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中秋节怎么来的故事历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一)中秋节在唐代已是民俗节日
如果说一个节日具有特定名称、特定空间、特定活动、特定情感,那么中秋节确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首先,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经成为特殊名称。中秋,也称仲秋,本来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日,然而在许多唐代人那里,中秋已经专指八月十五了。李峤、朱庆馀、无可、马戴、张祜、李洞、潘纬、方干、栖白、薛莹、白居易、许昼、唐彦谦、裴夷直、武元衡、崔备、柳公绰、徐放、王良会、郑畋、元稹、许浑、孙纬、孙蜀等人都有针对八月十五月或八月十五情感而作的诗文。
除了“中秋”之外,在唐代,“八月十五”也是一个节日专名。以节日所在历法中的时间指称节日,在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极其普遍的事情,甚至在今天,亦不鲜见,比如,在我的老家——山东定陶,如今依然将时在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称为“二月二”,将时在五月五日的端午节称为“五月五”,将时在七月七日的七夕节称为“七月七”,将时在九月九的重阳节称为“九月九”,等。
唐人留下的关于玩月、赏月、怀月的诗作,除了以“中秋月”或“中秋夜月”冠名外,便多以“八月十五夜”来冠名。《全唐诗》中收录30余首,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陆龟蒙、皮日休都有《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翻检唐人诗作,可以发现,除非是节日,否则很少出现多位诗人不约而同用某个日期作为诗文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的现象,据此可以认为“八月十五”是节日专名的事实。
第二,中秋节所在的八月十五日已有众人参与的约定俗成的玩月活动。据刘德增统计,《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这111首诗,最核心的主题就是玩月。依据这些载有丰富信息的文学作品,辅以其他记载,可以揭示唐代人已经普遍参与八月十五玩月的活动了。
一些学者认为,在唐代,八月十五玩月主要是文人的喜好和作为。然而,只要看看这时的一些诗作,就可以发现它其实并非只是文人的风习。比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中写到“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诗中写道:“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刘禹锡也有“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的诗句。“人尽望”“千家看”“尽相寻”“远近同时望”这些词汇语句,虽不免有夸张之处,但也能说明八月十五夜玩月已是极其普遍的行为,而且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
唐人玩月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诗句“去年今夜醉兰舟”“玩处临尊却掩扉”均可为证。《开元天宝遗事》载,某年的八月十五日夜,苏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亦“备文酒之宴”。
“嵩岳嫁女”是以八月十五玩月为背景展开的传说故事,故事以田璆、邓韶二人相约中秋玩月开始,他们的玩月就与酒有关:“三礼田璆者,甚有文,通熟群书,与其友邓韶博学相类。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家于洛阳。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携觞晚出建春门,期望月于韶别墅。行二三里,遇韶,亦携觞自东来。”二人都带着名为“乾和五酘”的美酒,显然是准备边饮边玩了。后来二人参加了嵩山上的群仙之会,并主持了上清神女和玉京仙郎的婚礼。十分有趣的是,当嵩山神仙之会的主角西王母问刚刚驾临的穆天子“何不拉取老轩辕来”时,穆天子回答说:“他今夕主张月宫之宴,非不勤请耳。”可见在时人心目中,连神仙也要在中秋宴饮的,而这当然是时人过中秋节的反映。
第三,唐代还流传着一些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国人对于月亮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很早就有许多想象,并形成了诸如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在唐代,这样的传说依然流传,并新生成了若干关于中秋的传说故事,如前文提到的“嵩岳嫁女”。
这里再说一个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唐朝已经广为流传。相传为柳宗元著述的《龙城录》中有《明皇梦游广寒宫》,描写得绮丽详细: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巍,但闻清香霭郁,视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其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此外《太平广记》卷二二“罗公远”条和卷二六“叶法善”条均有记载。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至迟在唐玄宗逝世不久即已传至敦煌地区,敦煌本《叶净能诗》讲述的这则故事就非常的完整。
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既是“八月十五”已为民俗节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丰富了“八月十五”这个民俗节日的内容,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而这也有助于“八月十五”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流传。
作者: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张勃: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
我们的节日 | 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却不知道中秋节的
由来与传说
因此曲小文整理了
有关中秋节的趣识
大家一起来涨知识吧!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或“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讨来的不死丹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丈夫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真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就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中秋
最后
祝大家
中秋快乐
花好月圆人长寿
中秋节的传说
来源:运城新闻网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吴刚伐桂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玉兔捣药
【中秋节怎么来的故事历史】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终于知道我吃月饼是为了啥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传说都好听呀,感觉中秋节更有趣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以为是嫦娥一个人在玩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这么古老的节日都有个故事背后啊,很有文化底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一下历史总是没坏处的,丰富见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下次跟朋友一起吃月饼的时候可以聊聊这个故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中秋节是庆祝月亮圆的意思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道理,这故事听起来有点像神话片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古代人民很喜欢用月亮来比喻自己思念的亲人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月球和嫦娥的故事太经典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突然想问问兔子都去哪了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故事传下来几百年,果然耐看是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很高兴,现在更懂了历史文化意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秋节有了新的认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中秋节的故事这么复杂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后可以跟孩子讲解一下这些故事,让他们更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传说充满了浪漫和神秘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人民真的很会制造神话故事,现在看来依然很精彩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