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00个字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百年大100个故事:“两弹一星”元钱学森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在美国深受重视。

在美国从事研究时的钱学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沟通,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归国时钱学森一家人的合影

回国后,钱学森在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爆炸、第一颗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右一)和聂荣臻(右二)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钱学森授课时的场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中国航天”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作者简介: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

作者:刘梦演 李桂华责任编辑:金蕾蕾

黄大年:一位放弃一切决然回国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发展奉献一生

黄大年——一位放弃一切毅然决然回国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发展奉献了他的一生。

黄大年,于1958年8月出生,生前担任吉林大学科学部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黄大年的一生中,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甚至不惜放弃国家给出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的心血。

甚至在黄大年教授回国后,他从来没有提起过有关金钱方面的事,他所想的只是将自己所运用的学术研究抓紧时间奉献给祖国的发展。甚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还一直在床上打着点滴,在病床前为学生们的疑惑进行一次次的解答,他记得有一次,团队中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时,他的学生们不分昼夜的跟随他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然而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正午的太阳照进了重症监护室黄大年教授的窗棂,年仅五岁的黄大年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

一代功——“黄大年”

  1. 从小就优秀的“科学家”

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父母皆是知识分子,所以从小就侵染了书香气氛的他也十分热爱学习,同时也十分具有学习的天赋。他的父母都是当时国内地质学方面的相关专家。

所以在父母的影响下,黄大年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周恩来曾提出的一句誓言对黄大年的一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地在他的耳边回荡。他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也就应该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的祖国,而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因1975年我国还未能重新回复高考,黄大年无法步入高校进行深造。但他在父母的指引下,他参加了当时的地质队,在地质队勘测期间,黄大年教授也不忘一直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他忘记了许多繁琐的杂事。

在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之后,黄大年也紧紧地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努力学习,希望早日重新回归校园。1977年,黄大年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府——长春地质学院(现在的长春大学)。在当时,受他的父母的影响,也同时选择了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机械与电子技术专业。

在1992年,拿到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的同时,因各个方面都表现十分突出。获得了赴英留学的机会,而在当时也仅仅有30个名额可以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继续深造。而他则是得到了其中的一个名额,在黄大年接受到通知后,他也明白了他的学习之路也许才就此开始。

  1. 甚至与妻子“离婚”也要回归祖国

奔赴英国进行学习的黄大年。经过了数年的博士学习研究以及许多方面工作的实践探索,黄大年在世界航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当时,英国给出的极为优越的条件甚至是他的妻子都不支持黄大年放弃英国的优许优厚待遇回归祖国。但黄大年却说到,即使与妻子“离婚”也不能阻挡他回国的步伐。

在当时,航空母舰的建造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来说,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我国航空发展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其他别的国家或许就能了解到相关信息,黄大年教授在英国时,曾担任过一家公司的有关航空方面研究的总负责人长达12年之久,也长期从事于海洋与航空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等探测技术工作,在此领域也可以说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努力掌握世界航空地球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加入了英国国籍,也正因如此失去了党籍。对于黄大年来说,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即使诱人,但对祖国的报答之心无时无刻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在生活中,他也有着许多兴趣爱好,也经常和朋友谈论过去的那些伟人,他也在朋友圈中曾提出过“黄大年之问”

  1. 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了祖国

回国后,黄大年首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吉林大学,担任了吉林大学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同时也是当时学院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在母校任职期间,黄大年教授着重培养国内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培育了众多名博士以及硕士。他带领着团队不断尝试攻克各项实验项目,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黄大年教授几乎把自己全部的身心和时间都投入在了实验项目上。甚至成为了当时科研工作当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因为常年工作十分忙碌,他的学生透露到黄大年教授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黄大年教授甚至还不想花费时间去医院接受治疗,身上只是带一些药品,以防不时之需

黄大年教授使我国航母领域等许多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使得我国“硬实力”不断提升,因为当时这一技术的优势。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但在那个时候,在国际上的中国人却并不太招人待见。

