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道上原文李白;乌江道上原文李白藏头诗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李白所写的藏头诗火了!李白:本人声明,我可没写过那种诗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其深厚的诗词功底进而被誉为“诗仙”。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仙”李白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在现代人的认知中他变成了一个略微出名的古代诗人。但凭借历史而言,李白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略有才气的诗人!

所以,有些人便看中了这点,进而假借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肆意杜撰古人的诗词,以此在夸大宣传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赚取高额的收益!

而其中“李白”的藏头诗便首当其冲!

真可怕???

乌江道上

没铁沉骥白骨堆,文烟袅袅与雁回。化而为尘落歧道,真楚英雄亦可悲!可怜一山花鸟色,怕事无人荷锄归。

文章出轨???

论情

文有千笔力,章成百意心,出得一爿简,轨马达盛情。

鹿晗必火???

落雁泓

鹿鸣天落斜,晗天若呖慈。必然雪山前,火雁悲若泓。

对于这三首诗,其实稍微琢磨就会感到很奇怪,无论是意境还是诗词的平仄都有些违和感,而且李白的诗词大家都读过背过,他的诗词包含很多,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洒脱,豁达。

李白

但这三首诗,完全达不到我们心中李白的那个程度,并且在现存李白的诗词集中也查不到相应的诗词,所以说,这三首诗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标着诗仙李白的名来蹭热度!

蹭热度

虽说这么做,不排除是想宣传传统诗词文化,但是如此怪诞的诗词尽管引起了大部分人的注意,但其在实质上却也抹黑了我们传统的诗词文化。

题字的山水画

总而言之,传统的诗词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作为华夏后人,我们理所当然要继承这些独特的文化财富。

文化传承

而在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实事求是,诗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要避免再出现这“虚假夸大”的伪诗词现象。

诗词传承是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它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灵,这可不是用来随意开玩笑东西!

本文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我叫小白,欢迎关注评论

雄浑的乌江(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欧阳黔森

你家乡的河是什么模样?是“小河淌水清悠悠”,还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条河,或许奔腾不息,或许潺潺流淌,默默润泽大地,也悄然流过心田。

“大地风华”栏目即日起推出“家乡的那条河”系列作品,抒写流动的歌谣,抒发荡漾心中的山河诗意。

——编 者

乌江是一条湛蓝色的大河。

它从磅礴的乌蒙山脉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一泻千里,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两千多米的落差,造就了乌江的雄浑之气。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乌蒙山脉。南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乌江主源,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两源在黔西市化屋村汇合后,开始称为乌江。化屋村至思南县段,为乌江中游,思南县以下,为乌江下游。乌江全长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总流域面积约八万七千九百平方公里。

乌蒙磅礴,乌江天堑,是对这片神奇土地最言简意赅的表达。于我而言,对这样的言简意赅,最为感同身受。三十岁以前,我是一名地质队员,徒步乌江流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样的惊叹中,我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我一看见山,就想翻越,就想登顶。于我而言,没有比一览众山小更愉悦的了。这样的愉悦,美妙无比,却又不可言传。而这样的感受,从骨子里,又分明地让我想与人分享。于是,我成了一名作家。

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的近三十年里,一个地质队员的初心,仍然让我乐此不疲地行走在乌江流域。贵州有一百二十五万多座山峰,就是“万峰成林”这样的词,在这样的数据面前,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如果说,作为一名地质队员,跋涉在这块土地上让我惊叹;那么,作为一名作家,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能真实反映心情的词语。是的,没有最好的词语,只有用惊叹的近义词——震撼!好在惊叹和震撼,还是有区别的。惊叹,在脸上;震撼,在心上。

在乌江穿过的连绵不断的群山里,一抬头,看见的是十四亿年前的山巅,落脚的每一步,都好像跨越了几万年。在那样的一瞬间,你会有什么感受?只能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

