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诛—不教而诛谓之虐原文

更新:12-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典故 | 不教而诛、不逞之徒、不觉技痒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自】:《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教而诛”,语出《论语•尧曰》。孔子曾说过:“尊五美,屏〔bǐng〕四恶。”——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

孔子的学生子张(姓顓孙(zhuān-sūn),名师),字子张,不明白 “五美”是哪五种,“四恶”又是哪四种。所以请孔子解释。孔子先讲了“五美”,然后又说“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入之吝谓之有司。”

“出入”,即出纳; “有司”,古代管事的小吏。原文大意是说:不进行教育而只知道执行死刑,叫做残虐;平时不加督促而临时要看成绩,叫做粗暴;开始不抓紧而突然限期,叫做奸讹;给人财物,而出手悭吝,象个小气的管事,不妨叫做老抠〔kōu〕。

上述原文,“不教而杀”,后来成了成语,一般说作“不教而诛)(zhū)”。把罪人杀死,叫“诛”。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强调平时多加教育,反对轻易处死。

清末李宝嘉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署院传谕僚属,限大家三个月一齐戒除烟瘾。商务局的老总插嘴说道:“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诛’ ;做属员的人再不振作精神,摒除嗜好,也就不成个人了。……”

【解释】: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出自】:《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不逞之徒”这句成语,较早地见于《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腓〔fēi〕。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之子嘉为国君(即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有不少贵族的公子就联合反对子驷, 准备发动。子驷知道了,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子狐的两个儿子吓得逃往卫国,其余的反对派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子驷对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见,因此,在晋国率领诸侯之师(诸侯各国的联军)攻伐郑国,郑国出兵抵御于牛首(在当时郑国境内,今河南陈留县西南)的战役中,子驷故意减少尉止的兵车数量,尉止俘获的浮虏,子驷又不算数、不计功。

子驷在划定田边地界的时候,还曾占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几家的一些地。于是,尉、司、堵、侯、子师 “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五家贵族纠合了一批不得志的人,以公子们被害为由,发动了)。尉 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领众人,攻入宮中,杀了子驷,把郑简公劫走,局势极度紧张。后来子产和子娇发兵,杀了尉止和子师仆,侯晋、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国外去了,乱事才告平定。

成语“不逞之徒”,就是从上述记载中的“不逞之人” 演变而来的。《后汉书•史弼〔bì〕传》就有“不逞之徒”的说法:史弼给汉桓帝(刘志)上了一个报告,说渤海王刘俚 (汉桓帝之弟)有叛乱阴谋,“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

后来,人们称那些心怀不满而为非作歹、捣乱闹事的不法分子,就叫“不逞之徒”。

《毛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各军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许多。”

【解释】: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出自】: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自己擅长某种技艺,碰到机会,极想表演一下,好比发痒一样,简直忍不住,叫做“技痒”。《史记•刺客列传》说,髙渐离听得有人击筑,“徬徨不能去”,这就有“技痒”的意思。汉朝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声音》谈到髙渐离这段故事时,则直接用了“技痒”两字。

髙渐离,战国时的燕国人,是善于击筑(一种乐器)的名手。他同荆轲是好朋友,他们都很贫穷,时常在一起喝酒,击筑唱歌。后来,荆轲应太子丹的请求,到秦国去行刺秦王。临走的时候,太子亲自相送,高渐离和其他几个朋友也都来送行。他们一直送到燕国南方的边境易水之滨。临别的时候,髙渐离击筑,荆轲唱着悲壮的歌,挥泪而去。

可是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因此丧命。秦国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同党,髙渐离就改姓换名,逃到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宋子(在今河北赵县北)躲藏起来,给人家当一名佣工。工作很劳累,日子久了,更觉苦恼。

有一次,主人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席间表演击筑。髙渐离听了,不觉技痒,并且忍不住评论起来,说哪些地方演奏得好,哪些地方却还不够。同伴告诉主人,主人便叫他当众表演,果然,他的高超的艺术,受到在座的一致赞赏,而同时,也就暴露了自己的身分。髙渐离拿出他久藏在箱子里的心爱的乐器,换上他旧时的服装,大家又惊又喜,主人也就不再把他当作佣工,而把他作为贵客来招待了。

宋代马永卿所撰的《嬾真子》说:“技痒者,谓人怀其技艺,不能自忍,如身之痒也。”不咐自主地“技痒”起来,就叫“不觉技痒”,或“技痒难忍”。

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第五十三回有这么几句 道:“原来缁氏自幼饱读诗书,当日也曾赴过女试,学问虽佳,无奈轮她不上。后来生了亭亭,加意课读,一心指望女儿中个才女,好替父母争气。……今听此言,不觉技痒,如何不喜!”

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拼音:bù jiào ér z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尧曰》。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指事先不教育,不向人指明正误是非,一犯错就加以重罚或诛杀。含贬义。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典故:战国·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对百姓的错处,不教育就用惩罚,那就刑案既多,罪行还不能制止;光教育不用惩罚,那坏人就得不到警戒; 光用惩罚不奖励,那勤勉的人就得不到鼓励;惩罚和赏赐没有法规依据,那末百姓就会生疑,习俗就会邪恶,百姓也不能齐心。)

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名叫颛孙师,字子张。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受到好处,而自己却不耗费;让老百姓劳作,老百姓却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却不凶猛。”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呢?”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吗?选择老百姓能干的活,让他们去干,谁还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作贪图财利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那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使人望而生畏,这不也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叫作虐;不加告诫,而要求成功,叫作暴;命令下达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作贼;同样给人东西,却很吝惜,这就叫作小气。”

孔子说,平时不教育,不督促,平时不检查,不能做到防微杜渐,最后却要拿别人开刀,拿别人做替罪羊,这等于放纵和犯罪。如果不是蚁群长期啃噬长堤,也不会有垮塌的后果;如果没有梁柱朽腐,也不会有大厦倾倒的危局。成语告诉人们,要想做到不触底线,不出,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细微处多留心,就不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再推诿责任和罪过。

运用示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现代·老舍《世界》:“他要是不答应,请告诉他,这里的有势力的人不是我的同事,就是我的朋友,无论公蜕私断,都没他的好处。我们这是时代,我不能不教而诛,所以请你先去告诉明白了他。”

现代·吴恩培《巨商沈万三》:“对待百姓决不可不教而诛,而应从教化入手,使百姓能知礼仪,才可以正民风。”

【不教而诛—不教而诛谓之虐原文】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不拘言笑的意思,不拘言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下一篇:不敢恭维、不敢恭维可以形容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