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贫穷的根源:困于认知茧房
作者:洞见hongzhuang
只有剥离认知上的茧房,才能逃离人生的困境。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一起驾车去乡下歇凉。
落脚的农家乐,是一户养蚕的人家。
我们到的时候,男主人正在打扫用来培育幼蚕的饲育箱。
看着饲育箱里零零落落的蚕茧,朋友很疑惑:“这么多蚕宝宝都不要了吗?”
男主人叹了口气,答道:“不是不要,只是这些幼虫已经被困死在了厚厚的蚕茧里,再也出不来了。”
原来,蚕在结了茧后7到15天便会开始尝试破茧而出。
有的蚕,在挣扎过程中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会奋力冲破蚕茧的束缚,实现美丽的蜕变。
而有的蚕,挣扎几次没能冲破蚕茧,便以为茧房就是世界的全貌,最后心甘情愿地待在里面,直到空气耗尽,窒息而亡。
但其实,只要这些蚕能认识到茧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用力往外挣脱,就能重获新生。
和这些蚕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陷入了某种困境,其实不过是困在了自己的认知茧房里。
01
-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
曾在NASA供职12年的气象学家马修·谢博德曾在TED有一段演讲:
“我犯过的最大错误是,我只看那些能支撑我想法的信息,从来不对任何相反的信息感兴趣。
换句话说,我被自己的认知束缚住了。但偏偏,你的认知半径,决定了你能力的大小。”
人的认知半径越小,眼中的世界,就越狭小。
自媒体作者@清悠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她跟公司某位同事交涉工作时,遇到了一个数据问题。
对此,对方毫不犹豫:“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清悠认为不该如此武断。
“数据不对不一定就是设备运行不正常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那时正好有工人在检修,还有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之后,她便去查了设备的检修记录,并指出了几个极具可能性的影响因素。
然而,无论她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对方依然认定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面对如此固执的人,清悠气愤不已。
但她很快便冷静下来想明白了。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就像她的这位同事,在发现数据有误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唯一反应就是设备问题。
不管你的证据有多充分,他的观点都不会改变,因为他的认知里根本没有其他看法。
后来,清悠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不禁感慨: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是的,很多时候,真正困住你的,不是外界的束缚,而是认知的桎梏。
正如作家周岭在《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写的那样: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有的人,就算胸中自有沟壑,还会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吸纳新的观念。
而有的人,固执己见,把别人的好言相劝当作过耳之风,最后只能困死在自己的认知茧房里。
人这一生,永远都在为认知买单。
02
- 认知层次越高的人,格局越大。
豆瓣上,有个叫“认知战”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真正限制我们人生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困顿。
认知水平不够,再努力也没用;认知层次太低,再辛苦也是徒劳。
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跟自己的认知能力博弈。”
一点没错。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能力,不是背景,而是认知水平。
之前看《财务自由之路》,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彼得出生于美国西部的贫民窟,父亲酗酒,母亲。
他靠着的救济金,在对饥饿、、艾滋的恐惧中长大。
他的朋友告诉他:“我们只能走父母的老路,没有其他出路。”
但是彼得说:“不,不是这样的。上帝给我们生命、思想、智慧,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而后改变世界,我绝不能被眼前的贫穷困住。”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彼得开始了和生活的角斗。
卖报纸、刷盘子、扮小丑、街头卖唱……
某天他上网的时候,看到一个旅游博主的视频。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传视频,记录贫民窟的日常生活。
结果,人们对贫民窟的好奇心,让他不到三个月,就收获了一大波流量。
随着流量越来越大,慢慢地,有互联网公司主动上门来找他洽谈商业合作。
后来,他成了一位坐拥百万粉丝的博主,年入数十万。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他的人生结局。
就像彼得,他没有像他的父母一样,因为贫穷就酗酒,自暴自弃。
也没有像他朋友那样,出身不好就认定自己无法突破自己的圈层。
相反,他坚信自己可以冲破贫穷的束缚,并处处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所以,尽管他和他的父母朋友都生活在贫民窟里,但最后却走出了云龙井蛙之别。
03
-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就是他的人生上限。
被誉为“欧洲第一金钱教练”的投资家博多·舍费尔有句名言:
“深刻的变化发生于5个层次之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我的认知。”
困于认知者困于贫穷,升维认知者升级人生。
那么,如何打破认知茧房,实现思维的跃升呢?
