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工作人员指着展板,耐心解答游客关于大熊猫的各种疑问;大熊猫互动体验博物馆前,游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排队入馆,等待参观……从研学活动到互动体验,再到科普讲解,基地里随处可见科普团队成员的身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近10年,他们共开展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编撰科普读物22部,制作科普影视作品22部61集,受众超10亿人次。
科普团队成员在介绍动物保护知识。
小朋友在观察动物实验样本。
以上图片均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一场科普龙门阵,趣味活动层出不穷
树荫下,圈舍旁,向波手持扇子,站在大熊猫2号别墅前,一场龙门阵即将开摆。原本正在参观大熊猫的游客渐渐围了过来。
“大伙猜猜,大熊猫的食物都有哪些?”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员,向波一边轻摇纸扇,一边抛出问题。
“肯定有竹子!”“要吃水果吧,得补充维生素。”“竹子那么坚硬,大熊猫能消化吗?”……大伙七嘴八舌,讨论热烈。眼见激起游客兴趣,向波便不再卖关子。从大熊猫的饭量,到食物的种类,他将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娓娓道来。
2020年,基地科普团队推出实时实景主题科普讲解龙门阵。立展板、摇纸扇,围绕一个主题,科普团队成员摆起龙门阵。从“神奇的大熊猫”到“我不是‘干脆面’”,从“竹子的旅行”到“大熊猫成长记”,大伙精心设计的主题,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每个月初,我们会在基地公众号上发布龙门阵互动科普讲解场次安排,平均每月有15场。”向波说,不同于过去讲座般的科普形式,通过摆龙门阵,实景互动讲解,不仅可以丰富游客游园体验,还能让公众正确认识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在向波看来,趣味科普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游客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而对团队中负责研学的唐亚飞来说,大熊猫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研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搅拌盆里,倒入玉米、黄豆、燕麦和微量元素等混合而成的营养粉料,加水搅拌,用力搓揉。紧接着,小朋友们把揉好的面团装进模具。很快,一个月饼形状的窝窝头制作完成。这并不是基地食堂,而是一场研学课程,捧着香喷喷的窝头,“小营养师”们非常有成就感。
“像‘大熊猫营养师’这样的研学活动,2016年以来,我们设计了9个主题。”唐亚飞介绍,基地每月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深入人心。
一个互动体验园,多种场景引人入胜
能眨眼、懂答题、会生气,在成都大熊猫博物馆中,就有这么一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不仅外表逼真,还能实现目光追随,在它的脸上,甚至能看到微表情。游客提问,“小川”解答,一问一答之间,大熊猫相关科普知识实现润物无声地普及。
大熊猫为啥喜冷怕热?科普过程中,团队没少遇到类似提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大伙琢磨着将大熊猫皮毛置于馆内展示。在团队中专门负责展览展示的吴樱看来,与其讲解专业知识,不如让人摸一摸。
大熊猫会发出各种声音,都代表什么含义?博物馆设置了声音互动体验区,收录了大熊猫10多种情绪表达声音,游客通过按键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了解背后的含义。独特的设计让游客充满好奇,体验装置前经常排起长队。
2021年3月,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能让公众在参观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前期筹备,到正式布展,科普团队成员们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科普展示方式。
除博物馆外,园区之中,互动体验场景随处可见。
旭日馆柱子上,印有与大熊猫相关的问题,鼓励游客在观看大熊猫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在它们身上找寻答案;映日馆周围,翻开互动装置,用力转动圆盘,就能看到大熊猫寿命及其交流方式的相关知识;云日馆室外,一只手绘的大熊猫互动装置格外引人注意,抽拉大熊猫身上不同部位的卡片,可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神奇奥秘……
“从维护频率上就能看出来,园区里的互动设备都很受欢迎。”指着正在对装置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身影,吴樱笑着说。
一套熊猫科普书,系统讲述科学知识
大熊猫会冬眠吗?大熊猫怎么“对话”?大熊猫为什么“懒”?……翻开《你不知道的大熊猫》一书,就能找到答案。绘画精美,语言生动,画风可爱,让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发现不少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就想着写一本科普书,系统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谈及写作初衷,科普团队负责人金双说。
不同科普书籍,面对的人群也有区别。有的满足低龄儿童的喜好,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有的则面向青少年,通过抛出引导性问题,激发读者探索欲。在金双看来,基地既有科研资料,又有长期经验积累,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结集成书,不仅可以解答大伙关于大熊猫知识的困惑,还能借此引导人们践行保护理念。
如今,熊猫基地科普团队已构建起多种类型的科普传播平台。他们不仅把大熊猫相关的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活动经验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结集成书,还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视频和影片。
