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斯言,三复白圭打一动物

更新:12-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明·吴麟征《家戒要言》原文·注释 赏析

【题解】吴麟征,字圣生。浙江海盐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太常少卿。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北京,吴麟徵值守西直门,城破自杀而死。【原文】进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 ①,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②。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 ③。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 ④,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通三才之谓儒 ⑤,常愧顶天立地 ⑥;备百行而为士 ⑦,何容恕己责人。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邓禹十三杖策干光武 ⑧,孙策十四为英雄 ⑨,所忌行步殆不能前 ⑩。汝辈碌碌事章句?。尚不及乡里小儿。人之度量相越?,岂止什伯而已乎?!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方今多事,举业之外?,更当进所学?。碌碌度日,少年易过,岂不可惜。【注释】 ①豫:通预,事先有所准备。 ②大用:充分发挥作用。畜(xù):遗蓄,积储。 ③蛊(gǔ):惑乱。 ④邪间:邪念乘隙而人。 ⑤三才:天、地、人。 ⑥顶天立地:在天地间立身做人。 ⑦备:具备。百行:指各种善行。 ⑧邓禹:字仲华,东汉人。年十三能诵诗。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邓驱马往见,为之出谋画计。杖策:执鞭,指驱马而行。策:马鞭。干:求见。 ⑨孙策:字伯符。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兄。十余岁时就英名远扬。 ⑩殆:通怠,怠惰、懈怠。 ?章句:指对儒家的经典的析解句读。 ?相越:相距、相远。 ?什伯:十倍百倍。 ?举业:为参加科举考试而攻读的学业。 ?进所学:使学业进步。