我当然记得,三十多年前,我站在山之巅的表情,眼里满是惊叹。这样的惊叹让人直想嘹亮地大声歌唱。

我当然也记得,作为一名作家,这片土地给我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不仅写在我的脸上,而且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在我的胸中激荡起了滔天的巨浪。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这一块土地千百年来的真实写照。李白来到夜郎,曾写下“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王阳明来到龙场驿,曾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距今约十四亿年的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大海。到了距今约三千六百万年至五千三百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下,这一块土地逐渐隆起,构筑起了乌蒙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的千山万壑。

这风这雨,千万年的酸蚀和侵染,剥落出它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的隆起与沉陷,构筑了它的万峰成林。这是我行走乌江流域时的最初印象。

我们可以想象,在亿万年的沉积中,松散的沉积物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变成坚硬的岩石。这些岩石当中,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三叠纪、侏罗纪等等地层,时长八亿年至八千万年以上。可这样比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像一只巨大的手,搅动着这些沉积岩层,原本在下面的,翻上来了,原本在上面的,覆盖下去了。这就造成了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前脚刚刚离开五亿年前三叶虫刚开始活跃的寒武纪地层,后脚就踏上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恐龙活跃时期的地层。这样的奇观,地质队员最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端倪。

我穿越过罗布泊,横跨过塔克拉玛干,在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横断山脉等都曾留下过足迹;我俯瞰过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仰望过雄奇的长江三峡,在江的虎跳峡领略过水的狂欢,在怒江的大拐弯感受过一江春水的奔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我无数的惊叹和震撼。但是,于惊叹和震撼而言,我体验最为深刻的,还是家乡的乌蒙山脉、武陵山脉,以及山脉中最大的河流——乌江。

在乌江之源,我惊喜地看到晶莹剔透的五眼清泉,从岩层狭缝里淙淙涌出。不难想象正是这无数的涓涓细流,变成了小溪,汇集成了小河。它一路奔流,时而潜伏在地下,时而冒出地面,最终变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大江,在跌宕起伏的山间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在以往的印象里,乌江是蛮荒的,乌江岸边的文明是滞后的,可是六冲河沿岸的可乐考古遗址公园,改变了我的这一印象。

可乐,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曾经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大都市,在古时与成都、重庆、昆明等齐名。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可乐大城淹没在了历史的岁月里。

白云苍狗、白驹过隙,乌江沉寂在这“失落的文明”里,几千年以来,只有零星的记载和历史的片段。可以说,它远离文化中心,也与重大历史进程失之交臂。一直到1935年1月1日,乌江边一个叫猴场的地方,迎来了“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后,强渡乌江天堑,攻取了遵义城。

当我站在强渡乌江的河段时,已不见当年的急流险滩,只见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原来是乌江上的一个超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改变了这一段“水急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旧模样。

这个工程一举创造了六个世界纪录。通过一系列工程,经过构皮滩水电站的船体在“电梯”中被抬高二百三十多米,然后进入构皮滩水库。这种奇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船在天上行”。从此乌江的水运通江达海,创造了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乌江的生态系统也曾遭到过破坏,一度变成了“污江”。大以来,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铁腕治污”,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修复,乌江迎来了涅槃重生。

我走进化屋村这个悬崖下的村庄时,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站在化屋村,我看见一座大桥像飞虹一样连接起乌江大峡谷的两岸。眼前青山如黛、江水碧蓝,船在江上走,车在天上行,仿佛置身天上人间。

我深切体会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在这片“万重山”“千条水”的土地上,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联通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峡谷不再限制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站在高处看世界。如今的夜郎故地,已成为现代桥梁的展厅。截至2023年底,贵州架起了三万余座桥梁,大小桥梁连起来超过五千公里,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美誉。造型各异的桥梁,已成为这块神奇的土地与世界对话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往瘦骨嶙峋的贵州、“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万峰成林的贵州、“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告别了出门“万重山”、回家“千条水”的历史,谱写着新的精彩篇章。

乌江,这条湛蓝色的大河,美丽而富饶!

