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万次点赞!他写下这辈子最后的338字,是给学生的论文评阅意见,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感动了整个中国!
几日前,经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两位新增的英雄中,林俊德是浙江大学校友,更是一位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浙大人。
抖音号发布林俊德生前最后的视频画面,283.5万人点赞、7万人留言、近10万人转发。截至目前,是抖音号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
林俊德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3年2月,荣获“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全国敬业奉献。
隐姓埋名,52年坚守罗布泊
林俊德?
他是院士,也是,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
老伴黄建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员说过,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打着赤脚考上浙大,低调的全班第一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这个福建永春山里的穷孩子,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读大学的费用全靠发放的助学金。
据同年级同学张的回忆,林俊德有着那种“不怕吃苦、努力攻克难关的坚毅品质”。由于家境贫穷,大学期间的林俊德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新衣服。因此,当夏天被安排去西湖边喷洒农药除四害的时候,林俊德仅穿着一件背心,光着脚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一走就是两个星期。
1958年,张和林俊德被安排攻克液压马达的难题。当时仅是大三学生的两人,甚至都没有见过液压马达——唯一有的只是一张前苏联液压马达的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通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随后,为了油马达的成功运转,二人又投入到液压试验台的设计和制造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浙大第一台液压试验台出现了,当油马达在试验台上成功运转时,林俊德和张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张校友的回忆文章
在同班同学魏赛珍的回忆里,林俊德一贯朴素无华,谦虚低调。大学一年级时,他三门考试都得了5分(满分),是个全优生,但是他不申请全优生,不与别人争高低。在随后几年中,他总是默默地努力学习,从不在同学面前表露和宣扬自己,毕业时他的总成绩仍是全班第一。
1997年,浙大百年校庆时,林俊德和“两弹一星功”科学家程开甲被学校以“贵宾”身份邀请回校。他戴了15年的手表,就是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2017年,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晚会上,这只“手表”又回到了浙大,手表背后的感人故事再次让所有浙大人动情。
“学习狂”和“工作狂”,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就这样,他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
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然而,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他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证实了第一颗原爆炸成功。
他当时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
他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并且,“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23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近一点。
一次在野外,等了好久都没响,他用对讲机冲其他声喊:“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说着就走上前,快到放置点时,他再次回头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自己上去排除了险情。
他经常要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去抢收数据。有一次,车坏在路上,他看到司机带着防护罩修车进度很慢,就先把自己的防护罩摘下来,证明没有危险才让司机也取下,提高修车效率。
他的学生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老师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是他的专业需要,也是习惯。
2011年,74岁的他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每做一次实验,他都建一个档案,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几十年从没间断。谁需要资料、数据,都能在他那儿很方便地找到。
简便实用、讲求实效,也是他一贯倡导的。他常对学生说,科学就是用简单的办法达到理想的目的。
为解决实验用的铅皮,他发明了用钢棒手工擀制的办法,像擀饺子皮一样,把1毫米厚的铅皮擀成了0.2毫米。为了找到力学实验的理想材料,他出差途中买了一块特殊木材做成的菜板,锯开分析密度和硬度。就连戈壁上的沙子,也被他用来作为实验的一种特殊材料,解决了技术难题,也节约了大量经费。
病中留下的工作笔记上,他一笔一画绘下了保险柜开锁示意图,密码盘、固定手把、开门手把,以及三位密码刻度的标示,清晰明了。还有详细的文字,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
他一丝不苟的程度,有点像人们所说的极致。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他不是个完人,但他被家人理解。老伴说,“这一生我陪伴他,我觉得我值。因为,他为国家、为、为党,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良心上没有愧对党和对他的培养。”
他去世后,10万元慰问金交到老伴手上,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谢意,说:“这些钱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这也应该是他的心愿。老林一辈子干了他喜欢的事业,他对党和国家的爱刻骨铭心。”
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他一股朝气勃发的劲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人沧桑了,他蓬勃的朝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变。人们在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75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内容来源:《大漠铸核盾 生命写忠诚》(记者:余建斌),都市快报《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是浙大校友 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记者:胡信昌),求是新闻网《林俊德院士事迹学习会在浙大举行》(记者:周亦颖)
今日编辑:丁希雯
责任编辑:叶鑫
(来源:浙江大学)
善良虽有锋芒,锦上添花可以不要,但雪中送炭吾愿一往无前
今天中午收到一个朋友的消息,她说她看了一个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她说黄渤演的那个角色和我气质很像,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也很好奇她是怎么看我的,人嘛,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好的评价,于是我今天晚上抽空去看了这个电影。
看了电影,知道这是讲武汉时期的事,黄渤演的人物是汪勇,我还是不太熟悉,好像哪里听过,百度一下,好家伙,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孤陋寡闻了,心想这朋友也太看得起我了,汪勇应该是我的呀。看完了我给朋友发消息,我说高看我了,她说木有木有,他说我和他的气质,性格,身高,一样的行侠仗义,习武之人,心善之人,耿直之人。对此,我觉得对汪勇的夸赞少了,对我的赞扬高了。但是,因为他,我有了新的榜样,也对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生活有了新的力量。
这个社会好人多,但真真正正的好人,有那种意识,有那种觉悟,在关键时刻,能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人,也许不是很多。至于原因,可能和现在快节奏的社会,逐利的风气有关,快节奏的社会让人无法沉淀,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逐利的风气,利益至上,趋利避害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反应。
