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什么】

更新:12-0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90年的回响|一名后代的新长征路

来源:【江西-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主力,在于都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这条长征路,浸染着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于都河畔,长征出发纪念碑前,记者见到了后代、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成员肖力民,他正在认真地为下午进单位宣讲长征故事做准备。这些年,他延续家族的荣光,向观众讲述他听到的、看到的故事和感悟到的长征精神。

后代肖力民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肖力民的家里有两张证明书,祖上有4名战士,其中2人参加了长征。1933年的春天,肖力民的大爷爷肖尚喜、爷爷肖尚伟、大堂伯父肖思煜、堂伯父肖思坊一起去红五军团当,都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

肖力民的爷爷肖尚伟在宁都县的两场战役中受了两次枪伤,一次在膝盖,另一次在腹部。受伤后,肖尚伟一瘸一拐地来到家门口,妻子一时没有认出来,“当时我爷爷穿得破破烂烂,披头散发、胡子拉碴。我奶奶误以为是前来讨饭的叫花子。”直到肖尚伟说出自己的小名,夫妻二人才得以相认。

堂伯父肖思坊在战斗中大腿受伤,在老乡家养好伤后,也回到了家里,但落下了终身残疾。大爷爷肖尚喜和大堂伯父肖思煜跟着一起从于都渡河出发长征,此后再没有任何消息。新中国成立后,家里收到他们的证明书,肖力民说:“但是他们在哪里,安葬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

肖家的两张证明书。肖力民供图

祖辈的荣光深深感染着肖力民。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肖力民于1991年底参军入伍。在时,他利用空闲时间尝试新闻写作,逐渐成为战友心目中的“肖记者”,后来还入了党,立过三等功。

退伍后,肖力民被安置在于都县人武部,主要负责国防教育和新闻宣传工作。在于都这片土地上,家家户户都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工作期间,肖力民认识了许多老,聆听了更多血泪交织、感人肺腑的故事,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宣传故事的过程中,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我,鼓舞了我,也教育了我。”肖力民总想着,尽可能多地为老办实事、解难题。

肖力民在宣讲故事。肖力民供图

2006年,肖力民得知,曾在强渡大渡河时吹响冲锋号的于都籍老张生荣有一个心愿:得到一把军号。当时,老人家定居在湖南长沙,肖力民便买来一把军号,和县里的赶赴长沙。

见到老人家后,肖力民从包里拿出军号,已入耄耋之年的张生荣颤颤巍巍地接过军号,嘹亮的号声随即飘扬在屋子里。肖力民回忆说:“他当时吹的是‘冲锋号’,在场的我们都没有想到,他能吹得如此有节奏、有激情。”这是一位88岁的战士刻进骨子里的力量。

于都籍老张生荣吹军号。肖力民供图

看着张生荣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肖力民想起了自己的祖辈,“他们也是听着这样的冲锋号声,和战士一起奋勇杀敌。”

岁月悠悠,长征精神永在。肖力民深知,他肩负的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更有将这份精神发扬光大的使命。2022年,肖力民加入了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在全国各地的一次次宣讲中追寻先辈的故事,这是属于肖力民的长征路。

采访结束,肖力民同记者挥手道别,出发去会场宣讲。他说:“新长征,我永远在路上。”

编辑:胡宇浓

复审:邵平 张文娟 陈双双

审签:胡萍

本文来自【江西-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科普: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钱和粮草是怎么解决的?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苏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能够在完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克服沿途无数的艰难困苦,摆脱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并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

大家不禁要问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

备战中的

说起长征,就不得不为放弃浴血建立的苏区而痛心。

1927年我党先后发动三次失败后,毛率领秋收残存上了井冈山,并准确预言出中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后来朱德率领南昌余部同毛会师,之后彭德怀等都率领各地上井冈山。终于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创建了最大的根据地。

在敌人的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下生存,不可能只靠在战场上缴获,还要努力实现养活自己。

所以毛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创造了,而且在从井冈山到瑞金的数年时间里,毛和他的战友们不断摸索如何建立根据地的经验,行之有效地把根据地打造成了的大后方。

毛和朱德

然而蒋介石发动了对苏区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元气大伤。在步步为营的压迫下,苏区已经无法坚持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党不得不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前往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师。苏区开始为搬家做准备。要想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首先要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苏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扩红。

苏区再一次以大无畏的精神,将自己的儿子送入。据统计最后出发的超过8.6万名战士中,有近一半是在1934年5月后加入的新兵。

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吃饭成了大问题。好在之前毛已经努力在农村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所以中革军委首先号召全体苏区百姓每人节省“节省三升米运动”,共得到7.5万担的谷子。

随即又进行了一次打土豪运动,从地主富农那里获得了大约6.5万担粮食。最后又向群众借粮10万担。这样到8月8日苏区粮食部宣布,完成了24万担粮食的任务。可这些粮食也只够一时所需。

随着苏区的面积一步步缩小,转移已经迫在眉睫。军委决定在1934年秋收之后转移,要向苏区老百姓最后借一次粮食。

苏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再一次努力为筹集了60万担粮食。最后在当年10月出发的时候,一共筹集到了126.8万担粮食。

