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抓捕中国人下煤矿,为何要将眉毛剃光?
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下的鸡西市境内,有一座很大的煤矿叫麻山煤矿。日军占领麻山煤矿后,推行以人换煤的残忍政策,必须以劳工的命来换取煤炭,供给日军进行侵略。
日寇在麻山煤矿的统治极为残酷,劳工们流尽了血与泪。这个地方被称之为“四块石头夹块肉”,也就是说出四块煤就有人死去。这种敲骨吸髓似的剥削和压迫,使得劳工们饱受摧残,大量劳工葬身于此。
1938年农历九月初六,日军开始经理麻山煤矿。1941年春,三个矿坑同时建设完成,年底产出了第一批煤炭160多吨。日军不满足于这样的生产规模,开始疯狂地开辟新的坑道,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工来刨煤。
麻山煤矿劳工的来源,主要靠日军抓来的中国人,有中被俘虏的,也有破产的农民。当然也有很多被伪军以招工的名义,欺骗来的不明的人。这些劳工几乎都是有来无回,葬身在麻山煤矿的坑道里。
麻山矿把头贺言常从蛟河新站镇“招”来100多名青年工人,不到三年生还者不足30人。天津有位青年教师叫梁万树,也被“招”到了麻山煤矿,他是活下来的30个人之一,他对麻山煤矿的残酷印象深刻。
据梁万树回忆,日军每月要从河北、天津、山东等地以各种名义抓来青壮年劳工。这些人被抓进麻山煤矿后,面临的将是无限期的残酷劳动。日本关东军每次出动重兵,驱赶着战俘和被抓的平民进入闷罐车厢,一路押送到麻山煤矿。
劳工挤在闷罐车厢经过十几二十个小时的跋涉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关在麻山煤矿的铁刺网里。铁刺网中间坐满了劳工,日本兵将这些劳工称之为“电网工人”。然后就是检查身体,最令人不解的是要剃光劳工的眉毛。
日本兵和监管强迫所有工人脱下衣服裤子检查,每检查一个就用刀剃光人的眉毛。剃光眉毛的做法,在日军统治下的其他矿场似乎没有听说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为。
梁万树等人起初认为,剃光眉毛是日军羞辱中国人的手段,目的是让中国人劳工蒙羞,甘愿接受自己是亡国奴的事实。所以当时很多有血性的劳工纷纷反抗,有的人眉毛剃到一半奋起反抗,结果被日军当场砍死。
连续有人因为反抗被杀后,劳工们也坦然接受了这个要求,反正眉毛剃掉还可以长出来的,为了眉毛丢了性命不值当。所有劳工的眉毛被剃光后,日军还在劳工身上打上烙印。劳工的尊严和生命,任由日军践踏和摧残。
麻山煤矿建矿初期,生产工具只有铁锹和镐头,运输工具是爬犁和土篮。工人每天要在没腰深的水里工作12至16小时,把头和监工拎着榔头棍严密监视,稍有偷懒就会遭到殴打。
劳工在劳动
日军在麻山煤矿采用中国人管理,大大小小的伪军头目成为了最凶狠的人,他们的手段比日本人毒辣,打起人来也最为卖力。梁万树后来才明白,劳工剃眉毛的事情就是这些“二鬼子”的发明,他们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羞辱人的办法。
麻山煤矿的第二任矿长叫高桥,号称“煤矿通”。高桥来到麻山煤矿后,把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信林秀峰也调来了麻山煤矿,负责管理煤矿的相关事务。林秀峰的老家在山东即墨,在阜新煤矿结识了还是小头目的高桥后,就成为了高桥手下的红人。
林秀峰有兄弟五人,号称“林家五虎”。大哥叫林冠成,外号叫“大哥成”,是个剥削工人起家的矿把头,有不少工人死在他的手里;老三叫林秀芝,外号叫“黑眼镜” ,此人是西山日本宪兵队里的中国便衣,是个不眨眼的刽子手;老四林冠英是日军的翻译,也是跟着日军做尽了坏事。
悲惨的劳工
林秀峰在“五虎”中排行老二,在阜新煤矿时结识了高桥。高桥的夫人当时在国内,没有接到中国来。高桥在去林秀峰家做客时,看上了林秀峰的妻子。林秀峰的妻子外号叫“二蘑菇”,人长得矮胖,并且还水性杨花。
林秀峰为了前途,就把妻子送到了高桥手里,成为高桥的心腹,林家兄弟五人也都跟着沾了光。别人背后骂林秀峰,他却反以为荣地说道:“不要眼馋,你们想攀还攀不上呢。”
日伪军的凶残