因为在黄大年教授在赴英国前已经在祖国加入了党,但也正因如此,在求学过程中很多核心知识点都无法接触到。但学不到真本领又怎能报效祖国呢?黄大年教授说道,个人的荣辱并不重要,只有当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学到了真正的真才实干,才可以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也是他在他的一生中所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黄大年教授是我国的栋梁,是祖国发展路上的先锋者,为我国的发展奉献了他的一生。在2017年,黄大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如此同时,他的事迹也被全中国的人所熟知,也值得被所有中国人所赞叹。虽然黄大年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为祖国发展付出自己的一生的事迹,值得我们为之感到敬佩。

  1. 一生的荣誉,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黄大年教授秉持着一切为了祖国的理念,把我国的超高精密机械等许多领域的发展作为了他毕生的追求,黄大年教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位人物,是他推动了我国航母,纳米等众多事业的发展。但他也完全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让自己有着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甚至如果当他选择留在英国而不是选择回国时,也没有人能够去向他“声讨”些什么,但他却坚定地选择了我们的祖国。

黄大年的一生中,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精神,是他一生中为了祖亲的精神。2017年1月4日。黄大年教授身体不适,也就在当时他的外孙降临到了距离中国长春万里之遥的英国,他也给他的外孙起着一个中文名,名叫春伦,也就是长春的春,伦敦的伦。黄大年教授曾说起过,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大年教授留给我们的精神,为我们前进的方向树立了标杆,为我们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只盼能够在无尽的时光中会有无数个这样的爱国者,愿意为了祖国奉献出自己毕生的心血。也正因有无数个这样的爱国者,才使我国能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导弹钱学森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之前曾看到一段视频是随机采访路人看有几个知道钱学森,遗憾的是受访者要么可能压根不知道钱学森,要么也仅限于知道他说两弹一星元。可以说钱学森对大多数人而言就像是教科书上的一个样板人物:充其量不过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元,然而生活中的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呢?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对他有什么影响呢?他在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他在成为世界知名的顶级科学家之前有哪些早年经历?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这些都并不了解。毫无疑问钱学森是一个对国家有着杰出贡献的伟人,然而再伟大的人首先也是一个人。钱学森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抽象刻板的样板式人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普通人。这位两弹一星元并不是生来就是杰出科学家的,事实上他也有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遗憾的是我们恰恰对钱学森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缺乏足够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位两弹一星元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冷战初期的1950年在美国发生了这样一场审判。受审者被问道:“你效忠共产中国吗?”受审者回答:“不”。问:“你效忠谁?”答:“我效忠中国”。问:“在本国和红色中国发生冲突时你是否会为了美国而与红色中国作战?”受审者的律师抗议:“现在并没有这样的”。问:“你现在不能回答还是不愿回答这个问题?”答:“我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我已说过我必然效忠中国’”。这位受审者当时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名上校。

这位美军上校的名字叫做钱学森。钱学森曾是一名美军上校这件事在中国可以说是鲜为人知,那么这位昔日的美军上校是如何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的呢?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钱学森的祖父是杭州的一名丝绸商人,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于当时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1904年钱均夫与出身杭州富商家庭的章兰娟结婚,后来钱均夫在岳父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归国后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学森晚年列出的对他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首先就是他的父母。

钱均夫老先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学贯中西兼涉文理,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作品。作为父亲的钱均夫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女士在那个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另类:章兰娟不仅对传统的四书五经、琴棋书画颇为精通,而且有着相当深厚的数学功底。钱学森的父母不仅教会了儿子读书识字、背古诗词,还教会他热爱自然。

作为中国导弹钱学森后来与中国原钱三强、中国力学的钱伟长一同被毛和周合称为“三钱”。“三钱”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人物,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大家。三钱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但却出自不同的分支:钱学森是临安分支,钱三强是吴兴分支,钱伟长是无锡分支。这也就是说三人的祖上早就各自分家,而出自不同支派的三人在早年其实是互不认识的。不过吴越钱氏家族从历史上看一直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