每次开展活动,小到贴纸、明信片,大到环保餐具、环保收纳袋,这些科普文创产品,都是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从科普系列到环保系列,我们开发了28款文创产品,配合科普活动发放。”金双介绍,这样有助于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并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
此外,研究基地科普团队还设计制作了大熊猫模型教具,包括竹笋、窝头等。在科普活动中,使用好配套教具,让科普的画面感与趣味性得以提升。
从一开始的2名成员,到如今的31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普团队每年要开展300多场活动。他们不仅活跃在园区内,还进学校、入社区,传播动物保护理念。正如向波所说的,希望每年来基地的游客不仅能看熊猫,还能了解熊猫,进而为生态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不断创新,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记者 游仪)
“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守望)
本报记者 游 仪
科普团队成员在介绍动物保护知识。
小朋友在观察动物实验样本。以上图片均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草木葱茏,微风轻拂,山中根根翠竹摇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工作人员指着展板,耐心解答游客关于大熊猫的各种疑问;大熊猫互动体验博物馆前,游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排队入馆,等待参观……从研学活动到互动体验,再到科普讲解,基地里随处可见科普团队成员的身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近10年,他们共开展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编撰科普读物22部,制作科普影视作品22部61集,受众超10亿人次。
一场科普龙门阵,趣味活动层出不穷
树荫下,圈舍旁,向波手持扇子,站在大熊猫2号别墅前,一场龙门阵即将开摆。原本正在参观大熊猫的游客渐渐围了过来。
“大伙猜猜,大熊猫的食物都有哪些?”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员,向波一边轻摇纸扇,一边抛出问题。
“肯定有竹子!”“要吃水果吧,得补充维生素。”“竹子那么坚硬,大熊猫能消化吗?”……大伙七嘴八舌,讨论热烈。眼见激起游客兴趣,向波便不再卖关子。从大熊猫的饭量,到食物的种类,他将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娓娓道来。
2020年,基地科普团队推出实时实景主题科普讲解龙门阵。立展板、摇纸扇,围绕一个主题,科普团队成员摆起龙门阵。从“神奇的大熊猫”到“我不是‘干脆面’”,从“竹子的旅行”到“大熊猫成长记”,大伙精心设计的主题,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每个月初,我们会在基地公众号上发布龙门阵互动科普讲解场次安排,平均每月有15场。”向波说,不同于过去讲座般的科普形式,通过摆龙门阵,实景互动讲解,不仅可以丰富游客游园体验,还能让公众正确认识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在向波看来,趣味科普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游客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而对团队中负责研学的唐亚飞来说,大熊猫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研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搅拌盆里,倒入玉米、黄豆、燕麦和微量元素等混合而成的营养粉料,加水搅拌,用力搓揉。紧接着,小朋友们把揉好的面团装进模具。很快,一个月饼形状的窝窝头制作完成。这并不是基地食堂,而是一场研学课程,捧着香喷喷的窝头,“小营养师”们非常有成就感。
“像‘大熊猫营养师’这样的研学活动,2016年以来,我们设计了9个主题。”唐亚飞介绍,基地每月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深入人心。
一个互动体验园,多种场景引人入胜
能眨眼、懂答题、会生气,在成都大熊猫博物馆中,就有这么一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不仅外表逼真,还能实现目光追随,在它的脸上,甚至能看到微表情。游客提问,“小川”解答,一问一答之间,大熊猫相关科普知识实现润物无声地普及。
大熊猫为啥喜冷怕热?科普过程中,团队没少遇到类似提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大伙琢磨着将大熊猫皮毛置于馆内展示。在团队中专门负责展览展示的吴樱看来,与其讲解专业知识,不如让人摸一摸。
大熊猫会发出各种声音,都代表什么含义?博物馆设置了声音互动体验区,收录了大熊猫10多种情绪表达声音,游客通过按键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了解背后的含义。独特的设计让游客充满好奇,体验装置前经常排起长队。
2021年3月,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能让公众在参观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前期筹备,到正式布展,科普团队成员们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科普展示方式。
除博物馆外,园区之中,互动体验场景随处可见。
旭日馆柱子上,印有与大熊猫相关的问题,鼓励游客在观看大熊猫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在它们身上找寻答案;映日馆周围,翻开互动装置,用力转动圆盘,就能看到大熊猫寿命及其交流方式的相关知识;云日馆室外,一只手绘的大熊猫互动装置格外引人注意,抽拉大熊猫身上不同部位的卡片,可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神奇奥秘……
“从维护频率上就能看出来,园区里的互动设备都很受欢迎。”指着正在对装置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身影,吴樱笑着说。
一套熊猫科普书,系统讲述科学知识