(译文:学习应谦虚,做事要准备 ,对自己长期严要求,有大用向不要靠积蓄。 不要被财货迷惑,不要被妻子儿女惑乱。不要让长辈怀疑,不要让父母怨怒。 争目前的事,就忘了远大的目的;加深了儿女情怀,就使英雄气概短少了。 多读书就气清,气清就精神正,神正就出现吉祥的事了,老天保佑着;读书少身体就空虚,身体空虚邪气就进来了,邪气进来就会作恶,忧患也就来了。 通三才的人叫做儒,常常愧疚在天地间立身做人;具备各种善行就能做士,怎么能宽恕自己责备别人。光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光听到别人的过错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闯祸的根本。所以自私的念头萌生就铲除它,谗谀的人到了就赶走他。邓禹十三岁就杖策给光武帝当谋士,孙策十四岁就成为英雄,所忌的是行步懈怠不能前进。你们这一辈碌碌无为学习儒家的经典的析解句读。还达不到乡里小儿的水平。人的度量相差很多,岂止是什伯而已乎!拜老师、交朋友应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的为好,如果交那些浮薄好动的人,不但无益反击有损,坚决不适宜交朋友。当今多事,参加科举考试之外,还应当使学业进步。碌碌无为地度日,少年时光容易过去,难道不可惜吗?)【原文】秀才本等 ①,只宜暗修积学 ②,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③。如驰逐名场 ④,延揽声气 ⑤,爱憎不同,必生异议。秀才不入社 ⑥,作官不 ⑦,便有一半身分。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世乱方殷 ⑧,八股生活 ⑨,全然岭淡。农桑根本之计,安稳著数 ⑩,无如此者。诗酒声游,非今日事。才能知耻,即是上进。鸟必择木而栖?,附托非人者?,必有危身之祸。见其远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饵,方是二十分识力。男儿七尺,自有用处,生死寿夭,亦自为之。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立身无愧,何愁鼠辈。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岂可使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功名之上,更有地步,义利关头,出奴入主?,间不容发。少年作迟暮经营?,异日决无成就。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对尊长全无敬信,处朋侪一味虚骄?,习惯既久,更一二十年,当是何物?【注释】 ①本等:本分、分内之事。 ②暗修积学:默默地修养德行,不懈地研求学问。 ③四海比肩:和天下著名学者齐名。比肩:并肩。 ④驰逐名场:在名利场中奔逐钻营。 ⑤延揽声气:交接和招揽同党。 ⑥社:明末的文社。 ⑦党:朋党、派别。 ⑧殷:盛,深重。 ⑨八股:八股文,科举考试的文体程式,因正文由四节对偶文句合计八小股组成,故名。是明清时士子必修的功课。 ⑩著数:手段、方法。 ?鸟必择木而栖:语本《左传》。 ?非人:行为不正的人,指不适当的人。 ?汲汲:急急地追求。 ?尊生:保重生命。 ?保持心胸的光明磊落。地:心地,佛教以心为地。 ?出奴入主:在义、利之间的取舍。 ?年轻时不想有所作为,却做一些暮气沉沉的事情。 ?朋挤:朋友和同辈。嘘骄:虚浮而骄衿。【原文】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 ①,则一生人品坏矣。制义一节 ②,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吾所取者,历练艰苦之士。多读书达观今古,可以免忧。立身作家读书 ③,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身可无悔尤。我以善病,少壮懒惰,一旦当事寄 ④,虽方寸湛如 ⑤,而展拓无具 ⑥,只坐空疏卤莽,秀才时不得力耳。迩来圣明向学 ⑦,日夜不辍,讲官蒙问,虽多不能支 ⑧。东宫亦然 ⑨。一日宫中有庆暂假,皇上语阁臣曰:“东宫又荒疏四五日矣。”汝辈一月潜心攻苦,能有几日?欲望学问之成,难矣!士人贵经世 ⑩,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切须鼓舞作第一等人勾当?。真心实作,死不可图之功。竹帛青史?,岂可让人!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忠信之礼无繁,文惟辅质?;仁义之资不匮,俭以成廉?。【注释】 ①权宜:随事势而灵活变通、见风使舵。诡随:诡诈多变。 ②制义:即八股文。 ③作家:理家。 ④事寄:担当事任,此指承继了家业。 ⑤方寸湛如:心地纯厚清醒。 ⑥展拓无具:没有发展和开拓的才能。具,才具,能力。 ⑦迩来:近来。圣明:指明毅宗朱由检。 ⑧不能支:不能应付。 ⑨东宫:皇太子住东宫,故以东官称太子。 ⑩经世:治理世事。 ?勾当:事情。 ?竹帛青史:竹帛、青史均指史书。此谓青史留名。 ?忠诚信实的制度、礼节,不需要繁琐、藻饰,文彩是次要的,它只是礼节内容的补充。 ?一个人只要不缺乏仁爱和正义的资质,俭约便可成就廉洁。【原文】海内鼎族 ①,子姓繁多 ②,为之督者 ③,其气象宽衍疏达 ④,有礼法而无形畛 ⑤,有化导而无猜刻,故一人笃生 ⑥,百世茀郁 ⑦,以酝酿深而承藉厚也。水清无鱼 ⑧,墙薄亟裂 ⑨。车鉴不远 ⑩,尚其慎旃?!莫道作事公,莫道开口是,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家听非议;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备,恨不凿君双眼睛,留在家堂看兴废。家之本在身,佚荡者往往取轻奴隶?。家用不给,只是从俭,不可搅乱心绪。四方兵戈云扰,乱离正甚,修身节用,无得罪乡人。疾病只是用心于外,碌碌太过。家门履运?正当蹇剥?,硅步须当十思?。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生死路甚仄?,只在寡欲与否耳。水到渠成,穷通自有定数。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四方衣冠之祸? ,惨不可言,虽是一时气数,亦是世家习于奢淫不道,有以召之。若积善之家,亦自有获全者。不可不早夜思其故也。忧贫言贫,便是不安分,为习俗所移处。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注释】 ①鼎族:显赫的家族。 ②子姓:子孙。 ③督者:督导者、家之长。 ④气象:指气概、气量。宽衍疏达:宽厚通达。 ⑤形畛(zhěn):刑罚的约束。形:通刑;畛:界限。 ⑥笃生:得天独厚地降生。 ⑦茀(fú) 郁:茂盛,此指兴旺。 ⑧水清无鱼:喻人不能过于苛细。语本《大戴礼》。 ⑨亟:急速。 ⑩车鉴不远:比喻以往的失败、挫折当作为今后的借鉴、教训。语本刘向《说苑》。 ?尚其慎旃:应该要谨慎啊!旃(zhān):语助词。 ?佚荡:放荡。取轻奴隶:为奴隶所轻视。 ?履运:遭逢的运数。 ?蹇(jiǎn)剥:不顺利。蹇:难;剥:不利。蹇、剥均为《易经》卦名。 ?跬(kuǐ)步:半步。行走时举足一次为跬。 ?仄(zè):狭窄。 ?练习:熟悉,善于洞察。 ?衣冠:指士大夫、官绅。【原文】近来运当百六 ①,到处多事,行过东齐,往往数百里绝人烟,缙绅衣冠之第,仅存空舍。河南尤惨,一省十亡八九。江南号为乐土,近亦稍稍见端,后忧患更不可测。凡事循省 ②,收敛节俭、惜福惜财,多行善事,勿苟图利益,勿出入县门 ③,勿为门容家奴所使,勿饱食安居晏寝,自鸣得意。厚朋友而薄骨肉,所谓务华绝根 ④,非乎?戒之,戒之!世变日多,只宜杜门读书,学作好人,勤俭作家,保身为上。早免钱粮,谨持门户。儿曹不敢望其进步,若得养祖宗元气,于乡党中立一人品,即终身学究 ⑤,我亦无憾。浮华鲜实,不特伤风败俗,亦杀身亡家之本。文字其第二义也 ⑥。人情物态,日趋变怪,非礼义法纪所能格化 ⑦,宜早自为计。若身在事内,利害不容预计,尽我职分,余委之天而已。陈白沙先生云 ⑧:吾侪生分薄于福,敢求全 ⑨?三复斯言,自可不肉而肥。家业事小,门户事大 ⑩。人心日薄,习俗日非,身入其中,未易醒寤。但前人所行,要事事以为殷鉴?。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姻事只择古旧门坊、守礼敦实之家,可无后患。本根厚而后枝叶茂,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揆之天道?,证之人事,往往而合。遇事多算计,较利悉锱铢?,其过甚小,而积之甚大,慎之,慎之。茹荼历辛?,自是儒生本色,须打清心地以图大业,万勿为琐琐萦怀。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世变弥殷,止有读书明理,耕织治家,修身独善之策。即仕进二字,不敢为汝曹愿之,况好名结交、嗜利召祸乎!游谈损德?,多言伤神,如其不悛?,误己误人。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无一益友。俗客往来,劝人居积?,谀人老成,一字入耳,亏损道心?,增益障蔽,无复向上事矣。 【注释】 ①百六:百六阳九。古人讲灾变运数,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年,内有旱灾九年。固以指厄运、灾变。 ②循省:自我反省。 ③县门:县衙门。 ④务华绝根:致力于花朵而断绝了树根。华:同花。 ⑤学究:指布衣书生。 ⑥文字:文章。指读书识字,求取功名。 ⑦格化:格:匡正、纠正;化:教化、感化。 ⑧陈白沙:明学者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人称白沙先生。 ⑨我辈生来没有福分,不敢事事求全。 ⑩门户:门第,指家族的名望、影响。 ?殷鉴:本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作借鉴之事。语出《诗经·大雅·荡》。 ?揆(kuí):揣度,考察。 ?锱铢:锱和铢都是很小的重量单位,比喻数量微小。 ?茹荼历辛:意谓吃苦耐劳。茹,吃;荼,苦菜。 ?游谈:虚浮不实的议论。 ?不悛:不自悔改过。 ?将敬:顺从而恭敬。 ?逐膻:追逐别人的丑行。膻,羊臊气。 ?居积:囤积。 ?道心:道德之心。

