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是何年是哪首歌的歌词

更新:12-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苏东坡咏月诗词的家国情怀

■ 刘金祥

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满温情、热度不减,其光耀千古的诗词作品中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在中国文化发展悠远历程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奇崛的高峰,是一位为后世敬仰的旷世文豪。他既生性旷达、从容洒脱,又天赋异禀、颖慧绝伦,诗词文书兼擅,儒释道全通,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全才和通才。他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题材,而且改变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定位,从而提高了词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了宋代词作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和主流化。在苏东坡流传至今的360多首词作中,婉约词、豪放词、旷达词各有千秋、竞显风流,其诗其词所蕴含的深挚家国情怀值得后人不断抉发和深入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于该词氤氲着浓郁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反复吟咏不断传诵,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全词意境阔大,风格豪迈,行云流水般的铺陈中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苏东坡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问青天”,阐释月圆人未圆的孤苦心境。上阕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名作《把酒问月》,李白于酣醉之时向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发问,六百多年后的苏东坡也在中秋月圆之际把酒问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美好想象背后传达的是对天上仙境的憧憬与向往,“天上”似乎更多的是飘逸想象之外的一种心灵安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想要乘风前往月宫,可又担心那里琼楼玉宇繁多,更何况置身高处会感到寒冷难耐。从“我欲”到“又恐”又到“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苏东坡心绪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高处不胜寒”一语双关,其一是指地理意义上的站在高处身体难以承受自然界的低温,其二是指意义上的置身庙堂之“高”则孤高苦绝、心寒胆怯。下阕则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与反思,“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意味着词人的目光转向朱阁绮户,月光柔和地撒向人间,照射着还未曾入睡的人们,后面相连两句则集中体现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达观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前句化用唐代许浑《秋霁寄远》中“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之句,意在突破时间的局限;后句又与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打破空间的阻隔,表达对所有经受离别之苦的世人的美好祝愿。苏东坡的这首词历来为人所赞誉和称颂。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依旧处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旷达表现,但是难以掩藏内心的悲凉和郁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这一窘迫时期。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表达家国情怀的又一首旷世名篇。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波涛,苏东坡内心深处云思泉涌,于感奋激昂中有感而发。上阕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指千古英雄难以再生,生死轮回生命有限,他们的丰功伟业早已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苏东坡却另蓄心机:既然千古风流人物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东流图,词人笔下的长江一如自身一样,广博、旷达、潇洒、豪迈。下阕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起笔,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在大智大勇、儒雅风流的周瑜身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赤壁大战的主要功臣,在苏东坡看来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周瑜通过赤壁一战捍卫了东吴雄踞江东的一方霸主地位,而苏东坡只是一介书生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已成遗憾,却又因言获罪不能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愁,难以排解的家国情怀只能通过诗词加以挥洒和呈现。苏东坡经“乌台诗案”一难,原本跌入谷底的理想更加笃定更加坚毅。

总之,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无论是遣怀抒情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咏史怀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均将自身宦海浮沉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谪居也好腾达也罢,苏东坡始终是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满温情、热度不减,其光耀千古的诗词作品中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令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陶寺遗址:不知惊奇宫阙,今夕是何年

新华社太原8月21日电题:陶寺遗址:不知惊奇宫阙,今夕是何年

新华社记者刘翔霄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考古发现,这里有一处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城址,距今4300年前至3900年前。

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怎样的场景?考古过程中有哪些震撼、有趣的细节?陶寺遗址的最新发现又是什么?近来,新华社记者走近陶寺遗址和它的考古发掘者。

(小标题)一处擅长“功能分区”的史前遗址

2005年至2007年,考古人员在陶寺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基址,在海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

著名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队队长何驽介绍说,宫城位于城址东北部,面积有13万平方米,是遗址的核心区,也是上层贵族生活区。宫城内有大量残留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一处宫殿仅柱网结构就有286平方米之大。今天的人们可“脑补”其宏伟程度!

宫城东南200米处是仓储区。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灰坑,直径在8米到10米、深4.5米。坑的边缘有环形坡道,沿着坡道转行就能到达坑底。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窖穴的环形坡道设计与2500年之后隋唐时期的窖穴如出一辙。

城址西南处、远离核心区一带是手工业作坊区。2010年,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区域勘探发现,这里至少分布有陶器制造、石器制造等手工业。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无论哪个制造品种,都有相应配套的房子、灰坑等。

在这一区域,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回字形夯土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在周围十几平方米的众多“小房子”中,它显得特别“高大上”。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机构,同时能说明官营手工业作坊已出现。

此外,陶寺遗址内还分布有平民区、墓葬区和祭祀区等,功能十分完备。

“陶寺遗址整体布局体现出一种规划有序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说,即使具体到各个区域,也都有规划。

(小标题)4100年前,这里就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天文学技术

考古人员张官狮等人向记者讲述了观象台的发掘故事。

最初,人们只是发现了13根有弧度的夯土柱,但它们排列独特,“墙不像墙,路不是路”,这引起了考古队领队何驽的注意。当时,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陶寺遗址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尧都平阳”,而《尚书·尧典》三分之二的内容讲的都是如何观象授时的天文学知识,因此何驽认为陶寺城址理当有观象台建筑。

此后,考古人员用了两年多时间去反复求证、模拟观测。有一次,一位考古人员站在观测点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道光从土柱狭缝照进来。“那一刻真是很神奇,观察天象是一门科学,古人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非常了不起。”张官狮说。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初步得出的结论,陶寺观象台形成于约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除了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考古人员还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不少生动有趣的遗迹。

2006年至2010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小型直立“窑炉”,旁边有椭圆形“操作坑”。窑分上下室,中间是镂空的窑篦。窑内有石头,明显被烧过。此外,还发现了封窑用的泥。考古人员会同饮食考古专家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做特殊美食的“窑炉”。

“先把石头烧至高温,将火取出,把食物放置于上室,再把窑密封起来,是一种焖熟的做法”,何驽说,这种饮食方式不是中原传统,而是“异域风味”,且仅限于宫城内制作、享用,可见陶寺政权视之为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

距“窑炉”不到10米远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宫廷“厨房”夯土基址建筑群,面积有200多平方米,位置在宫城主殿东侧、东南方位,夏商周三代“东厨”的宫室制度疑由此开创而来。

此外,陶寺遗址早期王族墓地和中期王族墓地都有王墓、中型墓和小墓,阶级分化明显。

陶寺遗址发掘者认为,陶寺王墓、宫城等所体现的“王权”社会,各类礼乐器所反映的“礼制”文明,以及最早出现的“铜器群”,均与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渐形成的华夏文明有明显传承关系,是华夏文明众多根脉中的“主”根。

(小标题)遗址发掘仅为总面积的千分之五

2018年,在陶寺遗址宫城的城墙上,考古人员最新发现了一种“阙楼”式建筑。

“阙楼”从宫城南东门的南城墙上延伸出来,共有两处。“平面图看上去就像靴子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级技师冯九生说,它有防御功能,也有礼仪作用。让考古人员惊诧不已的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应天门阙楼竟然与这种城门样式一脉相承。

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考古实证表明,4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处、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

“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就是尧舜之都。”何驽说,它提供了一个以为中心的国家都城遗址的范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核心形成的起点。

考古人员也进一步证实:截至目前,陶寺遗址发掘面积仅为总面积的千分之五,仍有诸多谜题待解。(完)

每日一更!古文歌词翻译-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翩翩起舞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是何年是哪首歌的歌词】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不知不觉造句;不知不觉造句一年级 下一篇:不知好歹的意思;不知好歹是什么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