大熊猫会冬眠吗?大熊猫怎么“对话”?大熊猫为什么“懒”?……翻开《你不知道的大熊猫》一书,就能找到答案。绘画精美,语言生动,画风可爱,让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发现不少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就想着写一本科普书,系统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谈及写作初衷,科普团队负责人金双说。
不同科普书籍,面对的人群也有区别。有的满足低龄儿童的喜好,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有的则面向青少年,通过抛出引导性问题,激发读者探索欲。在金双看来,基地既有科研资料,又有长期经验积累,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结集成书,不仅可以解答大伙关于大熊猫知识的困惑,还能借此引导人们践行保护理念。
如今,熊猫基地科普团队已构建起多种类型的科普传播平台。他们不仅把大熊猫相关的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活动经验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结集成书,还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视频和影片。
每次开展活动,小到贴纸、明信片,大到环保餐具、环保收纳袋,这些科普文创产品,都是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从科普系列到环保系列,我们开发了28款文创产品,配合科普活动发放。”金双介绍,这样有助于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并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
此外,研究基地科普团队还设计制作了大熊猫模型教具,包括竹笋、窝头等。在科普活动中,使用好配套教具,让科普的画面感与趣味性得以提升。
从一开始的2名成员,到如今的31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普团队每年要开展300多场活动。他们不仅活跃在园区内,还进学校、入社区,传播动物保护理念。正如向波所说的,希望每年来基地的游客不仅能看熊猫,还能了解熊猫,进而为生态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不断创新,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 》( 2025年02月14日 06 版)
“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守望)
来源:【】
科普团队成员在介绍动物保护知识。
小朋友在观察动物实验样本。
以上图片均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草木葱茏,微风轻拂,山中根根翠竹摇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工作人员指着展板,耐心解答游客关于大熊猫的各种疑问;大熊猫互动体验博物馆前,游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排队入馆,等待参观……从研学活动到互动体验,再到科普讲解,基地里随处可见科普团队成员的身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近10年,他们共开展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编撰科普读物22部,制作科普影视作品22部61集,受众超10亿人次。
一场科普龙门阵,趣味活动层出不穷
树荫下,圈舍旁,向波手持扇子,站在大熊猫2号别墅前,一场龙门阵即将开摆。原本正在参观大熊猫的游客渐渐围了过来。
“大伙猜猜,大熊猫的食物都有哪些?”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员,向波一边轻摇纸扇,一边抛出问题。
“肯定有竹子!”“要吃水果吧,得补充维生素。”“竹子那么坚硬,大熊猫能消化吗?”……大伙七嘴八舌,讨论热烈。眼见激起游客兴趣,向波便不再卖关子。从大熊猫的饭量,到食物的种类,他将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娓娓道来。
2020年,基地科普团队推出实时实景主题科普讲解龙门阵。立展板、摇纸扇,围绕一个主题,科普团队成员摆起龙门阵。从“神奇的大熊猫”到“我不是‘干脆面’”,从“竹子的旅行”到“大熊猫成长记”,大伙精心设计的主题,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每个月初,我们会在基地公众号上发布龙门阵互动科普讲解场次安排,平均每月有15场。”向波说,不同于过去讲座般的科普形式,通过摆龙门阵,实景互动讲解,不仅可以丰富游客游园体验,还能让公众正确认识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在向波看来,趣味科普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游客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而对团队中负责研学的唐亚飞来说,大熊猫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研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搅拌盆里,倒入玉米、黄豆、燕麦和微量元素等混合而成的营养粉料,加水搅拌,用力搓揉。紧接着,小朋友们把揉好的面团装进模具。很快,一个月饼形状的窝窝头制作完成。这并不是基地食堂,而是一场研学课程,捧着香喷喷的窝头,“小营养师”们非常有成就感。
“像‘大熊猫营养师’这样的研学活动,2016年以来,我们设计了9个主题。”唐亚飞介绍,基地每月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深入人心。
一个互动体验园,多种场景引人入胜
能眨眼、懂答题、会生气,在成都大熊猫博物馆中,就有这么一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不仅外表逼真,还能实现目光追随,在它的脸上,甚至能看到微表情。游客提问,“小川”解答,一问一答之间,大熊猫相关科普知识实现润物无声地普及。
大熊猫为啥喜冷怕热?科普过程中,团队没少遇到类似提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大伙琢磨着将大熊猫皮毛置于馆内展示。在团队中专门负责展览展示的吴樱看来,与其讲解专业知识,不如让人摸一摸。
大熊猫会发出各种声音,都代表什么含义?博物馆设置了声音互动体验区,收录了大熊猫10多种情绪表达声音,游客通过按键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了解背后的含义。独特的设计让游客充满好奇,体验装置前经常排起长队。