考虑到的运输能力,最终带走了92万担粮食。除粮食和武器弹药外,出发时还带有药品714担,棉衣8.3万余件,被毯2万床 ,草鞋20万双。每个伙食单位按每人携带1斤油和1斤盐,每个战士随身携带4天的粮食。

土地

事实上这些粮食也只够吃一段时间,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能靠钱去购买。幸好毛他们已经给攒了点家底。在之前不断地取得胜利,通过战场缴获或者是在农村土改时打土豪,也获取了一定数量的和贵金属。

到1931年底毛弟弟毛泽民,正式成为苏区的行长。苏区利用这些贵金属为准备金发行了苏区货币,从而使得苏区能够在严密封锁中艰难生存下来。

当然苏区要想发展,光靠粮食是远远不够的。恰好盘踞在广东的军阀陈济棠,和南京国民一直有矛盾。于是毛泽民派人秘密和他接触,通过钨砂贸易获取了更多的银元,再用这些银元盘活了对外贸易。

陈济棠

到了放弃苏区的时候,苏区自然也必须转移。最后中革军委决定,部分金银分散由战士携带。既是在路上购买粮食所用,也可以在被打散后为战士们留活路。

苏区财政部还被要求在9至11月之间筹款80多万;财政部通过用挖浮财、提前征税以及紧急增加钨砂出口的方法最终筹款150多万。

这样出发时共有银元202.4万元。当然战士还要带着苏区的纸币,以便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它去和老百姓做交易。

长征路上

从瑞金出发后一路向西,而已经在前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和陈济棠有秘密协议,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所以这一段时间,仍然是处在自给状态。然而到了第四道封锁线过湘江时,却遭遇了重兵集团的围攻。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场大战。此战后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从苏区带出来的辎重也几乎全部损失[2] 。

也就是说渡过湘江后的,除了战士们随身携带的金银和干粮外,已经一无所有。

幸好毛这个时候站出来给指出了一条生路,那就是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湘江战役

进入贵州之后,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尤其是两次进入遵义城,为了在湘江血战之后赢得了难得的休整机会。贵州军阀王家烈虽然没什么军事才干,把贵州省治理得;但个人却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贵州连续击败,在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同时,也缴获了他们作为军费的银元和其它贵重物品。仅在桐梓附近的山洞,就找到贵州军阀藏匿的6万银元和大量物资。

之后通过四渡赤水,摆脱了重兵集团的包围[3] ,经云南进入四川。

事实上长征过程中有一个悖论。就是由于处在完全无后方作战的状态,一切都要取之于敌。

四渡赤水

如果不能打败当面敌人就会有被消灭的危险,只能快速突围。

可如果不和敌人交战,那么打一发就会少一发,大洋用了一块就没一块。而在第四次通过赤水河后,一直到安顺场几乎没有再同国军交战过。

那么要想解决吃穿问题,就只能祭出在苏区时的法宝-打土豪。

土地

现在网上有一群阴阳怪气的人,为当年的土豪劣绅叫屈。

事实上只要对旧中国稍微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看似没有什么地位的农村大地主,和那些欺压的反动派其实是一丘之貉。

从他们那里获取粮食和钱物,同消灭敌军缴获物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是有高度的纪律性的,绝对不同于历史上那些流寇或者是溃兵随意。

出发不久的1934年11月7日,就明确要求所有战士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不许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损坏东西要赔,借东西要还;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等要求。

土地

而早在10月22日,部代李富春则要求各在行动的时候,随时注意向地主、富农、商人筹款和征集物资。

当时发布的《没收细则》里,对不同对象的征集手段有详细的规定。对顽固的大地主和反动分子,应当没收其全部家当。

对于小地主、富农等,可以要求他们捐献粮食、洋油和品。此外所有行动必须先张贴布告,做到安稳人心并得到支持。

要知道前面有没有土豪劣绅,就靠侦察人员的观察了。之所以能够在长征多数时间内都避免陷入国军的包围圈,侦察工作是立了大功的。简单说主力在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精干的小分队在前面开路。

长征时期的

这些战斗骨干一面探路,一面也会留意前面的村镇是否有可以打的土豪。一个简单办法是登上山头俯瞰下面的村镇,看哪个人家房屋最多、院子最大。然后化妆近距离观察其是否气派,同老乡聊天打听其背景情况。

确定其是可以征集的对象后,我军的“没收委员会”路过时才会武力征收一定数量的大洋和粮食。而我军也绝不会将其全部拿走,相当一部分粮食会发给当地穷人。

比如在在遵义期间一共打土豪153家,所得粮食钱物除自用外,还分给穷苦百姓90万斤粮食、500担盐巴、5万多件衣服。

由于被我军打击的这些人往往在当地民怨极大,所以每一次打土豪周围的老百姓都欢欣鼓舞。我军都会趁机宣传的政策,甚至可以吸收一部分人加入。

行军中的

别看对待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毫不留情,但同普通老百姓则亲如一家人。

进入遵义时没收了王家烈开办的盐行,以及王家烈准备犒劳军的白金龙,价值五万银元。显然也没有能力将其全部消费掉,所以将大部分食盐同老百姓进行交易。

鉴于许多战士只有苏区票,就贴出告示平价卖盐,但是希望老百姓用苏区票来购买。于是为了买盐,遵义老百姓主动接受战士手里的苏区票。这样群众买到了廉价盐,我军战士也可以用手里的苏区票换取自己急需的物品。