论语》里的32个数字成语

一以贯之 《里仁》

一日三省 《学而》

一箪一瓢 《雍也》

一隅之见 《述而》

一隅三反 《述而》

一息尚存 《泰伯》

一仍旧贯 《先进》

一日之长 《先进》

一朝之忿 《颜渊》

一言兴邦 《子路》

一言丧邦 《子路》

一匡天下 《宪问》

功亏一篑 《子罕》

举一反三 《述而》

三十而立 《为政》

三复斯言 《先进》

三复白圭 《先进》

益者三友 《季氏》

驷不及舌 《颜渊》

六尺之孤 《泰伯》

九合天下 《宪问》

九合一匡 《宪问》

一以贯之 《卫灵公》

闻一知二 《公冶长》

闻一知十 《公冶长》

一言以蔽之 《为政》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颜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微子》

李隆基《石台孝经》拓本

李隆基隶书《石台孝经》拓本,天宝四年(745)刻,18行,行55字。现安碑林。

唐玄宗书鹡鸰颂行书毛笔书法字帖 李隆基经典碑帖书法临摹字卡 ¥18.8 购买 唐玄宗李隆基《鹡鸰颂》高清原大复制书法行书毛笔练字帖临摹长卷 ¥35 购买

《石台孝经》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李亨篆额。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宽120厘米。书法工整,字迹清新,秀美多姿。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方额、盖石、顶上等均做了非常艺术化的处理,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

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台孝经碑雕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留下了两位帝王的四种字体,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千古爱情佳话拉开了序幕。

“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石台孝经碑造型极富特色,称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方顶天立地碑。

公元713年,临淄王李隆基以两次,杀伯母韦皇后,诛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黄袍加身,史称唐玄宗。为避“名不正言难顺”之讳,以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部,让子弟精读勤学,并于第二年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谋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天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李隆基(685-762),唐朝皇帝,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玄宗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势走向衰落。

唐玄宗的《孝经序》略解

唐玄宗的《孝经注》的内容,在后文《孝经》的解读中会引用并解释。唐玄宗的这一名《序》,可分为五段,我们不妨逐一讲读一下。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按,这一段大意是,我听说上古时候民风教化是朴质疏略的,虽然因应自然的亲爱父母之心的孝已经萌生,但是取其恭敬礼节的犹尚简少,等到已有了仁义之说,那么亲爱的声誉日益显著了。圣人知道孝道是可以用来教化的,所以就严而教敬,就亲而教爱。于此因顺移孝为忠之道昭彰,立身扬名之义也彰显了。孔子说:“我的心志在于《春秋》,德行在于《孝经》。”此可知道孝是道德的根本。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按,此段大意是,《孝经》说:“往昔圣明之王用孝治理天下,尚且不敢遗弃小国之臣,而何况对于那些公、侯、伯、子、男呢?”我曾经多次读思此言,景行先哲;虽没有德教施加于百姓,但希望博爱能作为四海典型。嗟叹啊,夫子逝世而微言渐绝,异端兴起而大义乖离。况且又于秦代被灭绝,后来所得到的皆秦焚书后之微末。《孝经》传播滥觞于汉,醇粹既没,则余下糟粕在流传。所以鲁史《春秋》,此学分为五家之传;《国风》、《雅》、《颂》,此学分为四家之诗。离开圣人越加远,源流也日益多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按,此段大意是,近观《孝经》的旧注,尤其驳杂不堪。至于追随效法前人的,约将近百家。业擅专门的,将近有十家。希望升堂入室的,必定自己另辟门户。想攀上奔逸车驾的,必定驰骋于别的轨辙上。因为这样的穿凿附会,也就使得大道隐于小道之所成中,至言隐于浮伪荣华之内了。且传注以通畅经文为要义,要义必定以得当为主宰。至极得当就是能会归于一,使得精妙之义无二,怎么能不翦除那些繁芜,而撮取那些枢机要道呢?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按,此段大意是,韦昭、王肃,是先儒的领袖。虞翻、刘邵,则又次于其后。刘炫阐明孔安国的古本,陆澄讥讽郑康成的注释。若在理论上或能允当,又何必责怪其人呢?所以如今特举六家之异同,会合五经的旨趣;省约文字而遍布通畅,经义则昭然;分注错杂于经文内,而条理则贯通。写在琬琰美玉之圭上,庶几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按,此段大意是,再说夫子谈《孝经》,心志在于能取垂训今后,虽五孝之所用则有区别,但百行之孝的源头不殊。因此一章之中,共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相说明的;具载的话则文字繁琐,省略则又会文义空阙。今留存于疏中,以能广为发挥。