《 》( 2024年04月10日 20 版)

长征初期毛的4首词:《十六字令三首·山》《忆秦娥·娄山关》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只剩下战略大转移一条路了。

10月16日,主力各军团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西进突围,开始长征。

毛作为中华苏维埃随军委纵队行动。在当时,谁都不知道叫长征,谁也不知道要走那么遥远的路去陕北。实际上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实际上,当时担任的博古、李德已决定不带瞿秋白、毛泽覃、何叔衡走,也还曾想不带毛走。

周恩来知道后,态度坚决地说:“他不能留下,他是我们的,让他留下,我们怎么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交代?”

后来担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回忆说:“最初他们还打算连毛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研究。后来,因为毛是中华苏维埃,又在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他当时也被留下,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而留在苏区的瞿秋白、毛泽覃、何叔衡或被敌人抓住,或在战斗中。如果毛当时被留在苏区,中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从赣南、闽西出发,战胜各种困难和危险,突破蒋介石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尽管经过湘江战役,由86000锐减到30000多人,但力量毕竟保存了下来。

局在12月18日在贵州的黎平会议,采纳了毛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进军贵州,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长征所经之路,尽是多山地带。在一年的时间内经过11个省,以无比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翻越了数不清的崇山峻岭,闯过了无数激流险滩,突破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在长征途中,所越关山不可胜数。1934年至1935年,毛在行军中翻越了大大小小的崇山峻岭,写下了三首《十六字令》:

其 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 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 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上

《十六字令》,词牌名,原名《归字谣》《苍梧谣》

元《天机余锦》载周玉晨一首,称《十六字令》,以全词只有16字得名。“令”就是“小令”,一般指短小的近似民歌的抒情性的小调,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

这三首词,其中一首,约作于1934年12月以前,其余两首,约作于1935年2月之后,或三首词均定于稿于1935年2月之后。因此,作者生前将目次排在,《忆秦娥 ·娄山关》之后。

毛在自注中写道:“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以后,他又特别说明:“这是湖南常德民谣。”

第一首极写山之高峻,第二首极写山之磅礴,第三首极写山之坚强。合起来是完整的组诗。

突破乌江后,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遵义是贵州北部的重镇,北依娄山,南临乌江,是黔北、经济、文化的中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总部二楼会议室(这里原是第二十五师师长柏辉章公馆)局扩大会议。也就是在中国史上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路线的错误,推选毛为局常委。会后不久,又由毛、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为核心的正确。

毛的女儿李敏在《我的父亲毛》一书中写道:“有一次,爸爸给我讲起遵义会议时,他说:那晚,你妈妈(指贺子珍)等我等了好久。当我回到房间里还未坐稳,她就问。我想给她卖个关子吧,可我心里也高兴,总也绷不住。

人一高兴,话就多起来。我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慢慢地说:‘这个会议,大家都觉得我这个菩萨又有用了,把我抬出来,承蒙大家捧场,选我进局常委。大家看得起我老毛,认为还是有一点本事。惭愧,惭愧!进入层,滥竽充数而已。不过我也没有谦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贺子珍说:遵义会议后,毛有很大的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加善于团结人了。

1月29日,离开遵义,全部渡过赤水河,这也是毛“用兵真如神”的著名的四渡赤水之一渡赤水。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镇雄县,穿行于四川、云南、贵州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800余里,水流湍急,滩多浪大。

一渡赤水是在28日的土城战斗失利后采取的行动。土城之战,由于没有准确摸清敌人的兵力,以为只有郭祺旅6000人,战斗打了一天之后,才知道除了郭祺旅之外,后面还有两个旅,实际人数是10000多人,而且川军增援即将到来。毛当机立断,在29日晨撤出战斗。

土城之战,是毛“遵义会议”复出后的第一仗。许多年后,毛对土城的失利,记忆犹新。1956年9月,他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历数他的“真错”时说:“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由此可见,毛是实事求是的。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各部从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二渡赤水。重返黔北,来到娄山关。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大娄山中,雄踞娄山山脉最高峰,海拔1400米,是扼守川黔两省交通要道的门户,为黔北第一险隘。高耸的大娄山中段,一条公路如蛇蜿蜒而上,四周峭壁峻岭,自古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贵州军阀王家烈在这里摆下了几个团的兵力,企图阻止向遵义城前进。蒋介石则飞令军薛岳部的两个师日夜兼程,赶往遵义增援。如果能够再占遵义,给前来的军两个师以毁灭性的打击,就可以将蒋介石的围堵撕开一个缺口。

