个人悄悄地外出逛妓院,在妓女的温柔乡里解愁,两年间把整个扬州的妓院全嫖遍了,哪儿姑娘好,何处妓女善解 人意,杜牧了如指掌。有意思的是,杜牧还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瞒着牛僧孺。实际上牛僧孺最了解杜牧了,知道他就好这一口,为了防止自己青睐的下属挨扬州街头 小混混扁,牛僧孺每次都会安排便衣跟着杜牧。
后来杜牧得到唐文宗重用,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临别时,牛僧孺 为杜牧饯行,提醒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注意为官形象。杜牧力图表明自己清白和洁身自好,牛僧孺遂出示了他每次嫖娼后下人的密报,杜牧顿时脸红语塞。 《遣怀》一诗中流露出杜牧对当年浪漫生活的眷恋,但也表现出了几分悔恨。连自己曾经迷恋的红颜都埋怨自己薄情负心,所以杜牧觉得当年在扬州的快活,宛如一 场梦。
其实,杜牧并非薄情郎负心汉,而是有情有意之人,对相好妓女很负责任。每因离任而去,便会把自己钟情的妓女交托给下任,这既让妓女感激,也使下任高兴。杜牧最钟情的妓女并非扬州姑娘,而是江西的张好好。杜张相遇时,杜牧年27岁,而张好好仅是一个13岁的孩子,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张还是个雏妓。可能因为张声色俱优,清纯美丽,杜牧对她一直难以忘怀。五年后亲书《张好好诗》,此墨迹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居易: 如杜牧《遣怀》一样,因逛青楼有感而发,或是记事的唐诗很多很多,白居易的《宿湖中》便是其中之一首——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是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的狎妓诗。白居易比杜牧大一辈,都属晚唐诗坛上的大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风流并不亚于杜牧,可以说是杜牧的师傅,在嫖娼这点上,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从《宿湖中》一诗的写作背景上,便可知道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 风流。苏州是当时又一著名的“红灯区”,在这样有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玩出点风花雪月,白居易是不会甘心的。公干之余,白居易会觉得不召妓便不浪漫。但妓 院环境不好,白便常召妓于居所,甚至把欢乐场移至野外——有一次便带着妓女至太湖上放松。
太湖狎妓让白居易乐得合不上嘴,有美女作陪,月色相伴,他乐 不思归,一连在太湖上玩了五天,夜里就搂着佳人宿睡在湖中、船上,所以这才有“何处宿”之感。而白居易不像杜牧那样“闷声做事”,并不隐瞒自己找妓女的事 实,还把这次太湖冶游告诉了自己的“嫖友”元稹——“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白居易做官之处多是中国古代“红灯区”,除了苏州,还有杭州,这也为白居易的风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后来白居易离开这些娼妓业发达之地,还念念不忘那时的欢乐,《忆旧游》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回。这种“狂烂漫”溢于言表。
元稹: 元稹钟情的青楼姑 娘最出名的当是成都名妓薛涛,每次元稹以中央官员的身份来到成都时,地方官都会把薛涛送到他下榻的地方,供他消费。一来二往,元、薛之间真的玩出了感情, 薛涛为他写多首情诗。元稹也给薛涛留下了“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等不少诗句。大概一般人很难相信吧,元稹与薛涛之间这种关系断断续续,竟然维 持了七年之久,最后还舍不得放弃。
以 至于最后因为一个女人从此翻脸死不往来。这个女人就是当时西湖最有名的歌妓商玲珑。商玲珑,是当时西湖最有名气的歌妓之一,也是元稹的老相好。白居易居然 对好兄弟的女人起了色心,要把商玲珑借用他两天。由此还引发斗诗一场,催生了一个新的词牌“玲珑四犯”。白居易的千古名篇《忆江南》就是这样出炉的:“江 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后人一定不知这千古名篇居然是这么写出来的,让我等好生汗颜。元稹看后自叹不如。白 居易赢得了比赛,抱得美人归。
《唐语林》(卷2) 中记录了元白两人同狎一妓的事情:“长庆二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珑、谢好好者,巧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诗酒与之寄兴。 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玲珑,白遂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珑归,作诗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 是去时。
杜牧:杜牧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嫖客。大家熟悉的《遣怀》写得相当出色,其中便透露出了他当年的嫖娼经历——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杜牧是李昂当皇帝(唐文宗)时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被授宏文馆校书郎。杜牧曾在江西、江苏等好几个地方做过官。《遣怀》便是其在扬州当官期间的“嫖娼写照”,确乃有感而发之作。
