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治水为何有罪?屈子都为之鸣不平

更新:08-15 神话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悲剧式英雄:普罗米修斯,他从天庭盗取火种,归还于人类,从而惹怒众神之王宙斯,被其囚禁于高加索山的悬崖之上,每日承受被鹰啄食的痛苦!

image.png"/></center><p>  实际上,当我们在兴致勃勃谈论希腊悲剧的时候,往往会忘记人性的光辉背后,必然笼罩着命运的巨大阴影。因为这终究不是一场对等的角力或抗争,在天平的两端,一方胜利者之笔,一个是失败者的叹息。</p><p>  在古老的中国神话中,也存在这么一个悲剧式人物,而围绕着其人,历史记载则毁誉参半。他的名字叫做鲧(gun)!他的治水方法明明与大禹一样,为何会因此被天帝斩杀?</p><p>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p><p>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屈原《天问》</p><p>  猫头鹰和乌龟,为鲧献策去盗“息壤”,鲧当时为什么要听呢?而在他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尧又为什么施刑与他?“这是来自屈原的追问与思索,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表面笼罩着很多谜团需要一一剥离。</p><p>  (一)是功还是过</p><p>  对于这个传说人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有的典籍中对他极尽丑化之能事,而罪状首先是防壅百川而治水无功。如《<a href=国语·周语》中云:

  “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羽山。”

  另外,《尚书·洪范》中也说:

  “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可见,这些记载中都反复强调说他治水违反水性,堕高壅卑,以至于功用而弗成,最终被天帝殛死。更有甚者,将鲧附会为圣人之不才子,称之为四凶之一的“梼杌”: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

  根据此说,鲧的罪恶就不仅局限于治水不成,而是一个冥顽不灵、十恶不赦的家伙了!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却极赞扬,对其冤屈鸣不平,比如我们前文提及的屈原,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对于鲧的所作所为,显然是以一种英雄史诗赞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在洪水滔天的危难关头,鲧就和为人类窃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从天帝那里盗来了息壤,解决了水患,但因为违抗帝命,便被祝融杀死于羽山。而鲧虽身死其子禹却继承父志,终于布土以定九州!

  (二)洪水怎么治

  奇怪之处就在于,对于这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何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很多人认为鲧和禹这对父子,是在治水方面失败和成功的两个不同的典型,而其结果的不同在于其治水的方式有很大差异:鲧治水以“湮”,禹治水以“导”,事实果真如此吗?否

  第一,鲧和禹治水方法相同,都是用“湮”和“填”

  “禹湮洪水,杀相鲧,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里的“禹湮之”的“湮”就是塞的意思,也就是填。另外《淮南子·地形训》中也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可见,“湮”和“填”都是一个方法。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的确是古代人民防治水患的正确方法,至于凿龙门、疏九河等方法,在古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操作起来难度几乎不可能!

  第二,鲧和禹治理水患均成功了,都是英雄。

  实际上,在早期的传说中,鲧治水和禹一样,都取得了一定的功效,所以很多典籍提到治水之功的时候,也总是鲧禹并提:

  “鲧禹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然后,在《国语·吴语》中也是将治水归于“鲧禹之功”:

  “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也就是说在这些记载中,无一例外地将鲧禹并列,肯定鲧禹都是治水的英雄,那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扬禹抑鲧”的说法,而且形成另外对鲧传说的巨大分歧,原因可能就在于激烈而尖锐的部族斗争!

  (三)斗争的失败者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

  这里鲧所说的地之道,就是指自己已经平定了水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这是第一个原因;此外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提到了第二个原因,似乎与鲧反对尧的禅让制有关,鲧极有可能支持帝子丹朱搞世袭制,以破坏部族联盟酋长的选举制。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那么,当时只有鲧一人反对帝尧的禅让制吗?自然不是,另外一人也赫赫有名,就是共工!这段话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鲧和共工都是被尧“举兵”诛杀的,说明他们自身部族很有势力;第二,共工与鲧对于禅让的观点一致,甚至劝谏的话也是一样的,说明两者处于同一阵营,两人站在一边共同反对帝尧。

  所以,鲧禹治水之事褒贬不同,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在于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再次书写!

【鲧治水为何有罪?屈子都为之鸣不平】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王母娘娘和玉帝不是夫妻?那么七仙女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阐教有一弟子,结局硬是应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