高桥到了麻山煤矿后,林家五虎成为了麻山煤矿真正的统治者。为了表达对主子的忠心,老四林冠英建议把所有的劳工都剃光眉毛,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他们也是中国人,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必须与劳工们不一样,剃掉劳工的眉毛,让他们成为“另类”,凸显自己“二鬼子”的身份。
二是效仿明末清初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让劳工们从心理上臣服日军,甘心卖命。如果有反抗不从的人,就当场杀死以儆效尤。
三是林家五虎认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劳工们虽然无法反抗,但总是从眼里喷射出怒火,似乎要把他们撕碎一般。但是总不能把所有劳工的眼睛剜掉,因为还需要他们劳动。所以就剃掉眉毛,让他们没办法神气。
林家老四读书最多,所以想到了这坏点子。林秀峰认为这是个绝好的办法,于是向高桥报告了对工人进行“剃眉”的想法。高桥对此很支持,赞扬林家兄弟忠心大大的,对日军的支持大大的。
悲惨的劳工
从此以后,剃眉就成为了劳工进入麻山煤矿的第一件事情。林家兄弟为了进一步控制工人,随后又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设置“眉长”定期检查劳工的眉毛,登记完毕后统一剃眉。
对于私自涂抹和画眉毛的人,或者在规定时间不去剃眉毛的人,就会遭到严刑拷打,甚至被当场杀死。林家兄弟趁机大发其财,敲诈勒索本就劳苦不堪的劳工。
对于每次剃眉毛,林家兄弟都要收税,没有钱上税的要么多加劳动量,要么就遭到毒打。有的劳工不堪毒打时,家人送来孝敬林家兄弟的钱,就能免去一时的折磨。
这仅限于本地的少数劳工,大多数劳工只能惨死在折磨之下。老工人周德山就是这样,他被林秀峰和日本监工逼着连干了五天活,最后被活活累死。
后来麻山煤矿又经过一些风波,出现了矿长更替和伪军内斗,但劳工被剃眉和摧残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一直到日本宣布投降,“林家五虎”被押赴刑场时,劳工们才得以走出麻山煤矿,恢复了属于人的自由。
牢笼下的煤矿
麻山煤矿的这段血泪史,承载了无数劳工的痛苦回忆。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在伪军的压榨之下,剃眉的酷刑让劳工毫无尊严,生命任由折磨摧残。
这段屈辱的历史见证了日军的罪恶,见证了伪军的凶狠和无耻。历史就在昨日,劳工的悲惨仿佛还在眼前,牢记历史就是要吸取历史教训,提高警惕预防任何侵略势力,防止悲剧重演。
《家有儿女》编剧费明:一个“漏洞百出”的好人|逝者
费明的亲友爱谈起他“圆乎乎”的身形、洪亮的声音,写作时他不必动手,翻出口袋中的三种烟,点燃一支后,就能出口成章。
他去过农场,扫过大街,是创作出《家有儿女》《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等话剧、影视剧的大编剧,落寞过,也风光过。
进入晚年,他重新回到话剧创作领域,名利都远离了他,“更接近戏剧的本质”的创作令他沉迷,他说,“当钟声响起、大幕拉开,台上演的是你的戏,这种感觉比自己结婚还要愉悦。”
朋友们都说他天真,在话剧导演张慧看来,费明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不虚伪,他的人和创作都是,“他不是要求自己去做一个好人,而是自然而然的、好像这是一件根本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一样。”
10月27日,费明因病在北京去世。29日,亲人、朋友前往房山区殡仪馆为他送行。黑白色的遗照中,费明穿一条背带裤坐在剧场里,神色从容。编剧宋方金用费明的部分作品名称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老爸开门家有儿女良宵涮羊肉,灵魂厨房高朋满座说好不分手。
拱进文艺圈
1954年3月18日,费明出生于北京,儿时父母离婚,他跟随父亲生活,费明的父亲热爱文艺,爱写影评,去北京人艺观摩过,这给费明留下戏剧的最初印象,费明耳濡目染,在北京育才小学就读时,他热爱绘画、写作,被老师戏称为“小作家”。