在放弃遵义彻底离开贵州时,发现很多遵义老百姓手里的还有苏区票。又紧急设立了兑换处,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银元交换老百姓手中的苏区票。

老百姓设立慰劳站

事实上在长征过程中,我军就立下这样的规矩。如果后面的发现前面的被迫使用苏区票老百姓做交易,就有义务用手中的银元去同老百姓交换苏区票,避免遭受无谓的损失。

不但在贵州,在其他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停下休整,都会尽可能地同当地老百姓进行公平交易。比如大家都知道爬雪山过草地之后,战士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恰巧腊子口战役击溃国军鲁大昌部,缴获几十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

到哈达铺后用缴获的食盐,同老百姓做生意换取了急需的银元。然后又发给每一个战士一块银元,让其改善伙食。在哈达铺那一次聚餐,可以说是这些战士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顿饭。

翻雪山

虽然多数时间里并不担心挨饿,但是大家一提到长征就会想到吃野菜、挖草根这个场景。

因为我们这些年在教材当中所听到的长征故事,很多都围绕着爬雪山、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事实上很多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回忆都认为草地比雪山还要苦。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准备北上。但由于种种原因红一方面军先是被迫在草地南面等红四方面军,无端地浪费了仅有的一点口粮。

之后敌情变化导致必须过草地才能北上,以至于不得不想办法从当地那里获得粮食。

众所周知反动派不但对老百姓异常凶残,而且搞大汉族主义。四川军阀就对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施行残酷的压榨和迫害。

越草地

面对同样是汉族的,少数民族起初表现出强大的敌意。然而我军坚决践行民族平等,用实际行动获取当地人的支持。比如刘伯承元帅的彝海结盟,就是过大小凉山时的一段佳话。

过草地前处在毛儿盖地区,可以说人烟稀少耕地有限。许多不明的藏族同胞都被当局驱赶走了,几乎成了无人区。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粮食过草地,不得不等到8月当地的青稞成熟。

这一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筹集。首先是尽量同当地宗教领袖和寺庙搞好关系,用银元甚至是宝贵的枪支弹药同他们进行交换。幸好当地多数寺庙了解到我党我军的政策后都慷慨解囊,拿出了他们并不多的余粮。

经过的农村

可更多的粮食还要从群众那里征集。为了严肃纪律上级规定从老百姓房屋里拿粮食,或者收割地里的庄稼时一定要留下银元或其它东西。

若实在没有可交换的物品,一定要留下欠条。据统计在这里共筹粮115万斤,为过草地提供了保障。

后来毛接受斯诺采访时,曾经说过我们闹只欠过一次外债;就是在四川拿了当地老百姓地里的青稞没有足够付钱,将来一定要补偿。

令人痛心的是,虽然当时已经尽了最大可能获取过草地急需的粮食,但由于时间紧手中又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效果不够理想。

过草地

当地的主要作物是青稞,必须从地里收割后脱粒再炒熟,最后磨成青稞炒面。工具极其简陋,导致所有的人都尽了全力;却仍然没有达到每人制作15斤干粮的目标,最终许多人只带三至五斤青稞就进了草地。

就是这么少的干粮由于食不得法,三天之后许多人就断粮了。之后就有了我们读到过草地的,那些既悲壮又感人的故事。

幸运一点的战士能够捕到鱼,但更多的战士则不得不吃野菜草根,甚至把自己的皮带吃掉。

参加长征的战士

据说当走出草地并打败遭遇的国军后,蒋介石就相信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而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后,其他三支先后开始长征。

尤其红25军从大别山出发先期到达陕北,接应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边缘的。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时,上级要求战士们除必须携带的武器弹药外,每人带3天的粮食,一套衣服和3至5双草鞋,并尽量多带一些银元和贵重物品。

长征路上就靠战场缴获和打土豪了,而红四方面军是在放弃川陕苏区之后开始长征的,准备工作要比红一方面军更加充分。

穿的草鞋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时,要求战士和随军的民工每人都自带3至6天的干粮和3至5天的粮食。之后屡战屡胜,从川军那里缴获颇丰。所以在和会师前,生活条件都不错。

但之后红四方面军单独南下,在百丈关之战未能击败四川军阀后,在川西高原也曾经有一段挨饿受冻的日子。

长征是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它雄辩地证明了不只会打仗,而且也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后来我军到达陕北之后,军妄图再次将我军困死但却屡战屡败。

全面爆发后我军不但要同日军作战,而且发扬优势建立敌后根据地。这样一面战斗,一面生产;最终实现了打败敌人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所以说,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1]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2] 时光俨然 英雄不朽——写在长征湘江战役85周年之际.中华

[3] 四渡赤水: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频道-网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