1. 从舒适区向困难区转变
社会学家把人的认知分成了三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真正厉害的人,会不断从舒适区向困难区转变。
通过大量阅读、与高层次的人交往、看不同领域里的专业人士的演讲等向外打开自己的认知;
再通过改进原有工作、驱动专业进步、进行多维度思考等向内深化自己的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区域的半径会不断扩大,原先的困难区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新的舒适区。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边界得以拓宽,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2.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
在学校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教学计划走;工作以后,在的指令下行动。
但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通过主动学习认知到的内容的留存率远远高于被动学习。
真正的改变都是由内向外发生的,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比如,多和高手讨论、常去实地实践,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授给他人等。
只有直面自己的认知误差,通过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容留存率,才能实现思维的跃升,摆脱自己把自己困死的僵局。
▽
作家@雾满拦江曾讲过一句特别真实的话: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想要摆脱人生的种种苦恼,就要先提高自己的认知。
只有剥离认知上的茧房,才能逃离人生的困境。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邓伟志:我轻如鸿毛
这半年来,我不断接到电话,祝贺我获上海“学术贡献奖”。有文章称我为“思想界的男子汉”。我每次都对朋友们说“我轻如鸿毛”。我是这样说的,也真是这样想的。
今年5月社联给我评了个“学术贡献奖”。这个大奖,弥足珍贵。因为这是社联对我的勉励,是同行对我的鞭策。疾病缠身的老骆驼最需要鞭策,有了鞭策步伐才会加快。有了这次同行的鞭策,我决心以开放的心态继续参与思想碰撞,为社会科学奋斗到停止呼吸之前的一分钟。
说我读的书多,我是爱读书,到上图、北图、浙图借过书。为了读上图不许出馆的孤本善本书,我住在上图狭小的房子里夜以继日地读书。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国家每年出版20万种新书。我充其量能读万分之一二。精读的恐怕连万分之一也不到。上图还有数以千万计的藏书,我读过几本?讲老实话,我读的不过是“书”海之一粟。
说我写得多,出版了25卷似乎不少,可是文章良莠不齐,与当今正在贯彻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距离。与我的同行相比,大有云龙井蛙之别。用不久前被顶尖科学家新发明的词汇来说,在同行里还有很多人是 “遗珠”,是尚未发现的学术珍珠。我承认:我远远不如他们。
说我的工厂多,去了120多家工厂是不少。我抚过60万瓩发电机的转子,摸过炼金车间一筐又一筐的黄金,拥抱过导弹壳,见过与居里夫人炼出的镭一模一样的闪闪发光的镭。我从上钢三厂二转炉两千摄氏度高温的炼钢炉中取过几百次钢水。在纺织厂我跟着挡车工在纺织机前天天来回走70里,劳累中有快乐。更可贵的是我接受过小扁担杨怀远、灯神蔡祖泉、抓斗大王包起帆、鞍钢老英雄孟泰等很多劳模面对面的教育。还听过上个世纪20年代三次武装时的工人纠察队孙长胜的讲话。可惜的是,我学得不够,不及他们高贵品质的一角。
老了要服老,必须承认年老不等于成熟,必须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是铁的规律。我是仅有一孔之见的怪老头,我是病骆驼。在获奖后,更不要忘记东汉李固发出的警告“皎皎者易污”。我生当为鸿毛,死亦为鸿毛。(邓伟志)
【云龙井蛙,云龙井蛙图片大全】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