吴越钱氏的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镠。钱镠对后代子孙的教育颇为重视:公元897年钱镠为钱氏后代制订了八条家规。这份《钱氏家训》后来被工工整整书写装裱后高悬于家庙的列祖列宗像前。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给子孙留下了“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家训。钱镠的孙子忠懿王钱弘俶对爷爷留下的家训进行整理和补充的基础上重新编定了《钱氏家训》。钱弘俶所编的《钱氏家训》以“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为框架,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

至此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的钱氏家规完全成型。《钱氏家训》要求钱氏后人在个人行为处事上做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要求钱氏后人在处理家庭关系事务必做到“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要求钱氏后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必须做到“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钱氏家训》要求钱氏后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也就是说要求钱氏后人务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吴越钱氏家族还特别重视对后代的教育。这点被明确写在《钱氏家训》中:“兴学育才则国盛”。尽管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富不过三代”,然而吴越钱氏自唐末五代时期的钱镠起一直兴盛至今。从唐末到南宋的四百年间吴越钱氏始终保持“位极人臣”: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元、明、清三代吴越钱氏出了不少文学大儒:宋末元初除了吴兴八俊之一的钱选,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明代思想家钱德洪也出自吴越钱氏。

乾隆皇帝南巡时感佩吴越钱氏教子有道而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吴越钱氏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所折射的是吴越钱氏的辉煌。如今在50多个国家中有100多名钱氏后人都是科学院的院士。如果一个家族出现一两个大人物可能是偶然,如果一个家族代代兴旺就必然有其内在原因。2020年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对吴越钱氏家族进行了点名表扬。

钱学森能毅然放弃在海外优越的生活和研究环境未尝不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如果说早年的家庭教育塑造了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处事之道,那么学校教育则为钱学森后来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两弹一星功科学家群体中其实存在一种现象:他们中很多人师从同一个导师,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钱学森和钱伟长、郭永怀等人都师从于航天工程领域的科学奇才西奥多·冯·卡门,而钱学森的弟子中也有不少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

1923年9月小学毕业的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钱学森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原型)动力工程专业。同年钱学森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留美期间钱学森成为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一起创建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令他在二岁时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早在二战结束时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就已是传奇一般的存在。

1935年钱学森刚到美国时学的是飞机机械工程,结果只用一年时间就拿到了工程学硕士,然而毕业后钱学森却找不到实习的单位。当时飞机制造属于国家机密,所以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接收美国学生实习,无奈之下的钱学森只好转学航空理论。1937年年仅25岁的钱学森加入了“火箭俱乐部”并成为俱乐部中的第5个“铁杆”:前4个“铁杆”分别是马林纳、史密斯、帕森、福尔曼。在俱乐部里钱学森是“专职”数学家和理论家。当时很多人还认为火箭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

因此当时很少有人认为火箭研制是一个值得投入力量的科学领域。包括钱学森在内的“火箭俱乐部”的几个年轻人从在宿舍里鼓捣开始在导师冯•卡门的鼓励下不断进自己的实验。在简陋的设备条件下各种小不断,以致于他们因为爆炸被学校赶了出去。然而这些年轻人依然不顾危险进行着研究,因此一度被外界称为“敢死队”和“自杀俱乐部”。1938年的秋天导师冯•卡门从美国国防部开完战略会议后带回来一个项目:为重型轰炸机设计一种助推火箭,以便重型轰炸机能够在航母上起飞。

当时参与这一项目的有美国的各大高校、研究中心。麻省理工的航空系拒绝了这个课题,因为他认为这一项目的难度实在太大。然而冯•卡门决定接下了这个课题,因为他在听到这个课题时心中已有了合适的人选——这个人选就是钱学森。钱学森由此开始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1939年卡门•钱学森公式的提出使年轻的钱学森成为美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事实上钱学森在美国的待遇不可谓不优厚:作为中国人的钱学森甚至参与了美国研发原的曼哈顿计划。

