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的意思(严父慈母的意思?)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慈父”“慈母”的意思完全不同,不宜用“家慈”指代母亲

生活中,有“严父慈母”之说,所以,在日常口语中,有些地方有些人用“家严”指代自己的父亲,用“家慈”指代自己的母亲。从文化传统学和文字传统学的角度来说,“家慈”和“家严”的叫法不够准确,也是不够严谨,不应该作为普遍性或一般性的流行词汇。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评述。

1、“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父慈是主体框架

最符合中华文化传承传统也是最为流行的关于“慈”的用法是“父慈子孝”。“父慈子孝”是成语,典出《礼记》。在《礼记--礼运》篇中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是慈爱,孝是孝敬,良是友良,悌是恭悌,义是依仗,听是听随,惠是恩惠,顺是顺从,仁是贤仁,忠是忠诚。这就是后世所谓“君贤、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解读和传承的基础蓝本,也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家国文化观念的核心要义。

管子--形势解》有:“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战国策--秦策三》中有:“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 《庄子--盗跖》有:“尧不慈 舜不孝。”《国语--齐语》有:“不慈孝于父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父慈子孝,姑慈妇听”。包括《仪礼》《礼记》《论语》《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都有关于“慈”的表述和概念范畴的论述。作为一个社会人文管理节点和家庭范畴要求,“慈”广泛存在于先秦的典籍之中,是中国人人文性格和人文品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导向。

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母慈的用法:“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这里的“母慈”,只是一种词汇运用,是父慈的一种表述方式。

2、“慈”是上对下老对幼的呵护和关爱,从来不是专用于母亲

慈是形声字,从心,从兹,兹亦声,《说文》解释为“慈,爱也。”兹也是形声字,从艸,滋省,《说文》解释为“兹,草木多益也。”兹的意思是草木茂盛,兹与心合起来的意思是有帮助人茁壮成长之心。所以,慈的本义是慈爱,即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

从词性上讲,慈为动词,所以在古汉语中,大都是父慈母慈的用法,父慈的使用是主体,母慈的使用是补充。将慈用作定语使用,即慈父慈母的用法罕见,而且“慈母”是有特定含义的。

“家严”“家慈”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词汇,古汉语中没有。晚晴之前的书籍资料包括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反映居民生活非常接地气的作品中,均未见“家严”“家慈”用法。目前发现最早出现“家慈”用法的是晚清胡寿颐所著《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其中有:“女史亡矣。张姥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3、“慈母”是有特定含义的,不是生母,是养母

一直到民国之前,“慈母”都是有特定含义的。其内涵意义不是慈爱的生母,而是特指庶母中的养母。

按《仪礼--丧服》的说法:“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就是说,嫡母以外的妾没有儿子,或者妾生了儿子妾自己不在了,这时候,父亲可以指定其他儿子给没有儿子的妾做儿子,还可以指定妾接手已经不在了的妾的儿子。这种生养关系的母亲叫慈母。所以,慈母不是正妻即嫡母。慈母的儿子既不是正妻所生,也不是正妻所养,而是一个妾生的儿子,这个妾自己死了或被赶走了,由另一个妾养育,这个养育不是自己生的儿子的妾,就是这个被养育儿子的慈母。简单地说,慈母就是庶母中的养母。《仪礼》也给了慈母名分,即“慈母如母。”

孟郊的《游子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唐诗中的精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请注意,孟郊所谓的“慈母”不是生母,一千多年以来,解诗的人也从来没有将这里的“慈母”解释为生母。因为从隋唐开始,《仪礼》《礼记》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指定教材,一直到晚清都是,慈母啥意思,读书人都知道,孟郊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五十多岁,肯定不会乱用的。

所以,个人以为,“家慈”“家严”是民间语汇,容易出现歧义,少用为宜。

“慈母严父”,还是“严母慈父”?答案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同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你家是“慈母严父”,还是“严母慈父”?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父亲一般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母亲扮演慈母的角色,到底哪种方式好?

父亲扮演严父,有一方面是外面工作压力大,在家庭中更多负担着挣钱的责任。小孩子一般又比较爱闹,时常地调皮,父亲回到家大多想静静,看到小孩子不听话,直接就用严厉的方式解决,快刀斩乱麻。

这样的方式有时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时间长了,对父亲的感情产生疏离,甚至惧怕和父亲相处,因为不喜欢这种气氛,让人感到压抑。

妈妈一般看娃的时间比较长,在长期与娃相处的过程中,急性子也慢慢地磨没了,或者因为不愿意看到娃哭闹,直接同意孩子的不合理请求,孩子显得即娇且骄。

有句话叫“慈母多败儿”,妈妈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养成孩子的任性自私的性格。等孩子长大懂事后,或许还会埋怨妈妈的纵容,把自己的缺点推给妈妈的教育不当。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以前我们常说‘慈母严父’,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严母慈父’。母亲要严格而坚定,父亲要理性而且和善。”

1、​更有利于孩子的良好性格养成

女性的形象让人从外表看起来有些柔弱,孩子有时也会“欺负”大人,柿子专拣软的捏,钻个漏洞,获得自己的小利益。

妈妈要温柔而坚定,严格但不要强势,在孩子的性格初长成时期,严格要求,干脆果敢,原则问题不心软,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2、“严父”出孝子,这话不可靠

英国剑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比母亲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的影响严重得多。孩子渴望父亲的尊重和爱护,更自信,更具安全感。

父亲时常彰显威严,经常训斥孩子,孩子在父亲面前胆小懦弱,长大后回忆起来的不是温馨,而是萦绕在心头的责骂和恐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严母慈父”,搭配不累

“慈父”给孩子不一样的感觉,享受到温柔的父爱,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父亲却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爱。平时父亲很少责骂孩子,但当孩子做得不妥当的时候,爸爸的教育能四两拨千斤,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妈妈带娃的时间居多,更要把握好“严”和“慈”的尺度,该严的时候,彰显出威信,但不是用语言暴力让孩子屈服,而是温柔且坚定,让孩子不触碰底线,懂得理性原则。

欢迎关注@胡萝卜妈妈育儿说 高龄二胎妈妈,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

【严父慈母的意思(严父慈母的意思?)】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严于律己的意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下一篇:严阵以待是什么意思、严阵以待是成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