  西汉及魏晋,经过宋齐梁陈,注解《孝经》的近百家,至于有唐之初,虽然备存秘府,而简编多有残缺,当时流传的唯孔安国、郑康成两家之《孝经》注;另外就是梁代的皇侃《孝经义疏》,然而多纰漏谬误,理昧精研。因此唐玄宗朝,召集群儒学官,使集议《孝经》的注解。这就有了刘子玄(刘知几)辨郑玄的《注》有十谬七惑,司马贞驳斥孔安国的《注》多鄙俚不经,其余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于是唐明皇就在先儒的注释中采集菁华,删除烦乱,萃取义理,把允当的用为注解,至于天宝二年(743年)注成,颁布天下,并自己用八分隶书书写,勒石于石碑,这就是“石台孝经”。

  此序言很简短,但要言不烦,就像他的注那样。我们如果读过唐玄宗的《孝经注》,又读过他的《孝经序》,可以看到这位皇帝非常重视《孝经》,其中的原因是大可研究的。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些,主要有三点:

  其一,以孝治家。皇家的内部秩序要整顿好,也确实不容易,唐玄宗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好多的事情,比如太平公主的作乱,又如自己和太子以及诸子的关系处理上,再如自己和其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还有自己和儿子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唐玄宗希望通过提倡孝道,把皇家的内部秩序整顿好。

  他一方面宣扬《孝经》,一方面自己也做出样子来,有记载说“上素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之”。比如初即位的时候,唐玄宗特地做了长枕头、大被子,与兄弟宋王、申王、岐王、薛王、豳王同寝。宫殿中还设立五幄,与诸王更处其中,称为“五王帐”。明代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了三个字:“近儿戏!”确实为入木三分之评。然而,再反思一下,也并非全是儿戏,在某些历史时段中皇帝的这些做法也会起到一定的凝聚作用的。甚至这也成为一个教育皇家后代的著名的典故而流传不息,如焦编辑的教育皇家后代的《养正图解》就选择了唐玄宗的这一则故事。

  其二,以孝。《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智慧就是“孝治”,将“移孝为忠”、“以顺移忠”成为的重要做法。唐玄宗重视这一点,因此类似今天的高层的学术讨论会,研讨《孝经》的有关问题,还自己亲自作注,并撰写《孝经》全文立于学官,等等。他能取得“开元盛世”的盛况,也许和这种倡导与做法不无关系。但是他的误国,被赶下皇位也和没有很好地实践《孝经》有关。比如《孝经》强调要纳谏,他后期没有做到;而如果对照《圣治章》的那些内容,他全背道而行了。比如“六事”之与“六可”,如“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他都没有做到,如此却能不栽跟斗,那才怪呢!“安史之乱”以后,这位皇帝对此应该有一番更加触及灵魂的体会了。历代有许多皇帝都关心《孝经》,提倡孝道,也许主要就聚焦在这两大问题上吧。

其三,文化建树。唐玄宗在文化建设上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其他不烦说,比如《孝经》的整理、注释以及推广就是一大贡献。今天《十三经注疏》中只有一位皇帝留下了他的著作,那就是唐玄宗的《孝经注》,而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宝级文物。如果我们参观泰山,登上南天门,来到大观峰,面对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大片摩崖,高二丈六、宽丈五,二十四行,每行五十一字,共一千多字,金光闪烁,会被它的壮丽而震撼的。明代的王世贞《州山人稿》云:“虽小变汉法,而婉缛雄逸,有飞动之势。余尝登泰山,转天门,则见东可二里穹崖造天,铭书若鸾凤,翔舞于云烟之表,为之色飞。”笔者尝驻足于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之侧抚摸再三,亦曾仰望巍巍泰山《纪泰山铭》摩崖感慨再三,一代唐明皇早已成为了一黄土,而这些文物却在天长日久地倾诉着一切。

【三复斯言,三复白圭打一动物】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三国演义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哪个朝代的末期】 下一篇:三夫之对(三夫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