那时他被获准参加美国一切军事机密工作,还可以随意出入五角大楼。这一特权整整持续八年之久。1944年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成立时钱学森担任了火箭研究理论。1945年被授予美军上校军衔的钱学森奉命和导师冯·卡门一起去德国提审科学家冯·布劳恩。2009年钱学森逝世时美国媒体在报道他逝世的消息时直接称他奠基了美国的航天业:美国的登陆月球、远征火星的NASA等很多东西都是由钱学森奠基的。在钱学森回国效力之前其实曾为美国科学界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当然钱学森为美国科学界的服务贡献是有一个基本前提的:当时的美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成员,所以在当时为美国服务在客观上也对国内的有一定帮助。无论如何钱学森曾为美国科学的进步贡献良多,这也是后来美国方面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的原因,因为美国方面知道钱学森一旦回国将对中国的科学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钱学森回国后美国方面出于面子原因始终不愿承认钱学森为美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直到钱学森逝世后美国媒体才开始公开之前鲜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细节。

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名下的火箭公司SpaceX甚至还在钱学森诞辰日发出推特祝这位NASAJPL的创始人生日快乐。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当年在美国科学界的巨大影响,这也可以从侧面反证当时美国方面对他的器重程度,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挡他回国效力的决心。当时美国方面认为钱学森的价值抵得上五个师,所以为阻止钱学森回国就有了全文开头部分那次审判。在此之后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进行了长达五年的非法软禁。在此期间巨大的压力曾使他在一个月内减轻了30斤的体重。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钱学森得知父亲的昔日好友陈叔通已是全国常委会副,不久之后陈叔通收到了钱学森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钱学森在信中表达了希望祖国帮助他回国的愿望。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讨论和解决问题以及恢复印度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决定趁机就此事与美国方面展开新的交涉。

在中国外交人员持续不懈的努力下终于使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被美方扣留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得以在1955年归国:这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钱学森回国后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1956年1月5日钱学森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56年2月16日周恩来和陈毅接见钱学森时请他起草一份有关建立国防航空工业的方案。钱学森很快就完成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据当时主管科学院工作的张劲夫回忆:周恩来对钱学森关于尽快发展火箭喷气技术的意见书相当重视。事后周不仅把意见书送交党和毛审阅,还专门请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约上在京的几位元帅一起研究火箭技术和导弹研制问题。1956年7月军委成立了负责火箭技术研究工作的国防部第五局(当时内部称为导弹管理局)。

1956年10月8日我国首个火箭和导弹研制单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同年钱学森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在钱学森倡议下得以成立,钱学森因此被一致推举为第一任理事长。在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钱学森不仅自己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而且还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了大量人才。在钱学森的倡议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成立。事实上除了钱学森本人之外他所培养的弟子也有很多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2009年钱老逝世后被称为钱老“四大弟子”的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在钱老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上世纪60年代钱老这四位弟子作为空间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在钱老的耳提面命之下进行了我国早期卫星技术和空间技术发展的探索研究。1958年毛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2年中国研制并发射了中近程火箭后钱学森高瞻远瞩地认为应当尽早为发展人造卫星做一些先期准备工作。钱学森认为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培养技术带头人。1963年1月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钱学森建议上海机电设计院选派4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

上海机电设计院派出了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和褚桂柏4位年轻人组成研究小组赴京。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钱学森一直亲自指导这四个年轻人进行研发人造卫星的先期准备工作:尽管当时钱学森工作繁忙,但他每星期都要召见“四人小组”一次。他们每次会见大约2—3.5小时:先由组长孔祥言为主汇报一周来工作的情况(包括收集到的参考资料的名称、大致内容、学习情况、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打算),然后钱学森会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分析参考资料。

钱学森不仅相当关心四人小组的工作情况,还特别吩咐后勤部门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吃住条件。事实上当年钱学森回国后周恩来也是如此无微不至关注钱学森的生活情况,所以钱学森怀着对周的感激以同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对待自己的弟子。晚年的钱学森曾满怀激动地回忆起一件往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前夕周恩来召集相关的科研人员在开会。临别之际周恩来特意叫住了钱学森说:“钱学森,你不要太累着了”。

