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什么不见泰山

更新:12-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领袖用典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然,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但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摘自参加全国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2016年3月4日

2016年3月4日下午,总、国家、军委看望参加全国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意见和建议。局常委、全国俞正声参加看望和讨论。

原文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鹖冠子·天则》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出自《鹖冠子·天则》。大意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了耳朵,连打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们常用这几句话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关于“一叶障目”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说是楚国有个人非常贫穷,有次读《淮南子》时,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这个楚国人就跑到一颗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怎奈不小心让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和树下原先已经有的许多落叶混在一起,不能再分辨出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很厌倦他这种行为,就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那枚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不付钱就离开。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诉说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这个楚国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因此异想天开,以为真有那种所谓的可以遮蔽身体的叶子,眼里只有财物而无财物的主人,最终做贼被抓,可笑可悲。可谓是“物欲障目,不见物主”。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要想看见物体,就要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反射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特定时间下,真是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可能。但是,一般情况下,一片树叶并不能真正遮蔽泰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既看到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和不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朝着有利于事物成长的方向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当然,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让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在讲话中引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旨在强调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既看到它们各自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更要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抓住机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成语新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在路上闲逛,无意中捡到一片树叶。这个人的智商似乎存在一定问题,脑子有点一根筋。因为这片树叶的色彩比较艳丽、样子比较奇特,同时又比较大一些,这个人就动了好奇心。因而,他就把这片树叶,放在了自己的两只眼睛前面。

这么一来,这个人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于是,他就像发现了新一样,惊奇地大呼小叫起来:“不得了啊,这片树叶真是太神奇了!它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可以遮挡住一切东西。比方说,像泰山那么大个家伙,它都能挡的严严实实!”捡到树叶的那个人,当时正处于泰山脚下。

那个人的大呼小叫,引起了很多路人的好奇,大家便纷纷过来围观。见围观的人对自己的重大发现没啥反应,那人便又把自己前边所发感慨大声重复了一遍。他以为这么做,就能让那些死脑筋的围观者开开窍。谁成想,他这么一重复,那些围观者倒是反过劲儿来了。不过围观者并没有赞同夸奖他的发现,而是把他好一通嗤笑:我们还以为你在搞什么景呢,原来玩的是这么没头脑的小儿科!

从此之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那个把树叶放在眼前发感慨的人,也就成了目光短浅、做事不看长远的典型代表。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个人之所以被人们讥笑那么多年,那些围观者要负相当大的责任。人家也许在认知水平上有点问题,或者说是只是一时的脑短路。当时哪怕有个人简单地提醒点拨他一下,后面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比方说,假如有人这么说,你把树叶从眼前向前平移二十公分,再看看是个什么情况?

那些围观者都不厚道啊,只顾着看笑话了,没有一个人去这么提醒点拨那人一下,害得人家留下了一个千古笑名。当然了,这也成就了一个千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成语,从而为丰富汉语言文字宝库,奉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所告诉人们的,不只是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么简单。它还能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对一个事物、一个问题能否正确认识,距离和角度,往往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比方说,如果把那片树叶从眼前前移二十公分,或者左右平移几公分,泰山不就清晰可见了么?

总而言之,看待问题、认知事物,不但要注意调整角度,还要注意把控距离。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崔和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新解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新解

文/崔和平(河北)

在人生的认知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与局限,这些障碍有时源自外界环境,有时则深植于我们的内心。

古语有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由于视角的狭隘或信息的闭塞,往往难以看到事物的全貌,甚至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景:一片小小的叶子遮挡了视线,便使人无法看到巍峨壮观的泰山。这寓意着,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偏见,而忽视了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东西。这种局限性的认知,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更可能阻碍我们的成长与进步。

同样,“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当两颗豆子堵塞了耳朵,即便是震耳欲聋的雷霆之声,也无法传入耳中。这警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如果我们的心灵被偏见、固执或无知所蒙蔽,那么,即使是最重要、最紧迫的警示信号,也可能被我们忽略或误解。

因此,作为有智慧的人类,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边界。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审视问题,避免被单一的视角或片面的信息所误导。同时,我们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积极寻求新的知识和经验,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总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揭示,更是对我们如何克服这种局限性、提升认知能力的有力鞭策。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和谦逊,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石家庄市作家会员,平山县评家副,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

【不见泰山、什么不见泰山】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不见天日造句【不见天日的拼音和造句】 下一篇:不觉明历什么意思—不觉明历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