1969年费明前往黑龙江建设兵团从事生产劳动。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费明回忆,在北大荒的日子,白天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世界名著。日子艰苦,在给家人的第一封信里,他写道,这里蚊子很多,句子中的“蚊子”不写汉字,他捏一只蚊子的尸体代替。
在北大荒,费明演样板戏,在《智取威虎山》中争取到一个角色,为知青战友作画,渴望成为导演,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那时,他已经开始了戏剧的创作。
2012年,费明在蓬蒿剧场内。受访者供图
回到北京后,他在石景山环卫局做清洁工,“在街上扫”,费明的弟弟费崎盛回忆,但即使如此,费明仍然抱有写作和进专业艺术院团的梦想,“他常回到家里和父亲汇报,哪个院团招人了,他去考试,还会在我们面前练习朗诵,‘啊,海燕!’”
考取院团不成,费明进入了当时的大兴县文化馆,组织当地的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并作为负责人将作品集结成刊。
“他想要拱进文艺圈,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费崎盛记得那几年,费明为了文艺创作付出的热情与努力,“他也的确靠自己的努力拱进去了。”费明大量阅读文艺刊物,《收获》《当代》每期必看,费崎盛印象中,“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好多文艺作品,我都是从他口中听到的。”
1986年,费明写出了成名作《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这部剧作讲述了一位清洁工的爱情故事,多位受访的费明好友提到,剧作的灵感来自于费明在石景山环卫局工作的经历。剧作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搬上话剧舞台,1987年的一篇剧评提到,这部话剧4小时卖光了8场的门票,场场爆满,“加座的折叠椅一直摆到舞台下巴颏儿。”该剧不仅享誉京城,各地方院团也争相排演。据统计,全国共有36个院团排演过该剧。1987年,同名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于当年12月公映。
彼时的费明仍然在大兴县文化馆工作,费崎盛回忆,费明曾往返于北京和长春之间,在长春修改电影剧本,中间又回到大兴,编发群众刊物,那是一段风光的日子。
文思泉涌的创作时光
1990年前后,费明进入实验话剧院,后来在《家有儿女》中饰演胡一统的演员马书良与他渐渐熟络,费明爱到马书良的家中去,两人喝点小酒,聊他写的东西,费明重视剧名,经常问马书良的意见,“他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
马书良还记得,三十多年前,北京东城区北极阁一栋二层楼的屋子里,费明叼着烟创作时的样子,“他也有不顺利的时候,皱着眉,‘犹如难产’。”本子暂且放在一边,笔一扔,两人去东三环的粤菜馆吃饭去。
马书良也见证过费明为了戏“拼命”的时刻,导演选的演员他不满意,“要拿脑袋往暖气片上撞。”
诸如此类的事例,编辑汪海林也听说过,1994年前后,费明拿着《离婚了,别再来找我》的剧本,在北影招待所开了一个房间,房门上贴一张纸,“电影《离婚了,别再来找我》摄制组”,他想,“总有人会来问我怎么回事,我就在这里拉投资,后来还果然有人来。 ”
这部剧也的确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资本投资话剧演出的先河,在当时创下了总共三四十万的票房奇迹,甚至卖了站票,一位观众曾写道,“实在没有地方坐,在乐池里给我加了把椅子。”
汪海林与费明相识二十多年,1998年前后,费明在一次项目策划会上与戏剧学院毕业不久的阎刚建立了联系,阎刚与汪海林是大学同学,三个人一起,撰写剧本《说好不分手》。
那时费明四十多岁,正是创作的好时候,汪海林记得,费明住在马甸附近,每天翻围墙进双秀公园,边遛弯儿边构思,等构思得差不多,他再返回。