攻占娄山关,成为生死攸关的一着棋。

2月25日,毛给彭德怀在电话中下命令:务必于天黑前攻下娄山关。凌晨,借着月色从离娄山关几十华里之外向娄山关挺进,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与黔军经过激战,红十三团当晚终于夺下了关口,但敌人立即猛烈反扑。这时,彭德怀、杨尚昆将分为三路,一路正面冲击,一路从东面迂回,另一路从侧面包抄。

这一仗,目的不仅是要夺下关口,而且要歼灭王家烈的主力,不使其退入遵义与薛岳汇合。次日拂晓,张爱萍带领的红十一团突然出现在敌后,搅乱了敌人阵脚。晚八时,英勇的歼灭了王家烈的四个团,红旗高高飘扬在娄山关上,遵义的大门敞开了。

马不停蹄,乘胜再克遵义城。几个小时后,吴奇伟的军两个师赶到,自恃武器精良,战斗力强,向发起进攻。战斗在遵义城外的老鸦山打响。几经争夺,老鸦山上镰刀斧头旗帜和旗帜轮番扬起。

下午五时,绕到敌后的红一军团发起了总攻击,吴奇伟再也坚持不住了,乘坐汽车向南奔逃,紧追不舍。吴奇伟逃到乌江边,痛声叫道:“我就死在这里吧!”未等部下过完,便下令砍断浮桥,蒋军官兵纷纷坠入江中。

这一仗,歼灭敌军两个师另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离开瑞金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战士们被敌人穷追死缠、积蓄在胸中的一口郁闷气终于一吐为快。

正如美国作家斯图尔特 施拉姆在《毛》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毛断然采用他很久以前在李立三时期就提倡的战术:‘抢地跟随,用盘旋式的大圈子政策’,在贵州北部做打圈子运动时,一方面军在关键的娄山关一役中取得对该省军阀王家烈的重大胜利。当地雄伟的风光和新获得的权力与肩负的责任,促使毛写下了长征途中的第一首词---”

战斗结束后,毛往这道雄关登临的时候,迎面抬下来一名伤员,他的一条腿被打断了,毛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钟赤兵,是红三军团的一个团长。很多年后,毛还谈起这个细节。

登上娄山山顶,太阳还没有落山,战场也还没有打扫干净,残留的硝烟还未散净。毛走近在草丛中竖立着的一块石刻前,上面刻有“娄山关”三个字,这三个字为1932年前后贵州军阀周西成部将黄道彬所立。他远望落日余晖,诗性骤发,哼成了《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此次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上。

《忆秦娥》:词牌名,相传始创于李白,由其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得名。全词46字。

此诗词描写了向娄山关进军时的战前气氛,融入了作者当时的沉郁心情。

下阕写越过娄山关天险的豪迈气概和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纵观全词,气象雄浑,画面阔大,蕴涵着勃勃生机,始终跃动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力。它既是一幅壮丽的进军图,也是一首雄壮的进行曲。不愧为毛诗词中的上乘之作。

因为是第二次攻占娄山关,所以称“从头越”。同时,这次不再单纯退却,而是主动进攻,“从头越”也有结束旧的战略局面的意义。

作者在该篇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以下诸篇”指的是《七律 长征》、《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沁园春 雪》等。

关于这首词的时间,一直有两种解释。一种根据“雁叫霜晨月”这些秋天才能出现的景象,认为上半阕写的是长征初期,下半阙写的是第一次过娄山关冬天所见。另一种认为,写的是两天,上半阙“霜天”写当天早晨,下半阙“残阳”写昨天傍晚。

关于毛写作时的心情,一说情绪不高,因为此前土城战役失利,未能北渡长江。一说反映了娄山关胜利后的喜悦。

几家争执不下,诗坛巨子郭沫若也卷入其中,大加阐释,然而他竟是错了。

1964年1月27日,毛对英译者作了口头解释:

“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雄浑的乌江(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欧阳黔森

你家乡的河是什么模样?是“小河淌水清悠悠”,还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条河,或许奔腾不息,或许潺潺流淌,默默润泽大地,也悄然流过心田。

“大地风华”栏目即日起推出“家乡的那条河”系列作品,抒写流动的歌谣,抒发荡漾心中的山河诗意。

——编 者

乌江是一条湛蓝色的大河。

它从磅礴的乌蒙山脉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一泻千里,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两千多米的落差,造就了乌江的雄浑之气。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乌蒙山脉。南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乌江主源,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两源在黔西市化屋村汇合后,开始称为乌江。化屋村至思南县段,为乌江中游,思南县以下,为乌江下游。乌江全长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总流域面积约八万七千九百平方公里。

乌蒙磅礴,乌江天堑,是对这片神奇土地最言简意赅的表达。于我而言,对这样的言简意赅,最为感同身受。三十岁以前,我是一名地质队员,徒步乌江流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样的惊叹中,我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我一看见山,就想翻越,就想登顶。于我而言,没有比一览众山小更愉悦的了。这样的愉悦,美妙无比,却又不可言传。而这样的感受,从骨子里,又分明地让我想与人分享。于是,我成了一名作家。

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的近三十年里,一个地质队员的初心,仍然让我乐此不疲地行走在乌江流域。贵州有一百二十五万多座山峰,就是“万峰成林”这样的词,在这样的数据面前,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如果说,作为一名地质队员,跋涉在这块土地上让我惊叹;那么,作为一名作家,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能真实反映心情的词语。是的,没有最好的词语,只有用惊叹的近义词——震撼!好在惊叹和震撼,还是有区别的。惊叹,在脸上;震撼,在心上。

在乌江穿过的连绵不断的群山里,一抬头,看见的是十四亿年前的山巅,落脚的每一步,都好像跨越了几万年。在那样的一瞬间,你会有什么感受?只能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

我当然记得,三十多年前,我站在山之巅的表情,眼里满是惊叹。这样的惊叹让人直想嘹亮地大声歌唱。

我当然也记得,作为一名作家,这片土地给我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不仅写在我的脸上,而且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在我的胸中激荡起了滔天的巨浪。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这一块土地千百年来的真实写照。李白来到夜郎,曾写下“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王阳明来到龙场驿,曾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距今约十四亿年的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大海。到了距今约三千六百万年至五千三百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下,这一块土地逐渐隆起,构筑起了乌蒙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的千山万壑。

这风这雨,千万年的酸蚀和侵染,剥落出它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的隆起与沉陷,构筑了它的万峰成林。这是我行走乌江流域时的最初印象。

我们可以想象,在亿万年的沉积中,松散的沉积物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变成坚硬的岩石。这些岩石当中,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三叠纪、侏罗纪等等地层,时长八亿年至八千万年以上。可这样比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像一只巨大的手,搅动着这些沉积岩层,原本在下面的,翻上来了,原本在上面的,覆盖下去了。这就造成了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前脚刚刚离开五亿年前三叶虫刚开始活跃的寒武纪地层,后脚就踏上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恐龙活跃时期的地层。这样的奇观,地质队员最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端倪。

我穿越过罗布泊,横跨过塔克拉玛干,在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横断山脉等都曾留下过足迹;我俯瞰过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仰望过雄奇的长江三峡,在江的虎跳峡领略过水的狂欢,在怒江的大拐弯感受过一江春水的奔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我无数的惊叹和震撼。但是,于惊叹和震撼而言,我体验最为深刻的,还是家乡的乌蒙山脉、武陵山脉,以及山脉中最大的河流——乌江。

在乌江之源,我惊喜地看到晶莹剔透的五眼清泉,从岩层狭缝里淙淙涌出。不难想象正是这无数的涓涓细流,变成了小溪,汇集成了小河。它一路奔流,时而潜伏在地下,时而冒出地面,最终变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大江,在跌宕起伏的山间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在以往的印象里,乌江是蛮荒的,乌江岸边的文明是滞后的,可是六冲河沿岸的可乐考古遗址公园,改变了我的这一印象。