钱学森生前常对人说:“如果说我的父母对我的童年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那么在我成年之后对我一生影响最深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我的岳父蒋百里老先生”。蒋百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学家:蒋百里所著《军事常识》是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国防论》则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蒋百里也是较早把生活(经济)与武装战斗(国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人,从而大大开拓了人们对于如何取得最后胜利的对策思路。

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时成为同学,从此钱、蒋两家就结下了深厚的交情。钱均夫和夫人章兰娟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蒋百里和他的日本夫人却生育了5个女儿,后来蒋百里答应把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在和蒋英成婚之前一直管蒋英叫三妹。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婚,婚后二人生育有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我们只要看看钱学森家人和周围朋友的履历就不难发现:钱学森不仅本人很牛,事实上他身边的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钱学森本人出自人才辈出的吴越钱氏家族,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音乐学院教授。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是总装备部原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女儿钱永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蒋英的表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蒋英的表弟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所以说起来金庸还得管钱学森叫姐夫。钱学森本人是科学家、夫人是音乐家、岳父是军事家、两位老表是文学家。这一家子居然能同时涵盖科学、音乐、军事、文学等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这恐怕和他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脱不了关系的。

钱学森从小成长的家庭范围使他成为了一个相当博学的人。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最大的贡献当然体现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但钱学森的成就其实并不仅限于两弹一星。钱学森在力学领域做过很多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与自己的老师冯·卡门一起提出过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从而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的设计中采用的公式就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

20世纪30年代末钱学森还曾和冯·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钱学森也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他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46年钱学森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49年钱学森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53年钱学森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

钱学森甚至在人文、音乐等领域也有着相当的造诣。1934年夏钱学森曾暂住于钱家世交厉麟似的南京宅邸颐和路20号。厉麟似的夫人唐丽玲是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唐丽玲知道钱学森既是理工科领域潜质极高的人才,同时又很喜欢音乐和美术,所以常为钱学森弹奏贝多芬、巴赫等人的名曲。有一天被琴音吸引了的钱学森静静走到唐丽玲身后,等她一曲弹完之后钱学森开口说道:“你弹的是Pour Elise吧?”之后钱学森就饶有兴致地与唐丽玲聊起了音乐。

钱学森从《致爱丽丝》乐句的处理、和声的色彩谈起,一直谈到他自己对不同严肃音乐的偏好和见解,再到西洋音乐家们的轶事掌故等也都能一一道来。唐丽玲在交谈过程中发现钱学森引用的许多音乐家的掌故是自己这个专业的钢琴家都不知道的。由此可见钱学森对音乐是颇为他热爱和精通的,后来在身为音乐家的夫人蒋英的艺术熏陶下钱学森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后来钱学森曾和夫人蒋英合作《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一文,对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91年10月、军委表彰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奖章。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学森发表讲话说:“今天我得到这个荣誉并不激动,我真正激动的是前段时间王任重为《史来贺传》写的序中说:‘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员的优秀代表’。当时我的心情激动极了,因为我现在终于是劳动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中最先进的分子在一起了”。

接着钱学森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父母、岳父蒋百里、周恩来、夫人蒋英等人对自己一生的影响。钱学森认为自己的成就和这些人对自己的影响帮助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毫无疑问是一个对中国科学事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然而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对钱学森的了解都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然而钱学森同样有着自己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在1991年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并没为荣誉沾沾自喜,而是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

钱学森在谈到夫人蒋英时表示他们结婚44年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对钱学森实施迫害期间蒋英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蒋英所从事的音乐专业似乎是一个更偏人文艺术领域,这与钱学森从事的自然科学工作似乎相去甚远,然而钱学森认为正是对人文艺术的理解丰富了自己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从而使自己有了更为广阔的思维方法。据说钱学森出席颁奖仪式之前夫人蒋英和他开玩笑:“领了奖金要上交哟”,钱学森回答道:“没问题。钱归你,奖(蒋)归我嘛”。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00个字】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 经典神话故事100篇 下一篇:中国童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