汪海林回忆,三人创作时,先一起商量下一场戏怎么写,再由其中一个落实,“比如阎刚你来落实,就由阎刚口述,另外两个人坐在旁边听,什么地方有问题,旁边人会补充。”
2021年,汪海林(左)到养老院看望费明,汪海林形容两人在一起“永远激情四溢,永远吊儿郎当”。受访者供图
费明在那时已经很出名,“一个电影本子市场价5万元,费明的本子,可以卖到15万。”但即使如此,在后辈面前,费明不摆架子,“他性格很温和,不会和人争吵。”汪海林和阎刚可以直接指出费明的问题,“我们说费老师你这个点子过时了,他问过时了吗?他愿意听我们的意见。”
费明剧本费高,在经济上也照顾他们,到了饭点带着几个人全北京挑地方吃饭,“吃饭肯定是他买单,全北京最好的餐厅换地儿吃。”
因为不会打字,费明雇了一位残疾人打字员,这位打字员文化程度不高,但费明坚持用她,后来费明跟汪海林说,“她是残疾人,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久了,我应该照顾她。”
这种仗义平等地分给了每一个人,“在我们完全没有从业经验的情况下,稿酬三人平分。”
那是一段文思泉涌的创作时光。中午吃完饭,四人在费明家中碰面,工作到晚饭时间,用过晚饭,再回来继续创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三分之一的时间三人都在聊天,聊每个人理解的生活、男女关系,讲自己的故事。那时候费明名气大,认识他的大牌演员和大牌导演就多,“谁都认识他,他也认识好多人,哪天约了谁,也会叫我们一起过去聊剧本。”
汪海林从费明身上学会了很多,比如永远不主动跟甲方说“这个活儿我不干了”。又比如因为与费明合作的缘故,研究了大量情感婚姻类的本子,有了情感戏的创作思维和习惯,“情感关系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怎么产生矛盾,如何决裂,然后又如何重归于好。”
“触碰到了戏剧的本质”
为了激发创作灵感,费明常年订阅杂志,每天看报纸,关注社会新闻,收听情感广播。在朋友印象里,费明的家中写字台旁边,经常堆着一摞报纸杂志。
进入21世纪,在话剧创作取得一定成绩后,费明又将创作拓展到电视剧、情景喜剧领域,他参与编剧的《家有儿女》成为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对于《家有儿女》这部情景喜剧,费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经说过,这部作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他最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之一。
某短视频平台《家有儿女》官方发视频纪念编剧费明。网络截图
到了晚年,费明将更多精力集中于话剧创作上,2014年,费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开始我在影视那儿摸爬滚打,耽误了很多时间。当我看完《哥本哈根》和《安魂曲》,意识到人类的话剧竟然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我决定要把中国的一些事情写出来,就回归了戏剧。可以说,《哥本哈根》和《安魂曲》奠定了我继续搞话剧的决心,这两个作品影响了我的创作,乃至我的后半生。”
话剧的创作让他感觉自己更“触碰到了戏剧的本质”。
与费明合作了《无声尖叫》《涮羊肉》等话剧的张慧认为,费明是非常能够表达感受的编剧,“他不会强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优先考虑人物和情境。”张慧常常在阅读费明的剧本时感叹它的流畅,“他对话衔接对得非常好,又兼具个人表达特点,基本上是不能调的。”
不仅是感性,张慧同时在剧本中感受到了坦诚,“他的很多戏,会不遮掩地把人不堪的感受和想法暴露出来。”
张慧也欣赏费明剧本中一些有趣的台词,“比如一男一女正在讨论他们的感情问题,男的很激动,女的突然没头没脑说一句,你看起来就像一个唐老鸭。”
张慧看得出费明对戏的享受,“每场演出他都会来看。”
在张慧眼中,费明天真、性情、豁达且不拘小节。张慧与费明年龄相差将近三十岁,但“和他合作没有感觉到年龄上的差距,他没有架子、尊重导演,有任何想法都会非常开诚布公地沟通。”