可乐,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曾经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大都市,在古时与成都、重庆、昆明等齐名。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可乐大城淹没在了历史的岁月里。

白云苍狗、白驹过隙,乌江沉寂在这“失落的文明”里,几千年以来,只有零星的记载和历史的片段。可以说,它远离文化中心,也与重大历史进程失之交臂。一直到1935年1月1日,乌江边一个叫猴场的地方,迎来了“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后,强渡乌江天堑,攻取了遵义城。

当我站在强渡乌江的河段时,已不见当年的急流险滩,只见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原来是乌江上的一个超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改变了这一段“水急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旧模样。

这个工程一举创造了六个世界纪录。通过一系列工程,经过构皮滩水电站的船体在“电梯”中被抬高二百三十多米,然后进入构皮滩水库。这种奇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船在天上行”。从此乌江的水运通江达海,创造了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乌江的生态系统也曾遭到过破坏,一度变成了“污江”。大以来,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铁腕治污”,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修复,乌江迎来了涅槃重生。

我走进化屋村这个悬崖下的村庄时,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站在化屋村,我看见一座大桥像飞虹一样连接起乌江大峡谷的两岸。眼前青山如黛、江水碧蓝,船在江上走,车在天上行,仿佛置身天上人间。

我深切体会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在这片“万重山”“千条水”的土地上,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联通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峡谷不再限制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站在高处看世界。如今的夜郎故地,已成为现代桥梁的展厅。截至2023年底,贵州架起了三万余座桥梁,大小桥梁连起来超过五千公里,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美誉。造型各异的桥梁,已成为这块神奇的土地与世界对话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往瘦骨嶙峋的贵州、“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万峰成林的贵州、“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告别了出门“万重山”、回家“千条水”的历史,谱写着新的精彩篇章。

乌江,这条湛蓝色的大河,美丽而富饶!

《 》( 2024年04月10日 20 版)

雄浑的乌江(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欧阳黔森

你家乡的河是什么模样?是“小河淌水清悠悠”,还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条河,或许奔腾不息,或许潺潺流淌,默默润泽大地,也悄然流过心田。

“大地风华”栏目即日起推出“家乡的那条河”系列作品,抒写流动的歌谣,抒发荡漾心中的山河诗意。

——编 者

乌江是一条湛蓝色的大河。

它从磅礴的乌蒙山脉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一泻千里,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两千多米的落差,造就了乌江的雄浑之气。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乌蒙山脉。南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乌江主源,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两源在黔西市化屋村汇合后,开始称为乌江。化屋村至思南县段,为乌江中游,思南县以下,为乌江下游。乌江全长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总流域面积约八万七千九百平方公里。

乌蒙磅礴,乌江天堑,是对这片神奇土地最言简意赅的表达。于我而言,对这样的言简意赅,最为感同身受。三十岁以前,我是一名地质队员,徒步乌江流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样的惊叹中,我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我一看见山,就想翻越,就想登顶。于我而言,没有比一览众山小更愉悦的了。这样的愉悦,美妙无比,却又不可言传。而这样的感受,从骨子里,又分明地让我想与人分享。于是,我成了一名作家。

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的近三十年里,一个地质队员的初心,仍然让我乐此不疲地行走在乌江流域。贵州有一百二十五万多座山峰,就是“万峰成林”这样的词,在这样的数据面前,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如果说,作为一名地质队员,跋涉在这块土地上让我惊叹;那么,作为一名作家,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能真实反映心情的词语。是的,没有最好的词语,只有用惊叹的近义词——震撼!好在惊叹和震撼,还是有区别的。惊叹,在脸上;震撼,在心上。

在乌江穿过的连绵不断的群山里,一抬头,看见的是十四亿年前的山巅,落脚的每一步,都好像跨越了几万年。在那样的一瞬间,你会有什么感受?只能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