肺炎与火灾肆掠,让人们对医生护士与消防员有了崇高的敬意,相信你我,如能有此身份与荣誉,也必将至死无悔!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不管他们怎样的心甘情愿,我们也不能认为理所当然,做好事也不是他们的专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相信,如果涉及到国家层面,以我们国家目前的文化自信,相信有太多人愿意挺身而出,但如果涉及到小小的善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得分几种情况来讲述一下:第一,遇到懂得感恩的人,你帮助了他,他会非常的感谢你,并会将你的这份善意延续下去,如果以后别人需要帮忙,他也会出手帮助,我相信,这是你最想看到的结果;第二,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如果下次你也有麻烦,他也会帮助你,但是对于别人,他依然不愿意出手,这就相当于一种交换,这却也符合大多数人的人之常情;第三,你帮助别人,别人假意感谢,内心却觉得自己运气好,这种极度自私的人,帮助他并不会快乐,反而会觉得晦气,更有甚者,如果你下次不帮助他,他还会怪你,这类人就是社会道德文明的绊脚石。
善良要带锋芒,第三类人不值得被帮助,于我而言,帮助别人,可以不要回报,但希望对方记得有这么一种力量的传递,否则就是对善意极大的不公平,长此以往,不利于善意的延续。但善意始终是善意,其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也算是它的一个使命,当你对别人的帮助是锦上添花时,你可以选择不帮助,但是当你对别人的帮助是雪中送炭,并且不会危及到其他人甚至社会的利益的话,我相信我们都可以出手,毕竟,我们愿意帮助别人,也不是为了别人的回报啊。
于我而言,是希望当我弥留之际,我能少些遗憾,我能走的坦然!冥冥中也是希望能有善意循环……
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记九江虹小学教师项超
项超,1986年出生,江西省九江虹小学教师,九江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九江市骨干教师,九江市小学语文先进个人,九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九江市优秀共青团员……
她用心经营着教育,用爱温暖着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浸润书香。作为语文老师,她努力创设书香、趣味、活力课堂;作为班,她心怀学生,情系学生,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孩子王”。从教十余年,她爱岗敬业,用心学习,不断积累,她坚信,无论是工作,学习亦或其它,只需悉心浇灌,静候花开!
悉心浇灌,践行初心使命
工作十余年来,她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团结同事,无私奉献,教学业绩突出,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校“精神文明班”,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星级教师”,深受学生、家长、同事、的好评。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立足之本。工作十余年来,她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上强调细节,注重落实,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研究,不断的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为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课前精心备课,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备教材、备学生,制作实用的课件;上课时灵活运用教材,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所执教的课程分别获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她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书,读好书。为了让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她指导学生学做阅读笔记,定期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以此促使学生爱上阅读,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同时,她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刊物。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各项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篇篇习作也变成了一个个“小方块”发表于各类书籍报刊中。在2020年全省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面对防控的严峻形势,她义无反顾的承担了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线上课程教学任务,为赢得防控战,实现“停课不停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潜心育人,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是关注人的艺术,没有千篇一律,项超坚信“爱”是最好的教育艺术,热爱学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习成绩的优劣,家庭的贫富。学生之间发生了摩擦,学生与家长之间出现了问题,他们总是第一个找项老师寻求解决办法,项老师总是认真倾听,尽力帮助,因为她知道——教育无小事。对于班里的留守儿童,她尤为关注与关爱。佳佳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位沉默少语的男孩,平时总是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下课时总是看见他孤独的身影。书写很潦草,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尤其是不注重个人卫生,所以班里的孩子都不大愿意和他一起玩。于是项超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老师收、发作业本,鼓励他和同学合作完成手工等。课后,常常与佳佳的奶奶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取得奶奶的支持与协助。在生活中,课堂上,项超努力寻找佳佳的闪光点,“看,佳佳今天今天敢大胆发言了!”“佳佳把卫生打扫得真干净!”……渐渐地,佳佳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放下了戒备的心理,话匣子也慢慢打开了,同学们也开始和佳佳接近,喜欢和他一起玩了,大家终于看到了佳佳那久违的笑容,听到了那银铃般的笑声。
在她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鲜活而具体的人,他们都渴望拥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而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找回自尊自信,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舞台,因此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顶顶“高帽子”是她必做的事情。在她的班级里有一位女生,成绩平平,上课几乎从来都不举手,班级里举办活动的时候,她也只是默默地跟在其他同学的后面。可就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义卖报纸活动中,她独自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手中的报纸卖完了,这样的结果让老师们都不由地对她“刮目相看”。对于她的“突出”表现,项老师看在眼里,特意在班里进行了表扬,同学们也为她的良好表现及进步鼓掌,女生的小脸也因激动和羞涩而涨得通红。在一次次的鼓励与夸赞中,大家发现这位女生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自信了。这也让项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激励与鼓舞的力量。
寒来暑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毕业季。每每看着孩子们精心为她录制的VCR,写给她的信,那一句句“项老师,我会经常回来看您的!”“项老师,虽然我不是您带过的最好的学生,但是您永远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项老师,我们爱您!”……这些都让她感动不已,心中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她将一如既往地爱岗敬业,用爱心与耐心,悉心灌溉,静候花开!(长虹小学供稿)
【义无反顾造句、义无反顾造句简单一点】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