不仅是张慧,创作的后期,费明愿意与年轻编剧合作。费崎盛说,“这一点他是有心为之的,他希望能够与年轻人合作,感受和捕捉到当下最新鲜最活跃的社会问题。”
他还搬进了北漂年轻人聚居的某个楼盘,“要收集一手的资料。”
在费崎盛看来,费明最后的创作全然是对创作的热爱,与谋生无关,“反而变得很纯粹。”
一个“漏洞百出”的好人
10月27日晚间,马书良听到费明去世的消息,当时有些发呆,想起这个从来不愿意过生日的人,前几年七八个朋友聚在一起给他过生日,那时他糖尿病已经比较严重,但大家聚在一起,仍然开心。
马书良说自己与费明有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他觉得费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可爱又讲义气的人,“他对生活的触角很敏感,也敢爱敢恨,但没有心眼,有人欺负他、挤对他,但他也就是一笑了之,不会过度较真。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不念他的旧情,他也表现得无所谓。这个人即使不能说完全透明,那也是半透明的人。”
朋友们都说费明天真,对人情世故缺乏了解,“他有时内心孩子那个劲儿没有过,在熟人面前会耍孩子气。”张慧还记得,2021年前后,费明给她打电话,问她要话剧票,“还让给他点护国寺的豆汁儿焦圈儿。”
2013年,费明在国外旅游。受访者供图
同时朋友们也认为,费明在一些方面缺乏某种“智商”。
费明爱玩狼人杀,和剧组里的同事一起玩,也会自己去找桌游馆,“但他其实自己并不太会玩,比如他做“杀手”时,我们闭着眼睛,就能听到他在暗中说,‘我要杀他’。”张慧说,“他不像一个常人想象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不会去把自己可能会使别人笑话他的地方遮掩起来,他连虚荣心都不假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介意被人看出来,就像玩狼人杀时,他允许自己漏洞百出。”
在张慧看来,费明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不虚伪,他的人和创作都是,“他不是要求自己去做一个好人,而是自然而然的,好像这是一件根本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一样。”
张慧最后一次见到费明是2019年前后,那时,费明已经住进了养老院,见到张慧,他说,自己要写一个与养老院有关的本子,在这里,他体会了新的、从前不知道的生活。
但糖尿病和其他的病症困住了他,曾经那个包里放着好几种烟的大编剧只好停止了创作。
费明去世当天,费崎盛在前往殡仪馆的途中路过了北京艺术剧院,他拍下了“首都剧场”的照片,想着,替兄长再看一眼,他们曾经无数次一起去北京人艺,看别人的戏,也看自己的戏。
追悼会上,费明的朋友们为他追思。说起生前他令人捧腹的小事,人们也学着他的语气和动作。张慧想,他如果知道我们在怀念他时,想到的是那些令人快乐的时刻,他一定开心坏了。
记者 李冰洁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
大同方言成语示例
大同古城墙
大同方言作为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的官方语言,迄今已传承了1600多年。其语言之凝炼、其词汇之丰富、其要义之精萃、其表达之准确,无不说明大同方言的历史价值与历史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千百年来在人们的交流中它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大同方言成语,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大同古城墙城楼
【五风四漏】谓四处透风。例:“那间烂房子五风四漏,冬天得冻死。”
【逑眉惺眼】骂人的话,意为没有眼力劲儿。例:“跟木头桩子一样戳在那儿,逑眉惺眼能干啥?”
【逑胡麻茬】极言做事乱糟糟的。例:“办得啥事,逑胡麻茬的。”
【胡逑圪嚼】胡说八道。例:“三里没真言,甭听他胡逑圪嚼!”