2021年3月,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能让公众在参观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前期筹备,到正式布展,科普团队成员们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科普展示方式。
除博物馆外,园区之中,互动体验场景随处可见。
旭日馆柱子上,印有与大熊猫相关的问题,鼓励游客在观看大熊猫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在它们身上找寻答案;映日馆周围,翻开互动装置,用力转动圆盘,就能看到大熊猫寿命及其交流方式的相关知识;云日馆室外,一只手绘的大熊猫互动装置格外引人注意,抽拉大熊猫身上不同部位的卡片,可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神奇奥秘……
“从维护频率上就能看出来,园区里的互动设备都很受欢迎。”指着正在对装置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身影,吴樱笑着说。
一套熊猫科普书,系统讲述科学知识
大熊猫会冬眠吗?大熊猫怎么“对话”?大熊猫为什么“懒”?……翻开《你不知道的大熊猫》一书,就能找到答案。绘画精美,语言生动,画风可爱,让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发现不少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就想着写一本科普书,系统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谈及写作初衷,科普团队负责人金双说。
不同科普书籍,面对的人群也有区别。有的满足低龄儿童的喜好,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有的则面向青少年,通过抛出引导性问题,激发读者探索欲。在金双看来,基地既有科研资料,又有长期经验积累,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结集成书,不仅可以解答大伙关于大熊猫知识的困惑,还能借此引导人们践行保护理念。
如今,熊猫基地科普团队已构建起多种类型的科普传播平台。他们不仅把大熊猫相关的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活动经验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结集成书,还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视频和影片。
每次开展活动,小到贴纸、明信片,大到环保餐具、环保收纳袋,这些科普文创产品,都是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从科普系列到环保系列,我们开发了28款文创产品,配合科普活动发放。”金双介绍,这样有助于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并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
此外,研究基地科普团队还设计制作了大熊猫模型教具,包括竹笋、窝头等。在科普活动中,使用好配套教具,让科普的画面感与趣味性得以提升。
从一开始的2名成员,到如今的31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普团队每年要开展300多场活动。他们不仅活跃在园区内,还进学校、入社区,传播动物保护理念。正如向波所说的,希望每年来基地的游客不仅能看熊猫,还能了解熊猫,进而为生态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不断创新,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关于大熊猫的故事【关于大熊猫的故事(200字)】】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一直觉得大熊猫这种动物超级可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看熊猫 Documentary 就好开心好久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熊猫的性格也是特别安静温柔的,喜欢睡觉的样子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近去动物园看到了真的熊猫,太棒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大熊猫这种可爱的动物可以一直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熊猫的外表真是独特,黑白相间的毛色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看熊猫吃竹子的镜头,动作好萌哦!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熊猫很有学问的样子哈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大熊猫的故事和图片!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一下大熊猫的习性吧!真想多了解它们。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熊猫是一种需要保护的动物,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它们!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读过一本关于大熊猫的故事,觉得写得非常有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物种,我们应该爱护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将来有机会去见一见真实的熊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只大熊猫?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熊猫的食物是竹子吗?好想知道它们一天能吃多少竹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熊猫睡觉的时候样子超可爱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可以看关于大熊猫的纪录片!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