我当然记得,三十多年前,我站在山之巅的表情,眼里满是惊叹。这样的惊叹让人直想嘹亮地大声歌唱。

我当然也记得,作为一名作家,这片土地给我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不仅写在我的脸上,而且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在我的胸中激荡起了滔天的巨浪。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这一块土地千百年来的真实写照。李白来到夜郎,曾写下“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王阳明来到龙场驿,曾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距今约十四亿年的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大海。到了距今约三千六百万年至五千三百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下,这一块土地逐渐隆起,构筑起了乌蒙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的千山万壑。

这风这雨,千万年的酸蚀和侵染,剥落出它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的隆起与沉陷,构筑了它的万峰成林。这是我行走乌江流域时的最初印象。

我们可以想象,在亿万年的沉积中,松散的沉积物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变成坚硬的岩石。这些岩石当中,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三叠纪、侏罗纪等等地层,时长八亿年至八千万年以上。可这样比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像一只巨大的手,搅动着这些沉积岩层,原本在下面的,翻上来了,原本在上面的,覆盖下去了。这就造成了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前脚刚刚离开五亿年前三叶虫刚开始活跃的寒武纪地层,后脚就踏上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恐龙活跃时期的地层。这样的奇观,地质队员最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端倪。

我穿越过罗布泊,横跨过塔克拉玛干,在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横断山脉等都曾留下过足迹;我俯瞰过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仰望过雄奇的长江三峡,在江的虎跳峡领略过水的狂欢,在怒江的大拐弯感受过一江春水的奔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我无数的惊叹和震撼。但是,于惊叹和震撼而言,我体验最为深刻的,还是家乡的乌蒙山脉、武陵山脉,以及山脉中最大的河流——乌江。

在乌江之源,我惊喜地看到晶莹剔透的五眼清泉,从岩层狭缝里淙淙涌出。不难想象正是这无数的涓涓细流,变成了小溪,汇集成了小河。它一路奔流,时而潜伏在地下,时而冒出地面,最终变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大江,在跌宕起伏的山间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在以往的印象里,乌江是蛮荒的,乌江岸边的文明是滞后的,可是六冲河沿岸的可乐考古遗址公园,改变了我的这一印象。

可乐,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曾经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大都市,在古时与成都、重庆、昆明等齐名。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可乐大城淹没在了历史的岁月里。

白云苍狗、白驹过隙,乌江沉寂在这“失落的文明”里,几千年以来,只有零星的记载和历史的片段。可以说,它远离文化中心,也与重大历史进程失之交臂。一直到1935年1月1日,乌江边一个叫猴场的地方,迎来了“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后,强渡乌江天堑,攻取了遵义城。

当我站在强渡乌江的河段时,已不见当年的急流险滩,只见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原来是乌江上的一个超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改变了这一段“水急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旧模样。

这个工程一举创造了六个世界纪录。通过一系列工程,经过构皮滩水电站的船体在“电梯”中被抬高二百三十多米,然后进入构皮滩水库。这种奇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船在天上行”。从此乌江的水运通江达海,创造了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乌江的生态系统也曾遭到过破坏,一度变成了“污江”。大以来,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铁腕治污”,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修复,乌江迎来了涅槃重生。

我走进化屋村这个悬崖下的村庄时,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站在化屋村,我看见一座大桥像飞虹一样连接起乌江大峡谷的两岸。眼前青山如黛、江水碧蓝,船在江上走,车在天上行,仿佛置身天上人间。

我深切体会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在这片“万重山”“千条水”的土地上,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联通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峡谷不再限制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站在高处看世界。如今的夜郎故地,已成为现代桥梁的展厅。截至2023年底,贵州架起了三万余座桥梁,大小桥梁连起来超过五千公里,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美誉。造型各异的桥梁,已成为这块神奇的土地与世界对话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往瘦骨嶙峋的贵州、“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万峰成林的贵州、“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告别了出门“万重山”、回家“千条水”的历史,谱写着新的精彩篇章。

乌江,这条湛蓝色的大河,美丽而富饶!

《 》( 2024年04月10日 20 版)

【乌江道上原文李白;乌江道上原文李白藏头诗】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乌江道上古诗李白(乌江道上李白藏头诗) 下一篇:乌江道上李白【乌江道上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