【打牙散嘴】顶嘴。特指小孩对大人没礼貌,以不中听的语言回怼。例:“那个孩子不懂礼俗,经 常打牙散嘴的,家里大人也不管一管。”
【火烧火燎】遇到非常紧急的事。例:“牛丢了,急的他火烧火燎。”
【阴七阳八】是非表达不清楚。例:“这个愣逑嘎,经常阴七阳八的。”
【忽上咬下】摇摆不定。例:“说话不算数,忽上咬下的。”
大同古城墙雄姿
【愣七砍八】形容智力不够。例:“把那个疯子管住,愣七砍八的到处跑。”
【变眉失脸】形容与人翻脸。例:“亲戚道理的,还真的变眉失脸啦。”
【远天失地】极言路途遥远。例:“远天失地的,回来一趟不容易。”
【惼地窄房】形容地方极小。例:“家里人多,惼地窄房住不下。”
【憋房憋屋】狭小空间,透不过气来。例:“憋房憋屋都是油烟味。”
【悬天驾雾】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例:“这个人悬天驾雾,不值得相信。”
【阔嘴油嚼】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例:“阔嘴油嚼,没那回事儿。”
【黏糊不擦】黏黏糊糊。例:“粥洒了,黏糊不擦的弄了一裤子。”
【扑死赶活】形容急匆匆的样子。例:“他爱占小便宜,哪有好事就扑死赶活地往前跑。”
【整嚼乱使唤】意为活学活用。例:“跟师傅学艺要整嚼乱使唤,修行在个人,不能死求一计。”
【黑窟邋窍】无人居住的房屋建筑,年久坍塌之貌。例:“村子里人员流动太大,仅剩下黑窟邋窍 的空房子和窑洞。”
大同古城墙马道
【窝叽圪囊】形容窝囊。例:“他这个人窝叽圪囊,办不成事。”
【白枯蜡嗏】面色无华,罹患疾病。例:“他得病半年多啦,廋得白枯蜡嗏不成人样了。”
【软软流枉】指没主见,人云亦云。例:“软软流枉,一辈子也拿不起个事。”
【黏缠圪叨】缠住不放。例:“小孩病了,黏缠圪叨哭着没完。”
【刹神打鬼】摔盆打碗以解气。例:“今儿个咋啦,刹神打鬼的黑着脸。”
【溜溜舔舔,过日松懈】溜须拍马之意。例:“难怪啊,‘溜溜舔舔,过日松懈’,往上爬 也得会 拍。”
【脓带丸涎】脓,读neng,脓带,鼻涕之谓;丸涎,指痰。例:“闪忽着啦,脓带丸涎喘不上气 来。”
【祖主亡人】骂人的话,祖宗八代都不放过。例:“那是个混混儿,当街祖主亡人地骂了个倍儿 翻。”
大同古城护城河
【稀流喊辙】虚张声势,十分夸张。例:“甭听他的,稀流喊辙在装病。”
【好朋友好不到头,恼亲戚恼不到头】为人处世的看法。例:“哎哟‘好朋友好不到头,恼亲戚恼 不到头’,亲戚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呀。”
【抹楞二股】尴尬的状态。例:“没多见过生人,要不咋抹楞二股的。”
【黑大二洞】黑黢黢之谓。例:“这黑大二洞,看不见呀。”
【铜锤铁钵】指人的心智不够。例:“真是个铜锤铁钵,愣到啥时候啊。”
【不机半明】痴人,傻乎乎的。例:“一辈子不机半明,活该打光棍。”
【烦吡麻厌】分不清是非。例:“这个人烦吡麻厌的,有理和他说不清。”
【猴手撵脚】多动,手脚的动作不停。例:“那么大的人啦,还像小孩一样猴手撵脚的。”
【小家哇气】扣扣索索,不大气。例:“谁跟他打交道,小家哇气的。”
【丢眉丢眼是什么意思,丢眉丢眼是什么意思解释图片】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