杜牧的官场伯乐大概要算曾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杜牧到扬州 做官就是应牛之邀,去当了“节度使掌书记”。自古山东出响马(叛贼),扬州呢,则盛产“瘦马”(雏妓)。当年的扬州比现在繁华多了,是唐代最著名的“红灯 区”之一,不然前朝荒淫的隋炀帝也不会连江山也不顾,想着法子“下扬州”玩新鲜。
牛僧孺给杜牧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给杜牧提供了绝好的饱览风月 的条件。据说,杜牧心情一不好,晚上便会独自一个人悄悄地外出逛妓院,在妓女的温柔乡里解愁,两年间把整个扬州的妓院全嫖遍了,哪儿姑娘好,何处妓女善解 人意,杜牧了如指掌。有意思的是,杜牧还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瞒着牛僧孺。实际上牛僧孺最了解杜牧了,知道他就好这一口,为了防止自己青睐的下属挨扬州街头 小混混扁,牛僧孺每次都会安排便衣跟着杜牧。
后来杜牧得到唐文宗重用,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临别时,牛僧孺 为杜牧饯行,提醒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注意为官形象。杜牧力图表明自己清白和洁身自好,牛僧孺遂出示了他每次嫖娼后下人的密报,杜牧顿时脸红语塞。 《遣怀》一诗中流露出杜牧对当年浪漫生活的眷恋,但也表现出了几分悔恨。连自己曾经迷恋的红颜都埋怨自己薄情负心,所以杜牧觉得当年在扬州的快活,宛如一 场梦。
其实,杜牧并非薄情郎负心汉,而是有情有意之人,对相好妓女很负责任。每因离任而去,便会把自己钟情的妓女交托给下任,这既让妓女感激,也使下任高兴。杜牧最钟情的妓女并非扬州姑娘,而是江西的张好好。杜张相遇时,杜牧年27岁,而张好好仅是一个13岁的孩子,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张还是个雏妓。可能因为张声色俱优,清纯美丽,杜牧对她一直难以忘怀。五年后亲书《张好好诗》,此墨迹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居易: 如杜牧《遣怀》一样,因逛青楼有感而发,或是记事的唐诗很多很多,白居易的《宿湖中》便是其中之一首——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是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的狎妓诗。白居易比杜牧大一辈,都属晚唐诗坛上的大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风流并不亚于杜牧,可以说是杜牧的师傅,在嫖娼这点上,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从《宿湖中》一诗的写作背景上,便可知道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 风流。苏州是当时又一著名的“红灯区”,在这样有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玩出点风花雪月,白居易是不会甘心的。公干之余,白居易会觉得不召妓便不浪漫。但妓 院环境不好,白便常召妓于居所,甚至把欢乐场移至野外——有一次便带着妓女至太湖上放松。
太湖狎妓让白居易乐得合不上嘴,有美女作陪,月色相伴,他乐 不思归,一连在太湖上玩了五天,夜里就搂着佳人宿睡在湖中、船上,所以这才有“何处宿”之感。而白居易不像杜牧那样“闷声做事”,并不隐瞒自己找妓女的事 实,还把这次太湖冶游告诉了自己的“嫖友”元稹——“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白居易做官之处多是中国古代“红灯区”,除了苏州,还有杭州,这也为白居易的风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后来白居易离开这些娼妓业发达之地,还念念不忘那时的欢乐,《忆旧游》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回。这种“狂烂漫”溢于言表。
元稹: 元稹钟情的青楼姑 娘最出名的当是成都名妓薛涛,每次元稹以中央官员的身份来到成都时,地方官都会把薛涛送到他下榻的地方,供他消费。一来二往,元、薛之间真的玩出了感情, 薛涛为他写多首情诗。元稹也给薛涛留下了“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等不少诗句。大概一般人很难相信吧,元稹与薛涛之间这种关系断断续续,竟然维 持了七年之久,最后还舍不得放弃。
以 至于最后因为一个女人从此翻脸死不往来。这个女人就是当时西湖最有名的歌妓商玲珑。商玲珑,是当时西湖最有名气的歌妓之一,也是元稹的老相好。白居易居然 对好兄弟的女人起了色心,要把商玲珑借用他两天。由此还引发斗诗一场,催生了一个新的词牌“玲珑四犯”。白居易的千古名篇《忆江南》就是这样出炉的:“江 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后人一定不知这千古名篇居然是这么写出来的,让我等好生汗颜。元稹看后自叹不如。白 居易赢得了比赛,抱得美人归。
《唐语林》(卷2) 中记录了元白两人同狎一妓的事情:“长庆二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珑、谢好好者,巧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诗酒与之寄兴。 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玲珑,白遂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珑归,作诗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 是去时。”
【唐代诗人是怎样记录嫖娼经历的】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